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埃兹拉·庞德

增加 79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沃尔特·司各特 (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 知名作品 = 《在地铁站内》</br>《休·赛尔温·毛伯利》</br>《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br>
}}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美国艺术文学院成员 。他和[[艾略特]]同为后期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人物。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为东西方诗歌的互相借鉴做出了卓越贡献。<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892.html   趣歷史 - 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埃兹拉·庞德,埃兹拉·庞德的一生]</ref>
==本段概述 ==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本段概述''' ==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美国诗人和文学评论家。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在去欧洲以前,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学,在那里攻读美国历史、古典文学、罗曼斯语言文学。两年后,他转至[[哈密尔顿大学]](Hamilton College)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1898年庞德首次赴欧,以后于1902年,1906年及1908年先后共四次去欧洲。1908年定居伦敦,以后一度成为伦敦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 ''' 主要经历''' == 1915年 庞德发表了他根据东方学者[[芬诺洛萨]](Fenollosa)的遗稿而译成的中国古诗英译本《中国》(Cathay)及两个日本戏剧集。在伦敦期间他发表的另外两部著作是:《向塞克斯图斯·普罗佩提乌斯致敬》(Homage to Sextus Propertivs,1919)和《休·赛尔温·毛伯利》(Hugh Selwyn Mauberley,1920)。1921年庞德移居巴黎,1924年迁居意大利热那亚东南的拉巴洛。
意象派是1909年至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的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炼的意象生动及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它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庞德在伦敦期间与[[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le),[[理查德·奥尔丁顿]](Richard Aldington)建立起了沙龙,并得到不少人的支持,其中有[[劳伦斯]](D.H.Law-renoe),[[威廉·卡罗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等,1912年庞德确定了意象派(imagism)这一名称,1913年3月归纳了意象派的几点禁例。庞德曾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TheEgoist),并于1913年编选了第一本意象派诗选。象本世纪初许多喧嚣一时的西方文艺界流派一样,意象派没有盛行多久就被抛弃了。代之而起的是漩涡派(Vorticism),但漩涡派作为一种主张,和者甚寡,其影响很微弱。漩涡派的创作重点在于表现力量而不再是展现图象。庞德和漩涡主义的支持者在1914-1915年间办了一份杂志《风暴》(Elast)。他在创作中也遵循了漩涡派的一些主张。
他并不急着离开精神病院,因为一个牙科的预约。到这一年的5月7日,58102号的庞德病历正式合上了,附一个注释:状况无改善。
== ''' 思想转变''' ==
在1924年离开巴黎后到第二次大战前夕庞德的注意力由文学创作逐步转向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问题。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他写了一些社会批评方面的文章;讨论贫困与繁荣、战争与和平、失业与高利贷等问题,同时也对物质主义和工业主义带来的人们心灵腐化问题进行了抨击。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些问题的研究最后竟使庞德走上了反犹太主义,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国家社会主义唱赞歌的道路。
1958年经过[[阿奇博尔德·麦克利什]](Archibald McLeish)、[[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的斡旋,庞德未经审判而被取消叛国罪,返回意大利。1972年11月病逝于威尼斯。 在庞德获释的前后,他的一些作品继续得到发表。这些作品包括《埃兹拉·庞德书信集》(Letters of Ezra Pound,1907-1941),《文学论文集》(Literary Essays)1954年出版,《文选》(SelectedProse 1909-1965),1973年出版。
== ''' 影响''' ==
庞德在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他在长诗《诗章》中阐述孔子学说,在1915年出版的《中国》中收集并翻译了十几首中国古诗。庞德不太懂中文,他的译作是由日译本转译的。庞德还曾译过《大学》、《中庸》、《论语》等。在翻译过程中庞德得到了华盛顿一些专家学者的帮助,克服了各种困难。尽管人们可以对译文进行各种指摘,但庞德毕竟作了前所未有的尝试。除了翻译中国作品外,庞德也译过包括日本、希腊、意大利文学等多种语言的外国文学作品。就此而言,庞德也是一个有成就的翻译家。
== ''' 人物生平''' ==
'''埃兹拉·庞德'''1885年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镇。1908年庞德的第一部诗集《灯火熄灭之时》(A Lume Spento)在意大利威尼斯自费出版。1909年,他的诗集《人物》(Personae)在伦敦出版。1910年他的文集《罗曼斯精神》(The Spirit of Romance)出版。文集内容主要是他的早期译作及他历年来学术研究的成果和见解。庞德在他早期诗作中就显示出独创精神和渊博的学识,1912年他成为芝加哥小型杂志《诗歌》驻伦敦通讯员。1914年他与[[多萝西·莎士比亚]](Dorothy Shakespeare)结婚。
