S-35战车
索玛S-35战车(Char Somua S-35)是法国[1] 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骑兵坦克,一度被评价为“1930年代最佳的中型战车”。S-35战车于1936年至1940年生产,并装备于装甲骑兵师。以当时的重量标准来说,S-35战车是同级战车中机动性算相当高的,武器与装备亦优于法军和外国其他同级的战车,如德国的三号战车。S-35战车有著良好的倾斜装甲和铸造炮塔,但这也使得它生产成本高与维护不易。在1940年5月的法国战役中,S-35战车证明了它的战术优势,但在战略上却被错误地布署使用。在1940年6月法国战败后,约有430限量生产和缴获的S-35战车被轴心军使用。它有一种衍生型—S-40战车,有改良的悬吊装置、采用焊接炮塔的装甲和降低了生产成本,并在1940年7月取代了原型,开始生产。
目录
发展
S-35战车的设计定于1934年6月26日,是为骑兵所使用的装甲战斗车辆,这使比它原先1931年的设计更为重型,这辆新型战车还装有反战车炮。5月17日,法国陆军部联络了设立在圣旺的施奈德电气的子公司索玛公司(Société d'Outillage Mécanique et d'Usinage d'Artillerie,简称“SOMUA”),要求生产一辆原型车。该公司于1934年7月16日接受此提案,并于10月12日开始生产。1935年4月14日,一辆名为“AC3”的原型车建造完成,并在1935年7月4日至8月2日期间进行测试。最先生产的四辆改良型—AC4一直测试,直到1938年1月27日才完成。第一批S-35战车配有优良的APX1炮塔,搭配短炮身的47公釐SA 34炮。1936年3月25日,AC4被定为标准骑兵用中型战车,官方命名为“1935年型装甲战斗车”(Automitrailleuse de Combat modèle 1935 S,或简称“AMC 1935 S”),并签了首批50辆S-35战车的订单。这种战车通常被称呼为“S35战车”,S指的是索玛,35则是取自于1935年,现代的文献中对于S35的缩写常在中间加上连字符,变成“S-35”,但在法国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写法。
量产型S-35有著更长的SA 35炮,原先预计总生产量应达600辆,但第二批订单因为财政因素而缩减到250辆。而第三批战前的订单就变得只有200辆了。
生产与作战历史
S-35战车的试验型AC4有4辆于1936年1月配给了第4装甲骑兵团(4e Cuirassiers),1937年底SA 35主炮开始交货,量产型的S-35战车终于可以开始大规模生产。到了1938年中旬约有100辆被生产,1939年9月1日开战时则有到了270辆的数字,其中有246辆交付,分别191辆服役于部队、51辆库存和4辆被送回工厂检修。战争爆发后,军方再下了生产200辆的第四张订单,使订购总数增加到了700辆。后来又决定自第451辆起,将S-35战车改为S-40购买生产。到了1940年6月,此种战车共有430辆产量,包括试验型和原型车。其中约有288辆在法国战役开始时服役于前线三个隶属骑兵的轻机械化师(Divisions Légères Mécaniques)。各个完整的师应有10个各装备8辆S-35的连,另外加上后备战车、团和旅指挥用车等等,一个师共约有88辆S-35战车。另外还有31辆作为后备资源,49辆正于工厂积存和26辆正在交货。这些车辆后来转交给一些临时成立的单位,如夏尔·戴高乐上校指挥的第4装甲后备师约接收了39辆S-35、第4轻机械化师约有10辆、而法国摩托化军(Corps-francs Motorisés)则有25辆。受重创而需重组的三个轻机械化师也接收一些S-35战车维持战力,第1与第2轻机械化师共接收10辆,而第3师则接收20辆。还有约25辆配给了第7装甲后备师。