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齊體物

增加 8,092 位元組, 4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齊體物'''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號'''誠菴'''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不詳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康熙三十年(1691)由漳州海防同知調任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參與高拱乾《臺灣府志》之編校
|}
</div>

'''齊體物'''(?-?),號'''誠菴''',[[滿州]]正黃旗人。[[清朝|清]][[康熙]]丙辰年(1676)進士,康熙三十年(1691)由[[漳州]]海防同知調任臺灣府海防捕盜同知<ref> 參考高拱乾《臺灣府志》,臺銀本。</ref>,33年(1694)任臺灣府知府。《臺灣府志》謂其「稽查商船,津梁無阻;凡有讞決,多所平反」。<ref>(施懿琳撰)</ref>

==著作==
曾參與[[高拱乾]]《臺灣府志》之編校,留有一篇序文。除〈臺灣府志序〉外,尚有〈臺灣雜詠〉、〈臺灣八景〉等詩作存世。

==[[七言律詩]]==
竹溪寺<br>
梵宮<ref>梵宮:佛寺。
</ref>偏得占名山,屼<ref>屼:音ㄨˋ,山高聳的樣子。
</ref>作蠻州<ref>蠻州:指臺灣。</ref>第一觀。澗引遠泉穿竹響,鶴期朝磬<ref>朝磬:磬,寺院中召集眾僧用的雲板形鳴器或誦經用的缽形打擊樂器。</ref>候僧餐。夜深佛火搖鮫室<ref>鮫室:鮫指鮫人,神話傳說中的人魚。鮫室指鮫人在水中的居室。《述異記》下:「南海中有鮫人室。」
</ref>,雨裏檳榔綴法壇。不是許珣<ref>許珣:又作許詢,字玄度,西晉人。曾捐會稽山陰之住宅,築成「祇洹寺」,時人稱頌他不僅有高逸的情懷,而且能通過玩賞山水,實現這種情懷。其事蹟見《世說新語》、《建康實錄》等。</ref>多愛寺,須知司馬是閒官<ref>須知司馬是閒官:司馬,清時「海防同知」之俗稱,主要是稽查鹿耳門海口,負責鹽政、緝捕盜匪、海防等行政事宜。按理說這職銜任務繁重,作者卻視之為「閒官」,當有更大抱負理想而屈居此官職之意。</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壹冊。傳說竹溪寺為臺灣第一座寺院,事實上竹溪寺的修建歷史要等到[[乾隆]]後期才開始有較明確的記載,乾隆54年(1789)里人[[蔡和生]]倡修,至[[嘉慶]]元年(1796)[[黃鐘岳]]等再募捐重修。[[光緒]]12年(1886)候補通判[[鮑復康]]重修,此時竹溪禪寺已成為一棟標準閩南風格寺院,位於今臺南市南區體育場附近。此詩承襲一般傳說,首二句指出竹溪寺是「蠻州第一觀」,可見領臺之初前來的清朝官員對臺灣的「異域觀感」。三四句著重在聽覺描寫,第三句更扣緊「竹溪」二字加以想像發揮。四五句以「佛火搖鮫室」、「檳榔綴法壇」展現臺灣的南國風味。末二句則以含蓄的手法表達被調派來臺的無奈與不得意。<br><br>

【延伸閱讀】<br>
1. [[林青蓮]]〈竹溪寺〉,《全臺詩》第參冊。<br>
2. [[章甫]]〈遊竹溪寺〉,《全臺詩》第參冊。<br>
3. [[許南英]]〈臺灣竹枝詞〉十首之八,《全臺詩》拾壹冊。<br><br>

