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張鈺哲

增加 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張鈺哲開創並領導了多個領域天文學研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他領導的這項太陽系天體的基礎研究,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對中國天體力學和方位天文學的發展,起了開拓性的作用,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張鈺哲在中國天文學史的研究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其中最出色的是他晚年關於哈雷彗星歷史的研究。1978年,他在《天文學報》上發表論文《哈雷彗星的軌道演變趨勢和它的古代歷史》,1982年又在他的著作《哈雷彗星今昔》一書中加以闡述。通過對中國歷史上早期哈雷彗星記錄進行分析考證,他認為,假若武王伐紂之年所出現的彗星為哈雷彗星,則是年為公元前1057—前1056年。他的研究成果對於中國古代史中迄今仍未解決的年代學懸案提供了重要線索,同時也引起世界天文界的關注,英國的《考古天文學》(Archaeoastronomy)1979年2卷2期、英國《自然》(Nature)雜誌1979年10月11日的一期、美國《天空和望遠鏡》(SkyandTelescope)1979年9月號等雜誌分別登專文進行介紹和討論。日本著名天文學家 [[ 長谷川一郎 ]] 在《哈雷彗星史話》(ハし—彗星の物語,1984)一書中也多次引用張鈺哲的研究成果。
張鈺哲為紫金山天文臺的建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在他的直接領導下,該台已成為一座有14個研究室、組和300余名科研人員,以天體物理和天體力學為主要研究內容的綜合性天文臺,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他還為上海、北京、雲南、陝西等地的天文臺和南京天文儀器廠的建設盡心竭力,並積極支持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的教學,20世紀50年代還親自去南京大學天文系講課。1980年,年近八旬的張鈺哲不辭勞苦,前往青海高原,登上海拔4800米的昆侖山口,為中國後來建立在格爾木的第一座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觀測台選址。3年後,他又前往根據他的建議於1958年設立的烏魯木齊人造衛星觀測站視察。1984年,他以82歲高齡再度應邀訪問美國,在哈佛天體物理中心做《今日中國天文臺》的學術報告。
2,86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