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陶侃

增加 20,085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陶侃'''({{bd|259年||334年|catIdx=T陶}}),字'''士行'''。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晋朝名将…”
'''陶侃'''({{bd|259年||334年|catIdx=T陶}}),字'''士行'''。[[江州]][[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省]][[都昌县]])人,[[晋朝]]名将。出身寒門的陶侃自討平[[張昌]]叛亂開始以其戰功一直升遷,最終當上[[太尉]]之位,並掌握重兵,都督八州軍事並任荊江兩州刺史;在[[世族]]壟斷高位的[[東晉]]是一個例外。陶侃不單對東晉的建立與維持在軍事上作出貢獻,本身亦甚有治績,治下[[荊州]]太平安定,路不拾遺,亦深受人民愛戴。曾建[[杉庵]]讀書於[[嶽麓山]]。

==生平==
=== 早年事跡 ===
少時家貧,父[[陶丹]]早亡,全靠母親諶氏紡織維生,[[東吳]]滅亡後全家遷到[[尋陽]]。陶侃早年曾任寻阳的“鱼梁吏”,後任郡[[督邮]],領[[樅陽]][[縣令]];及後因被稱能幹而升任[[廬江]]太守[[張夔]]的[[主簿]]。及後張夔察陶侃為[[孝廉]],到[[洛陽]]後獲[[張華]]接見並賞識,任郎中。後又曾任伏波將軍[[孫秀 (東吳)|孫秀]]舍人,[[武岡]]縣令和廬江郡小[[九品中正制|中正]]。

=== 數平叛亂 ===
[[西晋]][[太安]]二年(303年),[[義陽]]蠻[[張昌]]於[[荊州]]叛亂,寧朔將軍[[劉弘 (晉)|劉弘]]轉任使持節、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並進討張昌。劉弘尚未到任即任命陶侃為南蠻[[长史]],並派他進兵[[襄陽]],後於[[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等地大破[[张昌]]军,斬首數萬,又納降萬人,張昌部眾於是潰散,張昌及其餘眾次年亦被消滅;戰後陶侃以軍功封'''東鄉侯'''。

[[永興]]二年(305年)十二月,右將軍[[陳敏]]在[[歷陽]]叛亂,自稱楚公,並驅逐[[揚州]]刺史[[劉儀]]等多名官員。劉弘推陶侃為[[江夏]][[太守]],加鷹揚將軍,並且積極備戰。及後陳敏派遣其弟[[陳恢]]攻[[武昌]],陶侃即領兵抵抗;此時[[隨郡]]內史[[扈瓌]]試圖離間劉弘和陶侃,稱陶侃與陳敏曾同居[[廬江郡]],可能會叛歸陳敏,但劉弘相信陶侃,陶侃知道後亦派兒子[[陶洪]]和侄兒[[陶臻]]到劉弘處表示忠心,劉弘於是加陶侃都護,命他與部眾齊心抗擊陳恢。陶侃最終以運輸船作戰艦,所向披靡,擊敗陳恢。後來陶侃因母親湛氏離世而離職。

服喪後,陶侃參東海王[[司馬越]]軍事。及後[[江州]]刺史[[華軼]]表他為揚武將軍,駐屯[[夏口]];後來又遷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當時全國正鬧饑荒,山夷很多都淪為盜賊,劫掠經過[[長江]]的船隻,陶侃於是命部將造船以偽裝商船誘敵,果然成功誘出盜賊,更發現原來是西陽王[[司馬羕]]的部下。陶侃於是立刻派兵威逼司馬羕進擊盜賊,自己則在釣臺作後繼。最終司馬羕縛送二十名部下送交陶侃並被處死,而長江邊的盜賊問題亦得以解決。陶侃更盡力賑濟那些回流的民眾,又於武昌郡東設立[[夷市]],穩定當地亦為郡府賺取不少利錢。