==[[七言絕句]]==
臺灣雜詠,十首選三<br>
疑是羲皇<ref>羲皇上古民:羲皇,指伏羲氏。此指遠古時代的人。
</ref>上古民,野花長見四時春。兒孫滿眼無年歲<ref>無年歲:不知年紀。原住民社會無曆算制度,雖有慶豐年及桐花開為歲始的記錄,但無年齡大小的計算方法。故詩云無年歲。
</ref>,頭白方知屬老人。(其一)<br>
紀叟中山浪得名<ref>紀叟中山:釀酒名人,李白有〈哭宣城善釀紀叟〉;中山,產於中山的名酒,千日酒。出於干寶《搜神記》。</ref>,何如蠻酒撥醅<ref>撥醅:醅,音ㄆㄟ,未濾過的重釀酒。亦泛指酒。
</ref>清。寧知一醉牢愁解,幾費香腮釀得成<ref>幾費香腮釀得成:香腮,美女的腮頰;番俗,「姑待酒」亦稱「嚼酒」,爲番社物產。《諸羅縣志•番俗考》記載道:「搗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爲麴,調粉以釀。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西拉雅人也使用稻米釀酒,《臺灣略記》中也有詳細描述釀酒的過程。當釀製完成儲存一段時間之後,西拉雅人打開酒甕,而內容物分成兩種,一是清如泉水般的Massichauw(清澈的飲料),二是底下的米漿,稱為Kutgey(帶有渣滓的飲料)。此句描述番女嚼米釀酒的風俗與辛苦。
</ref>。(其三)<br>
燕婉相期奏口琴<ref>口琴:口簧琴,臺灣原住民的一種樂器。竹切薄成板狀,裝置振動片的形式(yuubuku),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將竹的表皮削成薄長狀片作為振動片,另一種則將延展成薄片的金屬作為振動片。兩類型皆在兩端繫上細繩,演奏時以竹片貼緊嘴唇,拉動單方面的細繩,且吹奏琴片,發出振動聲音,猶如彈琴般地響出binbin般的聲音。
</ref>,宮商諧處結同心<ref>宮商諧處結同心:結同心,指婚姻;番俗麻達於夜間吹簫,女奏口琴,以鼻簫、口琴,男女互相調和,久而意諧,乃告諸父母。</ref>。雖然不辨求凰曲<ref>求凰曲:凰,雌的則稱為凰。《鳳求凰》相傳是漢代文學家司馬相如的琴歌。此指番俗麻達於夜間吹簫之樂音。</ref>,也有泠泠<ref>泠泠:音ㄌㄧㄥˊ ㄌㄧㄥˊ,狀聲詞。形容清脆激越的聲音。</ref>太古音。(其七)<br><br>

【題解】<br>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壹冊。詠,歌唱也。雜詠亦作雜咏,隨事吟咏。常用作詩歌的題目。本詩題臺灣雜詠,共十首,乃齊體物歌詠在臺灣之所見的不同事物,內容的描述主要與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風俗習慣。康熙三十年齊體物來臺任職,清廷收臺不久,移民也尚未大量來臺,臺灣西部平原遍佈番社,齊體物的雜詠內容主要呈現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風土民情,可見遊宦者來臺,對原住民社會的存在的情況並不忽視。本選詩共三首,其一描述是原住民社會原始如上古之遺,指出番人不識年歲,以髮白為老年的標記。第三首,說明原住民婦女嚼米釀造「姑待酒」的風俗,「幾費香腮釀得成」更言造酒番婦的辛苦。第七首,描寫番社婚姻的風俗習慣,番社男女以口琴樂音相諧而成婚風俗,由於對口琴樂音不明白,但令作者感受其有遠古的音樂性。三首內容完全是歌詠臺灣原住民社會中的生活風俗情狀,也標誌了臺灣原住民風俗的特殊樣貌。<br><br>

【延伸閱讀】<br>
1.[[孫元衡]]〈秋日雜詩,二十首之六〉,《全臺詩》第壹冊。<br>
2.[[黃叔璥]]〈番社雜詠二十四首,嘴琴〉,《全臺詩》第壹冊。<br>
3.[[夏之芳]]〈臺灣紀巡詩,五十八首之七〉,《全臺詩》第貳冊。<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248 愛詩網]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000487 全台詩智慧型知識庫]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authorv_dec606ee8115.html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Qing&author=%E9%BD%90%E4%BD%93%E7%89%A9&lang=t 搜韻]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