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43
次編輯
變更
王叔英
,创建页面,内容为“'''王叔英'''({{bd|?||1402年|catIdx=W王}}),字'''原採''',號'''靜學''',黃岩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 洪武年間與楊大…”
'''王叔英'''({{bd|?||1402年|catIdx=W王}}),字'''原採''',號'''靜學''',[[黃岩]]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
洪武年間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一同被徵召,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推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有德政<ref>《[[明史]]》(卷143):“王叔英,字原采,黃巖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並征至。叔英固辭歸。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多惠政。歲旱,絕食以禱,立應。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曰:「務問學、謹好惡、辨邪正、納諫諍、審才否、慎刑罰、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證古今,可見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穢,抑強鋤梗,如醫去病,如農去草。去病急或傷體膚,去草嚴或傷禾稼。病去則宜調燮其血氣,草去則宜培養其根苗。」帝嘉納之。”</ref>。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並薦[[楊士奇]]入翰林<ref>[[陳紀]]:《三台文獻·王修撰先生事述》記:“一日出郊迎使,遇楊文貞公士奇於旅舍,索而見之,傾蓋如故,即以王佐之才薦於朝。”</ref>。
[[靖難之役]]時,叔英奉旨到安徽廣德募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兵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叔英自縊於廣德祠山玄妙觀銀杏樹下,由道士[[盛希年]]葬於祠山之麓。兩個女兒投井自盡,“二女井”為紀念王叔英的女兒而建。成化十年(1474年)進士[[周瑛 (明朝)|周瑛]]重修王公墓,“墳墓陵夷,鞠為邱莽,所可識別者,僅有楊公之碑而已。”又作《修撰王公墓記》<ref>《[[明史]]》(卷143):“叔英與孝孺友善,以道義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書曰:「凡人有才固難,能用其才尤難。子房於漢高,能用其才者也;賈誼於漢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時受其利。雖親如樊、酈,信如平、勃,任如蕭、曹,莫得間焉。賈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過,故絳、灌之屬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載一時。但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樂其利。難行而行,則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時井田雖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無濟實事,為燕王藉口。論者服叔英之識,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ref>。
==参考文献==
{{wikisource|明史/卷143}}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洪武年間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一同被徵召,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推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有德政<ref>《[[明史]]》(卷143):“王叔英,字原采,黃巖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並征至。叔英固辭歸。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多惠政。歲旱,絕食以禱,立應。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曰:「務問學、謹好惡、辨邪正、納諫諍、審才否、慎刑罰、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證古今,可見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穢,抑強鋤梗,如醫去病,如農去草。去病急或傷體膚,去草嚴或傷禾稼。病去則宜調燮其血氣,草去則宜培養其根苗。」帝嘉納之。”</ref>。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並薦[[楊士奇]]入翰林<ref>[[陳紀]]:《三台文獻·王修撰先生事述》記:“一日出郊迎使,遇楊文貞公士奇於旅舍,索而見之,傾蓋如故,即以王佐之才薦於朝。”</ref>。
[[靖難之役]]時,叔英奉旨到安徽廣德募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兵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叔英自縊於廣德祠山玄妙觀銀杏樹下,由道士[[盛希年]]葬於祠山之麓。兩個女兒投井自盡,“二女井”為紀念王叔英的女兒而建。成化十年(1474年)進士[[周瑛 (明朝)|周瑛]]重修王公墓,“墳墓陵夷,鞠為邱莽,所可識別者,僅有楊公之碑而已。”又作《修撰王公墓記》<ref>《[[明史]]》(卷143):“叔英與孝孺友善,以道義相切劘。建文初,孝孺欲行井田。叔英貽書曰:「凡人有才固難,能用其才尤難。子房於漢高,能用其才者也;賈誼於漢文,不能用其才者也。子房察高帝可行而言,故高帝用之,一時受其利。雖親如樊、酈,信如平、勃,任如蕭、曹,莫得間焉。賈生不察而易言,且言之太過,故絳、灌之屬得以短之。方今明良相值,千載一時。但事有行於古,亦可行於今者,夏時周冕之類是也。有行於古,不可行於今者,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可行者行,則人之從之也易,而民樂其利。難行而行,則從之也難,而民受其患。」時井田雖不行,然孝孺卒用《周官》更易制度,無濟實事,為燕王藉口。論者服叔英之識,而惜孝孺不能用其言也。”</ref>。
==参考文献==
{{wikisource|明史/卷143}}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