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法國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法國戰役
圖片來自熱備資訊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Battle of France),德國方面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入侵法國和低地國家[1] 的軍事行動。自1940年5月10日戰役爆發開始,德軍在六周的時間內通過機動作戰擊敗盟軍部隊,征服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義大利於1940年6月10日加入戰役,翻越阿爾卑斯山入侵法國。法國的淪陷標誌着二戰歐洲戰場西線地面戰事告一段落,直到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為止。

德軍的入侵作戰分為2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黃色行動」,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德軍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切斷盟軍補給與通訊以求將其圍殲。盟軍在這一階段被迫撤退至濱海地區,英國遠征軍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6月5日,德軍展開了第二階段作戰「紅色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法軍的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軍剩餘的60個師奮力抵抗,但無法克服德軍的制空權優勢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機動性。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將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德軍於6月14日佔領巴黎。6月18日,德國軍官與法國官員會面,談判停火條約相關事宜。

6月22日,德法兩國簽署第二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正式宣布停火。由法國元帥菲利普·貝當領導的維琪法國中立政權取代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而德國的佔領區為法國北方與西方的沿海地區。義大利在東南方佔領了一小片區域,而維琪政權保有南方的非佔領區,又被稱作自由區。該區在1942年11月的安東方案後被德國佔領,直到盟軍在1944年夏解放該地為止。

背景

馬奇諾防線

1930年代,法國沿著德國邊境建造了一系列防禦工事,即馬奇諾防線。該防綫的目的是阻止德國跨越法德邊境的入侵,將德軍的攻擊局限在比利時一帶,此後法軍便可用最精銳的部隊迎擊德軍。如此便可將戰事限制在法國領土之外,從而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覆轍。馬奇諾防綫的主要部分南起法國-瑞士邊境,北至盧森堡國界附近的隆維。防綫的北端緊挨著森林茂盛的阿登地區。菲利普·貝當元帥宣稱只要採取「特殊手段」,阿登地區就是「不可逾越」的。他相信任何自林區出現的敵軍容易受到鉗形攻勢的打擊而被消滅。法軍總司令毛利斯·甘莫林同樣相信阿登地區不會遭到攻擊,他認爲該地「從不適合大規模行動」。1938年舉辦的法國兵棋推演場景便是德軍自阿登地區發動了裝甲攻勢。這場推演給法國軍方的印象是阿登地區依舊難以突破,而阿登地區和默茲河的阻礙足以讓法軍將部隊調入這一地區發動還擊。

德國入侵波蘭

波蘭戰役

1939年,英國和法國宣佈保證波蘭領土完整,並會在波蘭遭遇德國攻擊時提供軍事支持。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兩國要求德國部隊立即從波蘭撤軍,但兩國下達的最後通牒未得到德軍回應。兩國隨即在9月3日對德宣戰。隨後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與加拿大也先後對德國宣戰。儘管英法兩國政治上履行了對波蘭的承諾,但盟軍的處境使其無法及時為波蘭人提供任何有意義的軍事援助。即使盟軍能夠對波蘭的軍事干預,由於最近簽署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以及隨後的蘇聯入侵波蘭東部,這樣的干預有可能讓蘇聯加入德國一方。結果,盟軍決定採取持久戰戰略,動員部隊準備對德地面防禦行動。同時盟軍對德國實施貿易封鎖,加速實施戰前開始的重新武裝進程,從而為最終入侵德國做好準備。

假戰

薩爾攻勢

1939年9月7日,為履行和波蘭的盟約,法國發動薩爾攻勢,自馬奇諾防綫向薩爾推進5公里。法軍動員了98個師(其中70個師是預備隊或防衛部隊)及坦克,攻打一支由43個師(32個師為預備隊)組成且沒有坦克的德軍部隊。法軍一路進軍至當時尚薄弱且缺乏人手的齊格菲防綫。9月17日,法軍最高統帥毛利斯·甘莫林下令法軍部隊撤回起始位置;薩爾最後的法軍部隊於10月17日撤出德國。薩爾攻勢之後,交戰各方開始了一段幾乎沒有軍事衝突的時期。這段時期在英國被稱作「假戰」(Phoney War),法國人稱之爲「玩笑戰」(Drôle de guerre),而德國人稱之爲「靜坐戰」(Sitzkrieg)。希特勒希望英法兩國能默許德國對波蘭的征服,並迅速與德國達成和解。10月6日,希特勒向兩國提議談和。

德軍的戰略

1939年10月9日,希特勒頒佈了《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希特勒已經意識到必須在進攻東歐前通過軍事行動打敗西歐國家,從而避免雙綫作戰的處境。然而《元首第6號特別訓令》中並未體現這一目標。該計劃基於較爲現實的假設,認爲德國需要花費數年時間建設軍力;而在當下只能設想有限的目標,目的是提高德國在西綫持久戰中生存的能力。希特勒下令盡可能迅速地征服低地國家(即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阻止法國先佔領這些國家,並防止同盟國空軍威脅德國重要的工業心臟—魯爾區。此外,德軍還可以占領的低地國家為基地,對英國實施長期的空中和海上攻擊。元首訓令沒有提到迅速征服整個法國的計劃,但確實提到需儘量多地進佔法國北部的邊境地區。

