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八堵橋 (台鐵)

增加 1,30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center>'''基隆八堵橋換新衣 天空藍好美'''<br><img src="https://pgw.udn.com.tw/gw/photo.php?u=https://uc.udn.com.tw/photo/2019/08/18/1/6704026.jpg&x=0&y=0&sw=0&sh=0&sl=W&fw=930&exp=3600&w=465&nt=1"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udn.com/news/story/11322/3995190 圖片來自聯合新聞網]</small>
|}
'''八堵橋'''位於[[中華民國]]([[臺灣]])[[基隆市]]暖暖區,是 [[ 八堵鐵橋 ]] 跨越 [[ 基隆河 ]] 的一座鐵路[[橋樑]],清光緒15年〈1889〉 [[ 劉銘傳 ]] 興建 [[ 基隆 ]][[ 臺北 ]] 間鐵路,位在七堵庄與八堵庄間,用巨大木材建造一條鐵路橋樑 ,當時將之命名為[[石碇溪]]〈基隆河〉八堵橋,長36.58公尺,1891年完工通車後,由因被大水沖毀,1897年重新修建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鐵路縱貫線基隆相連接[[三坑車站]]與[[八堵車站]]八堵間必經的橋梁,也是基隆河鐵路沿線的特色景觀之一
==命名由來==[[七堵大華橋]]前身,又稱[[基隆川橋]]、[[八堵鐵橋]] 、[[八堵虹橋]],是光緒15年劉銘傳所建基隆臺北段鐵路跨越基隆河的重要鐵路橋樑之一 ,在光緒16年夏天築橋時,工人無意間在橋下發現河中有大量的砂金而著名 。當時將之命名為[[石碇溪]]〈基隆河〉八堵橋,長36.58公尺,1891年完工通車後,由因被大水沖毀,1897年重新修建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鐵路縱貫線基隆相連接[[三坑車站]]與[[八堵車站]]八堵間必經的橋梁,也是基隆河鐵路沿線的特色景觀之一
現役橋梁於2005年3月30日東正線(南下線)通車<ref>〈台鐵八堵鐵橋 即將通車〉,《[[聯合報]]》,2005年3月18日,C2版。</ref>、同年4月28日西正線(北上線)通車<ref>〈八堵舊鐵橋 功成身退 切換提前完成 下月底前拆除〉,《[[聯合報]]》,2005年4月29日,C2版。</ref>。此橋重建通車前,舊橋之名稱為''' [[ 基隆河橋'''」 ]]
==沿革==
八堵鐵橋跨越基隆河,台鐵配合基隆河整治工程。八堵鐵橋的鋼梁從日據時代至今,鐵橋早已老舊,維修費也高,依200年洪水頻率辦理改建,提高原橋面1.5公尺高度,八堵火車站沿線軌道亦跟著抬高。
===第一 代至第四 代橋===第一代大華橋是從臺北到七堵庄通過石碇溪〈基隆河〉,轉往八堵北、田仔內,穿過獅球嶺隧道通達到基隆之最重要橋樑,1897年重修成弓形鐵橋,因此該橋又被稱之為八堵虹橋,同時改稱基隆川橋為大和橋,由於它是前清時期所留下來具有記念性的文物,所興築的第一代鐵路路線,由於設計標準較低,火車行駛速率低於40公里,且位於八堵端的切角太大,靠近基隆的劉銘傳隧道又無法加以拓寬,因此 [[ 日本人 ]] 在來臺初期,只好將舊有的七堵到基隆間劉銘傳鐵路路線廢除。
後改選新線,將鐵路設計速率提升為每小時60公里,新線改走現今之八堵竹仔嶺隧道,以及新的八堵鐵橋 ,且將新線易名改稱為[[臺灣縱貫鐵路]],舊有劉銘傳所建基隆臺北段鐵路大華橋,就保留改為僅供人車通行之公路橋  ===第二代橋===1914年第二代橋為單線橋梁,各橋孔跨度與第一代橋相同,但二代橋的1孔100呎主跨改採量體較大的下承式穿式平行弦[[桁架橋]],其餘4橋孔則為上承式鋼鈑梁橋(60呎1孔、50呎3孔<ref>〈臺基複線工事〉,[[臺灣日日新報]]第4244號,1912年3月24日,漢文4版。</ref>),橋墩與橋台則改用紅磚砌築。 ===第三代橋===自1920年代起在該區間另建設坡度10‰的雙軌新線,工程包含新鑿第二代雙線[[竹仔嶺隧道]]、架設雙線第三代新基隆河橋以及擴建[[八堵車站]]站場等。 第三代橋(雙線寬度),該橋於1923年10月21日隨著[[基隆車站]]至[[八堵車站]]間[[複線鐵路|雙軌]]新線通車而啟用[[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三代橋通車後,基隆河上共有第一至第三代3橋並列,合計4線軌道,此時原本第一代及第二代橋由[[縱貫線 (鐵路)]]劃歸為[[宜蘭線]]鐵路。 第三代基隆河橋(八堵橋)是台鐵唯一雙線型[[桁架橋]],[[臺灣戰後時期]]改建為1孔下承式桁架梁及2孔上承式鋼鈑梁,現已不存。 ===第四代橋===主跨之100呎下承式平行弦普拉特式桁梁(Pratt truss),於不明年代更換為下承式鋼鈑梁。該橋持續使用至使用至1990年代初。基隆市政府要拓寬道路,[[臺灣鐵路管理局]]配合拆除緊鄰該道路的[[宜蘭線]]鐵路日,因此第四代橋連同[[宜蘭線]]拆除而停用。 該橋稱曾於2001年3月6日曾短暫復駛,以替換第三代橋之南下線,至[[颱風納莉 (2001年)]]來襲,河水暴漲,遭順流而下的[[貨櫃]]撞斷
1914年第二代橋、1923年第三代橋(雙線寬度)四代橋主跨之100呎下承式平行弦普拉特式桁梁(Pratt truss),於不明年代更換為下承式鋼鈑梁。該橋持續使用至1990年代初。
===第五代橋(現役)===
由於第三代八堵橋受1999年臺灣[[921大地震]]影響,需要整修或改建,所以[[中華民國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於2001年3月及8月將三代橋橋上路線暫時切換到隔鄰的二代橋與四代橋,只不過同年9月16日跨17日[[颱風納莉 (2001年) |納莉颱風]]來襲致河水暴漲,各橋均遭順洪而下的[[貨櫃]]撞斷。因此,[[臺灣鐵路管理局|臺鐵局]]專案工程處配合後續的基隆河整治計畫,在原二代橋與四代橋的位置重建新橋,是為第五代橋。
第五代'''八堵橋'''八堵鐵橋因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時遭到摧毀,進行重建工程 ,並於2005年完工重啟 ,歷經13年,鐵橋多處已出現鏽蝕斑駁,影響觀瞻及結構安全,台鐵承諾進行除鏽上漆,融合在地景觀。依兩百年洪水頻率估算,橋面較舊橋提高1至1.5公尺([[八堵車站]]站場同步墊高及變更配線},在2003年8月動工,新橋採用大跨距下承式鋼拱橋設計,橋高24公尺、寬10.6公尺、長115公尺,單跨無橋墩,可避免阻礙水流。施工時以二代、四代橋舊橋墩臨時支撐,至2004年8月下旬完成鋼拱架設,2005年 初3月 開始上漆 完成,拆除橋下支撐的舊墩,橋面鋪設[[无砟轨道|無道碴道床]],同年3月29日夜跨30日切換新東正線(南下線)通車、4月27日夜跨28日切換新西正線(北上線)通車<ref>〈八堵舊鐵橋 功成身退 切換提前完成 下月底前拆除〉,《[[聯合報]]》,2005年4月29日C2版。</ref>,自此,第五代橋取代第三代橋,營運至今 。考慮行車安全,鋼拱顏色排除與[[鐵路信號機|號誌機]]燈號相關的紅、黃、綠色等,最後採用地方人士建議的天空藍為新橋色彩,呼應[[基隆市]]海洋城市的風格<ref>〈八堵新鐵橋 煥藍一新〉,《[[聯合報]]》,2005年2月17日C2版。</ref>。八堵鐵橋在2005年改建重啟,但基隆多雨的氣候,使得如今橋身已出現斑駁鏽蝕,台鐵於2017年發包修繕,將會除鏽上漆,但為配合基隆市景觀自治條例,交旅處與台鐵協調,上漆時能以融合周邊景觀為原則來上色  2005年3月左右,第五代橋上漆完成,並拆除橋下支撐的舊墩,橋面鋪設[[无砟轨道|無道碴道床]],同年3月29日夜跨30日切換新東正線(南下線)通車、4月27日夜跨28日切換新西正線(北上線)通車<ref>〈八堵舊鐵橋 功成身退 切換提前完成 下月底前拆除〉,《[[聯合報]]》,2005年4月29日C2版。</ref>,自此,第五代橋取代第三代橋,營運至今
== 影片 ==
36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