=== 杜弢之亂 ===
[[永嘉]]五年(311年),荊湘流民擁[[杜弢]]造反。次年,[[王敦]]遣陶侃與[[周訪]]等鎮壓。陶侃派周訪和[[趙誘]]為前鋒,擊敗杜弢部眾,後又成功營救被杜弢部眾襲擊的荊州刺史[[周顗]],更大敗杜弢軍隊。王敦得知勝利後亦說:「若無陶侯,便失荊州矣。」表拜陶侃為使持節、寧遠將軍、南蠻校尉、荊州刺史,領[[西陽]]、[[江夏]]、[[武昌]],並先後駐屯[[沌口]]和[[沔江]]。但[[建興]]元年(313年),參軍[[王貢]]與[[杜曾]]叛變,襲擊陶侃部眾,陶侃在[[石城]]進攻杜曾又失敗,於是打算退入[[溳中]],但圖謀叛變的部將[[張奕]]卻勸陶侃停駐迎戰逼近的杜弢部眾,以免部眾慌亂,陶侃停駐卻於次年遭到來的敵軍擊敗,陶侃所乘的船艦更被敵軍鉤住,幸有部將[[朱伺]]力戰而得以逃脫。陶侃因此戰而免官,王敦則上表請陶侃白衣領職,繼續參與平亂。

陶侃及後率領周訪等進軍湘城,派都尉[[楊舉]]擊破杜弢並駐屯城西,王敦於戰後上奏恢復陶侃官位。後來王真領兵三千出[[武陵江]],誘請[[五谿夷]]派兵支持並進攻武昌。陶侃派[[鄭攀]]和[[陶延]]夜取巴陵,攻其不備,大破王真,王真亦回湘城。杜弢及後又懷疑並殺死張奕,更令部眾恐懼,很多人歸降。陶侃後來更於陣前勸降王真,成功令王真投降,杜弢敗走,後又進兵[[長沙]],俘獲敵將[[毛寶]]、[[高寶]]和[[梁堪]]。

=== 安定南土 ===
此時陶侃在湘州大敗杜弢的軍功遭王敦所忌,趁將回[[江陵]]的陶侃向他辭別時將他留住,後即調任[[廣州]]刺史、平越中郎將,改以[[王廙]]為荊州刺史。陶侃部眾要求陶侃留位但遭王敦拒絕,陶侃部將鄭攀、[[馬儁]]等人竟迎杜曾對抗王廙。王敦知道後認為鄭攀所為是陶侃的意旨,於是打算殺死陶侃,但因[[梅陶]]和[[陳頒]]以周訪與陶侃關係密切勸阻王敦才沒有實行,陶侃即起程到廣州上任。

陶侃到廣州後,變民杜弘即派使者向陶侃假意投降,陶侃識破後即建造發石車。及後杜弘領兵前來,知道陶侃有所準備而撤退,陶侃便出兵追擊,大破杜弘,又先後捕獲杜弘的數名同黨,威名傳遍廣州。因功獲封'''柴桑侯'''。[[太興]]初年又進平南將軍,不久又加都督交州軍事。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討伐[[劉隗]]等人為名舉兵,陶侃加領江州刺史,不久又轉都督、[[湘州]]刺史,又派高寶領兵對抗王敦。但同年王敦攻破[[建康]],並執掌朝政,陶侃改回原職並加散騎常侍。後來交州刺史[[王諒]]被[[梁碩]]叛軍圍困於[[龍編]],陶侃派高寶營救,但次年龍編陷落後高寶才到達平定叛亂,此時王諒已死,陶侃於是加領交州刺史,亦因功進位征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太寧]]二年(324年),王敦敗死,陶侃遷為都督荊、[[雍州|雍]]、[[益州|益]]、[[梁州|梁]]州諸軍事,本職加領護南蠻校尉、征西大將軍、荊州刺史。荊州人民知道陶侃再治荊州都互相慶祝。