儘管是書面指令,但希特勒原以為這樣的攻擊最多只需數週便可發起。然而希特勒誤解了當時德軍的真實狀況。為修復在入侵波蘭中損壞的車輛,摩托化單位預計需3個月才能恢復戰力;此外軍隊彈藥庫存也十分匱乏。

哈爾德的計劃

施里芬計劃的翻版

1939年10月10日,英國拒絕了希特勒提出的和平建議,法國隨後在10月12日拒絕議和。10月19日,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弗蘭茲·哈爾德大將提出了「黃色行動」的第一版計劃:《黃色行動第1號部署指令》(Aufmarschanweisung N°1, Fall Gelb),是入侵低地國家的行動代號。哈爾德的計劃經常被與德國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略——施利芬計劃相比。這兩個計劃都需要通過比利時中部發動進攻,但施利芬計劃的意圖是通過一次對法軍的大規模包圍殲滅戰來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黃色行動」寄望於正面攻擊,預計將以犧牲50萬名德軍士兵的代價實現將盟軍迫回索姆河的有限目標。德軍在1940年的兵力將被耗盡,要等到1942年才能發動對法國的主要攻勢。希特勒反對這一計劃,提出希望像波蘭戰役一樣發動決定性的裝甲突破;但哈爾德和布勞希奇勸説他打消這一念頭,辯稱儘管快速移動的摩托化戰術在對抗東歐的「殘次品」軍隊時效果良好,對於法國這樣的一等強軍無法發揮作用。

希特勒的冷淡反應

希特勒對哈爾德的計劃很失望,他最初的反應是決定德國軍隊無論是否已經準備好都必需盡早進攻,希望趁盟軍準備不足時輕鬆取勝。希特勒提出進攻應在1939年10月25日開始,後來認識到這一行動日期可能不現實。10月29日,哈爾德呈上《黃色行動第2號部署指令》(Aufmarschanweisung N°2, Fall Gelb),其中有向荷蘭展開二次攻勢的計劃。11月5日,希特勒告知瓦爾特·馮·布勞希奇稱他打算在11月12日開始入侵。布勞希奇回應道軍隊還未從波蘭戰役中回復,並向希特勒請辭;希特勒拒絕了布勞希奇的請求,兩天後以天氣不佳爲由推遲了攻擊時間。隨後部隊指揮官們又多次說服希特勒將進攻推遲數天乃至數周,以修正籌備工作的一些關鍵缺陷,或等待更好的天氣條件。希特勒本人也嘗試改變讓他不滿的作戰計劃,但他並不瞭解德國的戰爭準備工作有多差,也沒有考慮德軍會如何應對裝甲車輛的損失。德軍在波蘭戰役中很快取勝,但損失了許多裝甲車,又很難換上新的車輛。希特勒對現況的無知最終導致他做出分散德國兵力的方案:德軍的主要進攻仍舊會在比利時中部,但將在側翼進行次要攻擊。希特勒於11月11日提出了這一建議,對軍方施壓要求儘早攻擊毫無準備的目標。

德軍將領的批評

希特勒並不是唯一不喜歡哈爾德計劃的人。德國A集團軍司令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將軍亦不同意該計劃。倫德施泰特認為計劃的基本缺陷是不符合德國自19世紀以來堅持的機動作戰原則——必須以一次突破包圍盟軍主力,並將其最終消滅。爲了實現機動作戰的目標,唯一合理的突破地區是色當地區,它位於倫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戰區內。10月21日,倫德施泰特與他的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中將達成一致,認爲必須基於色當突破這一基本構想安排作戰計劃,且需要以北面的B集團軍為代價盡可能保全A集團軍。

曼施坦因計劃

當曼施坦因在科布倫茨制訂新計劃時,第19軍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中將恰巧在附近的酒店。曼施坦因最初的計畫考慮由色當向北進軍,直插比利時的盟軍主力的後方。當古德里安應邀參與該計畫的非正式討論時,他提出了一個激進的新想法。古德里安認爲整個「裝甲集團」應集中在色當,之後不應該轉移到北部地區,而是向西部迅速插入至英吉利海峽,無須等候後續的步兵師大部隊。這樣的行動可能導致敵人戰略上的崩潰,從而避免了傳統包圍戰通常造成之相對較高的傷亡。這樣高風險地獨立使用裝甲部隊已在戰前的德國受到廣泛討論,但德國陸軍總司令部質疑這樣的作戰行動是否可行。古德里安在1914年和1918年隨德國陸軍親身經歷過阿登地區的環境,對該地的地形瞭如指掌,因此他對曼施坦因的總體計劃立即表示了支持。

曼施坦因於10月31日在他的備忘錄中第一次概述了這一替代方案。他在備忘錄中閉口不談古德里安的名字,淡化了裝甲部隊的戰略部分,以避免產生不必要的阻力。1939年11月6日至1940年1月12日之間,曼施坦因又陸續提交了六份備忘錄,慢慢地提出越來越激進的計劃輪廓。這些建議均被陸軍總司令部拒絕,而且沒有被送呈希特勒。

參考文獻

  1. 低地國家,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