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里,轻机械化师负责执行快速进入低地国家的行动,并要让步兵师跟在后方支援。第2和第3师皆集中到鲁汶和那慕尔之间的让布卢,该区没有天然障碍可妨碍德军的进攻,法军轻机械化师故分散开来,部份去对付德军第3和第4装甲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并未反映出两方装甲兵力组织单位上的差异,德国的装甲师与法国的轻机械化师两者无论是使用装备、训练和组织都十分接近。在5月13至15日爆发了汉纳特战役,这是一场直到现代都是算是规模数一数二的装甲战斗,共有1700辆的装甲战斗车辆参与,S-35战车也因此有了机会证明其效率,虽然它们确实在直接对抗德军战车时占了上风,但法军最高统帅部却因为怀疑其自军撕开的缺口是德军闪击战的主攻点而犹豫,为保有自军状况最佳的战车而禁止它们进行追击。在德军北部佯攻、南部才是主力的目的明朗化后,法军第1轻机械化师才刚到法国以北200公里欲前去帮助荷兰军,这时又要赶著南下回程。这影响了大部分配置S-35战车的单位,几近崩溃。5月17日,大部分素质最优良的盟军师被德军第5装甲师击败。其他的轻机械化师为阻止崩溃而集结兵力发动了反攻—阿拉斯战役,但仍旧失败。过早而仓促地投入仅有的战略装甲预备队,最终成了法军的致命伤。
1940年6月,法德停战,S-35战车被送往西非强化维琪政权的控制殖民地的力量,后来由于当地法军与盟军联手打击轴心国,S-35又用于突尼西亚的战事里。在突尼西亚胜利的阅兵后,法军第5装甲骑兵师的S-35战车被M4雪曼战车所取代,但其乘员仍常在上头附加S-35的钢板。1944年法国解放后,第13龙骑兵团也装备了17辆S-35战车。
外国服役历史
法国投降后,一些S-35战车被用于德军中(约有297辆S-35被缴获),取其代号为“Panzerkampfwagen 35-S 739 (f)”,并加装了指挥塔来解决观测的问题。1940年12月10日,德军第一个以“俘获战车”(Beutepanzer)组成的单位建成:第201战车团,共有118辆战车,其中有36辆为S-35,其馀为38-Hs。1941年2月10日,第202装甲团成立,两个团都被编入了第100装甲旅。1月27日,独立301战车营成立,有著德军最多的S-35战车,共90辆。3月22日,这个独立营取代了201装甲团的第2营,并改编号为201。6月,战车营被送至芬兰参与东线的战事。1943年,受到重创的第21和23装甲师也使用了S-35战车来补强实力。其中一些将上层结构拆除,改用于驾驶训练。1944年12月30日,德军还有使用12辆S-35战车。
一些被俘的S-35被交给了德军的盟国,1941年义大利获得了32辆,1942年匈牙利获得2辆,1943年保加利亚获得6辆。义军主要用于培训和组建后备装甲兵力,保加利亚则在战后用于警察单位中。
概要
车体与炮塔皆铸造生产,装甲最大厚度分别为47和40公釐。车体分为四节,车体下部分左右、上部分左右部份。该车炮塔是B1重型坦克使用的APX-1炮塔之衍生型—APX 1 CE,以及使用了更大的炮塔环(现为1,130公釐,原先为1,022公釐),可让通信士协助车长从底部弹药室取出炮弹来装填,该车载有118炮弹(其中90枚为穿甲弹,28枚高爆弹)和2,250发机枪子弹。然而如同B1战车的设计,车长要兼任炮手的职务,不但要下达全车指令还要瞄准、装填炮弹和开火。法国军方原预计标准的S-35战车应装备通讯设施,排长应有能向上级发讯的ER 29(émetteur-récepteur 29,即“29型收送信机”),但下级战车间联络用的ER 28无线电却不足,因此一个排除了排长车外,另外4辆就缺乏彼此联络的无线电。而搭载该装备的计画又因为各个因素所延迟,一直到了1940年夏季造成战斗效率低落的结果。
