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绵竹年画.jpg|350px|缩略图|右|<big>绵竹年画</big>[http://spider.ws.126.net/bcf1961076bc91b30758bfeaaabc40db.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3VQOCCM0514C5EJ.html 来自 网易 的图片]]]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 [[ 四川省 ]][[ 绵竹市 ]] 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的年画品种。由于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又称绵竹木版年画。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绵竹年画与天津 [[ 杨柳青年画 ]] 、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木版年画 ]] 并称为中国四大年画。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项目。起源于北宋的绵竹年画一直以来都是作为 [[ 门神 ]] ,在春节到来之时,才会贴在大门上。而如今已经开始作为装饰品、收藏品等受到大家的喜爱。
==年画分类==
年画分类编辑 绵竹年画分红货、黑货两大类。 红货指彩绘 [[ 年画 ]] ,包括门画、斗方、画条。其中门画制作手法多样;画条,分中堂、条屏、横推、单条等,供厅堂、居室、走廊及 [[ 牲畜 ]] 圈等张贴之用。门画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贴大门、厅门、房门、灶门之用。 黑货,是指以烟墨或 [[ 朱砂 ]] 拓印的木版拓片,多为山水、花鸟、神像及名人字画,此类以中堂、条屏居多。 == 年画起源==编辑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她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是一个谜。据《 [[ 山海经 ]] 》等记载,相传在东海渡朔山上有一棵弯曲伸展三千里的大 [[ 桃树 ]] ,它的枝桠一直伸向东南方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是哥俩,名叫神荼(读音伸舒)、郁律(读音郁律)。他们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 [[ 虎 ]] ,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从周代起每逢年节,人们便用桃木板,画上两位神将的像,悬于大门或寝室门两侧,用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后来唐代,又出现了能镇邪纳祥的 [[ 秦琼 ]] 、 [[ 尉迟恭 ]] 的画像,这以后门神就越来越多了。不过,以往的门神,包括由门神演变而成的中国年画,多由画师手工画成,直至宋代,由于 [[ 活字印刷术 ]] 的发明,木版年画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即:四川的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花桃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代表作品==
编辑 《迎春图》可算是绵竹年画横披的代表作。作者系绵竹年画大师黄瑞鹄,此图描绘 [[ 清朝 ]] 绵竹迎春会盛况,长卷描绘了400多个人物和丰富多彩的迎春活动,生动地再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具有较高的 [[ 民族 ]] 研究和 [[ 艺术 ]] 价值。属 [[ 国家一级文物 ]] ,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清代的清明上河图。 黄瑞鹄,字宗翼,1865年(清 [[ 同治 ]] 四年)生于绵竹城关。卒于1938年,享年73岁。其作品多以历史题材为主,画人物场景是最为突出的 [[ 艺术 ]] 成就,斗方画最为抢手。其所作《投笔从戎》、《带子回朝》、《二进宫》、《正气歌》、《晋代董狐笔》等,为当时绵竹收藏家刘自德所藏。 年画《 [[ 迎春图 ]] 》,应为黄瑞鹄受清末绵竹富商杜敬成之聘,在杜敬成家花半年 [[ 时间 ]] 完成的春游风俗画。《迎春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构成,每幅长48厘米,宽48厘米。这是一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力作长卷,根据四幅画卷的画面内容,大致分为四部分:迎春、游春、台戏、打春。此画卷目前仅留四条幅,无论怎样对接也找不到四条幅的接口处。如第一幅后面的抬“三牲”和第二幅耍龙狮舞,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连接或过渡之处。第二幅结尾处的骑马官员从砖坊出来,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第三幅刚出一门坊的台戏对接,第三幅结尾的《 [[ 西游记 ]] 》台戏,怎么也不可能和第四幅的打春牛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