庞德因上述原因于1943年被控叛国罪,1944年为美军所俘,监禁在意大利比萨(Pisa)俘虏营中,1945年他被押往华盛顿受审,以后他被宣布神经失常而免于受审。从那时起的十几年庞德是在精神病院中度过的。在被关押期间庞德继续翻译[[孔子]]的著作,并写出《诗章》第71-84章,即《比萨诗章》(The Pisan Cantos)。1949年这部作品获得了由美国国会图书馆颁发、由艾略特参加作评委的[[博林根诗歌奖]](Bollingen Prize for Poetry),此事一度在美国引起很大争议。
== ''' 作品赏析''' ==
《在地铁站内》<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64ae10100as3b.html 庞德《地铁车站》18种译文,喜欢飞白 ]. 新浪博客[2008-08-08]</ref>
亦可从另一种角度解读此诗。花瓣依附于黑压压、湿漉漉的树枝上,美则美矣,却了无生气。花瓣从花朵上凋零,便已经失去灵魂,飘离不定。犹如地铁里的人群,如鬼畜一般,被现代生活的齿轮碾压着,看着虽面容精致,可是内心空虚,心无所依。
== ''' 流派背景''' ==
'''意象派'''(Imagists)现代英美诗歌流派。意象即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本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从《[[易经]]》、《[[庄子]]》、《[[诗经]]》、《[[离骚]]》到《[[文心雕龙]]》和唐代的《[[诗品]]》及唐宋诗词,意象说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20世纪初以美国诗人[[艾兹拉·庞德]]、[[艾米·洛威尔]]和英国诗人[[托马斯·休姆]]、[[理查德·奥尔丁顿]]为代表的一部分作家、评论家在法国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丰富性、含蓄性、形象性影响下,兴起反对抽象说教,反对陈旧题材与表现形式的诗歌运动。1912年,庞德首次采用了意象派名称。1915~1917年间,每年出版一本意象派诗集。庞德退出意象派后,[[洛威尔]]继续领导该派活动,提出6项原则性主张,即语言要通俗准确,创造新节奏,题材完全自由,用意象来写诗,表现要具体、简练、浓缩。后来[[洛威尔]]又加上"要含蓄,不用直陈"的原则。他们力求以鲜明的意象和短小精悍的"中国式"诗体去反对陈腐的19世纪后期英国诗风,有积极意义,但重点追求诗歌的形式和技巧,有忽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的倾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象派诗人逐渐分道扬镳,这个流派也逐渐瓦解。十月革命前后,意象派传到俄国,[[叶赛宁]]等第一批青年诗人和画家发表意象主义宣言,成立团体,出版意象主义杂志和诗集。1927年该团体解散。30年代,英国评论家[[卡罗琳·斯珀津]]出版了《[[莎士比亚]]的意象》一书,对莎剧中的意象进行了大量研究,成为莎评中意象派的首创者。40年代到60年代,美国诗坛上先后出现了以[[卡尔·夏皮罗]]、[[约翰·马尔科姆]]为代表的意象玄学派和以[[詹姆斯·赖特]]、[[路易斯·辛普森]]为代表深度意象派等新的诗歌流派,说明意象派在美国诗坛上影响较大。
== ''' 学术品格''' == 
'''求真务实的态度'''
庞德为诗歌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他广泛借鉴世界文化优秀遗产,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但他却能立足于美国本土诗歌的发展,以拿来的态度,形成一整套意象主义诗歌理论,从而美国诗歌摆脱英国正统的影响,走上现代化与美国化的道路。[[邵洵美]]在《现代美国诗坛概观》中指出庞德是超越时代的诗人,他不为国界所限止,甚至不为时间的限制,形成所谓的"世界主义的诗",正确地评价了庞德探索的成功。中国新诗人同样在求新求变之时,立足于中国实际,自觉主动地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现代意识、诗学观念与技巧手法进行借用与移植,形成了中国古典诗学精神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内在契合,从而"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 。从胡适开始学习英美诗歌,开展中国白话诗运动,到[[李金克克]]、[[戴望舒]]、[[徐志摩]]等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等的成功借鉴,以至九叶诗派在新诗现代化过程中对里尔克、奥登的重视,直到新时期的朦胧诗与后朦胧诗,都志在作如闻一多所说:"不但要新于中国固有的诗,而且新于西方固有的诗,"是"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
== ''' 贡献价值''' ==
1948年诺贝尔奖得主,大诗人[[T·S·艾略特]]的著名长诗《荒原》的副题就是:"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该诗曾得利于庞德的亲自修改。作为[[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鼻祖之一,庞德在艺术创作及批评理论方面都有较大影响。主要作品是一部雄心勃勃、包揽人类文明的长诗,以诗章形式于1917~1959年分批发表,共包括109首诗章及8首未完成的草稿。1969年又出版了未完成草稿的一些片断。这些诗章晦涩难懂,题材广泛,技巧多变而独特,是学院派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第1~7章讨论诗的构成与意义,第8~11章讲述一位威尼斯将军及艺术庇护人的故事,第12~13章比较西方现代社会秩序与中国孔子道德理想,第14~16章描写从现代地狱的伦敦转入古代天堂威尼斯的途径,第41章颂扬[[墨索里尼]],第62~71章研究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还有他在美军俘虏营里写下的《比萨诗章》,述说他身为战犯穿越"灵魂的黑夜"的心路历程,等等。其思想主要特征是:反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及西方正统文化统治(其中包括英国文学教条、犹太人及文艺检查制度),强调借鉴东方智慧与古代文明财富(如中国与[[埃及]]古诗、日本戏剧、儒家哲学、古罗马艺术、[[杰弗逊]]的重农主义民主理想等),造成一个充满人性、崇尚艺术、多种文化交融并存、而又受到个别英明救世主庇护与领导的美好世界。在诗歌理论上,庞德曾提出有关意象诗及"漩涡主义"的观念,打破传统诗歌严密结构,促成英美现代诗歌形式历史性的突破与发展,并且在开阔视野、搜胜猎奇、吸收东方及古代文化方面有较大进步。庞德也是宣扬[[中国文明]]、翻译介绍中国古诗的西方诗人之一。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文学家]]
[[Category:诗人]]
[[Category:美國人]]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