该战车的悬吊系统由开发了法国第一种战车—施奈德CA1(Schneider CA1)的尤金·布理莱(Eugene Brillié)所设计,他曾与捷克斯柯达合作,并将自己的设计—搭配叶片弹簧4个转向架的8对路轮以及大型的张紧轮呈现到该国的LT-35战车上。头50辆S-35战车的履带以144片履带片所构成,每片长75公釐,后期型则是103片构成,每片105公釐长。引擎设于车体后部,有两个并排的自封式油箱,容量分别为100和410公升,并以防火隔墙和战斗舱分离。引擎出力200匹马力,由加弗尔-萨宾(Javier-Sabin)所设计,较大的油箱将自动注入较小的来让引擎从该处消耗,有时没有经验的组员只会补充小油箱。该战车的引擎和悬吊装置整备工作困难,后期型对此有稍微改良。
S-35战车还有自动灭火系统,在其几处关键点有配置洒出溴甲烷的装置。
战术功用
如同英国和苏联,法国军方也认为战车应分工为骑兵战车和步兵战车。法军倾向打一场防御战,并认为这样的战争模式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但同时也考虑到在某种战略形势下也须打进攻战。法军要求己方应有能肩负进攻战的两个主要阶段:突破与渗透功能的专用车辆,这样的角色即由S-35战车来承担。S-35战车有著良好的机动性、颇佳的续航距离,有著能击穿假想敌苏联的BT-7战车和德国三号战车的火炮和抵挡它们攻击的装甲,能够深入敌阵进行战略性的渗透行动,并摧毁它们的装甲预备队,这也是为何在今天S-35战车会一度被评价为“30年代最佳中型战车”的原因。然而法国的骑兵队对此有著不同的意见,认为它们这款主力战车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值得注意的是并未提到单人炮塔的问题,这是今日最常被提到、也最为重要的缺陷。比起三人式大型炮塔,车长必须负担许多工作,在协调性、炮塔回转速度和反应速度都低的多。
骑兵部队主要指出三个缺陷,分别在战术、作战和战略层面。战术上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指挥塔,这迫使车长在战斗中不外露的观测,就反应速度来讲有十分不良的影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纯粹是预算问题、导致采用了APX-1炮塔的缘故。B1战车的APX4炮塔也曾因相同的理由而被抱怨过。作战上的缺陷则是它的机械可靠性太差,悬吊装置太过脆弱、复杂以及难以维护,特别是铸造的装甲模块让人难以接近悬吊装置与引擎去维修。事实上这肇因于法国缺乏一个中央机构来统一发展战车,陆军自行发布一个模糊的性能数据要求,让民间企业自行处理细微之处,呈交一个可行的提案。法国的机械设施总是处于过时的情况,产品也反应了其生产设备的水准,例如悬吊装置的问题引入美国的克里斯蒂悬吊装置是个极佳的解决方案,但因为法国缺乏彻底现代化的生产工业和提高其产品质量要求而无法实现。战略方面,S-35战车的生产成本过高,且大型铸造零件的产量十分有限,这意味著S-35的数量必定不足,因此须以另一种价格便宜的战车递补,法军内定其为霍奇基斯H35战车,但该车在装甲、武装和机动性都相对低落得多,骑兵部队也认为该战车战斗价值极低,因此宁愿以大量S-35战车为核心来组成装甲师,而拒绝将轻骑兵师中的S-35战车分离来集中到装甲师中。另一方面,德军也将数量不足的三号战车抽出部分到轻机械化骑兵师中。法军还决定要继续大规模量产诸如AMR 35和AMC 35的轻型战车。在再度显示了,到了1940年5月德军将在战略布署大型装甲兵力单位(10至14个)时会有较大的优势,相比较下,法军将面临的是仅有缺乏足够的步兵和炮兵构成的4个装甲师,每个师又不具有独立的战斗能力。法国还曾打算生产更多的S-35战车来发动1941年的决定性攻势,然而由于铸造装甲生产不足,考虑聘请美国工人投入其工作,就在谈判过程中时德军发动了攻击,在这期间一度还想计画生产出2000辆S-35战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