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祀典武廟

移除 2 位元組, 4 年前
歷史沿革
*據祀典武廟管理委員會蒐集之文獻資料內容,祀典武廟位於[[赤崁樓]]正南方,俗稱「大關帝廟」或「武廟」,係為了區別在臺南市新美街上的另一座被稱為「小關帝廟」的[[開基武廟]]而言。祀典武廟以其建廟之早、文物之豐、格局之壯偉、地位之尊崇,故其名列臺灣地區重要一級古蹟。
*[[明鄭時期]],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鄭經]]於臺南府城建造四座廟宇,其中建「[[文廟]]」於鬼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建「[[真武廟]]」於鷲嶺,(即今日[[臺南北極殿]]);立[[明]]室[[宗廟]]於承天府署(赤崁樓)西南方,(即今日[[大天后宮]]);又建[[關帝廟]]、[[觀音寺|佛祖廳]]於宗廟之東北角,亦即赤崁樓之正南方,其正是祀典武廟的前身。但建廟之確切年份,據臺南市政府文化局之相關資訊,尚無法考究其確切年份。
*史料上第一次記載之重修為清康熙二十九年(西元1690年),由[[臺廈道]][[道員]][[王效宗]]主持,重建與擴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並擴大格局使其擁有正殿、後殿、左右廡廊及初拜殿、三川門、廟前石埕等,即大致抵定今日所見之格局。 而另一次有紀錄之重修紀錄,式微康熙五十五年(西元1716年)由臺廈道陳濱主持重修,次年改建為規模龐大的廟宇。[[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清廷敕封關公的祖先三代[[公爵]],並製[[神位]],供奉於後殿三代廳。且於[[雍正]]五年(1727年),奉旨舉辦春秋二祭,使之成為全臺規模最大,也是唯一擁有「祀典」尊崇的武廟,並與「全臺首學」之[[臺南孔子廟]]並列,享有「祀典武廟」之稱。
*[[日治時期]]後,武廟不再列入官方祀典,也失去其原為官方單位之優勢地位,但仍在人民心中仍維持其信仰上的崇高地位。
*民國七十二年(1983年)12月28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第一批15座一級古蹟名單,祀典武廟名列其中,開始規劃整修。
4,92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