=== 蘇峻之亂 ===
{{main|蘇峻之亂}}
[[咸和]]二年(327年)十月,[[庾亮]]欲召[[苏峻]]为[[大司农]],苏峻拒不受命,起兵反抗。次年蘇峻即攻陷建康,執掌朝政,陶侃之子[[陶瞻]]亦为苏峻所杀。平南將軍[[溫嶠]]派人去荊州邀請陶侃勤王,並要推舉陶侃為盟主。但陶侃因自己當日不被任命為[[晉成帝|成帝]]的顧命大臣,始終心有不甘,以「疆場外將,不敢越局」為由拒絕,後溫嶠多番勸請,陶侃才答應,並派督護[[龔登]]領兵支持溫嶠。(但據[[趙翼]]的《[[二十二史劄記]]》:因陶侃出身寒微,頗為當時豪門貴族所排陷,上述的拒絕一事,為誣詞之一。清代學者多為之辨正,以[[王懋竑]]之說最為詳盡,可參考《白田草堂存稿》卷四〈論陶長沙侃〉)

但在陳列[[祖約]]、蘇峻罪狀,正式宣戰後不久,陶侃卻反悔,追還龔登,此時溫嶠又寫信給陶侃,內容辭懇意切,力陳進退利弊,更以陶瞻之死激起陶侃的憤怒;同時王愆期和陶妻龔氏亦勸陶侃支持溫嶠,最終令陶侃決定支持討伐蘇峻,並放下陶瞻的喪事,動身親自率軍進攻。

五月,陶侃與庾亮和溫嶠領兵進攻建康,到[[石頭城]]集合。當時眾人都期望一戰擊敗蘇峻,結束戰事,但陶侃認為蘇峻部眾正盛,難與爭鋒,建議久持而智取。及後討伐軍與蘇峻軍作戰互有勝負,相持不下,[[郗鑒]]部將[[李根]]於是建議在[[查浦]]修築[[白石壘]],陶侃聽從並立刻建築,一夜之間就建成,令蘇峻軍大驚。但溫嶠與蘇峻相持日久仍未有進展,反令軍中乏糧,陶侃憤恨溫嶠等人輕易出兵,不答應借糧,並要脅撤軍回荊州。將領[[毛寶]]即前去勸諫陶侃,最終令陶侃回心轉意,分五萬石軍餉給溫嶠。不久毛寶更燒毀蘇峻於[[句容]]和[[湖孰]]的積糧,令蘇峻軍陷入缺糧危機。及後蘇峻部將[[張健]]、[[韓晃]]等進攻[[郭默]]駐守的大業壘;陶侃打算營救,但長史[[殷羨]]認為陶侃部眾擅長水戰而不善陸戰,不如進攻石頭城,一旦成功即可為大業壘解圍。陶侃於是領水軍進攻石頭城,庾亮、溫嶠和[[趙胤]]亦領萬兵從白石壘進逼建康。蘇峻先派[[匡孝]]擊敗趙胤,及後蘇峻見匡孝戰勝,離開大軍,只率數騎北上突擊敵陣但失敗,更在[[東陵]]東[[白木陂]]因馬匹遇障不前而遇襲,最終墮馬被殺。蘇峻部眾知道蘇峻死後即崩潰,陶侃與諸軍於是繼續進軍石頭城,並於次年完全清剿和收降蘇峻的殘餘勢力,救出晉成帝。

=== 進位三公 ===
蘇峻之亂平定後,陶侃因功而升为[[侍中]]、[[太尉]]、都督交、廣、寧、荊、益、雍、梁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仍驻荆州。咸和四年(329年)十二月,郭默假稱詔命殺江州刺史[[劉胤 (晉)|劉胤]],王導因郭默驍勇難制而容忍,更讓他任江州刺史。但陶侃則動軍,並上書朝廷請求討伐。次年,郭默與陶侃部隊作戰,但不利,唯有入尋陽城固守,及後陶侃大軍齊集,對峙兩個月後郭默部將[[宋侯]]縛送郭默父子五人和[[張丑]]出降,陶侃於是將郭默斬首,傳首京師,平定事件。陶侃戰後加都督江州,領刺史,並加置屬官。

咸和七年(332年),陶侃又派兒子[[陶斌]]和南中郎將[[桓宣]]擊敗在樊城的[[後趙]]將領[[郭敬]];派陶臻和[[竟陵]]太守[[李陽]]攻破[[新野]],再奪[[襄陽]]。陶侃因功進為大將軍,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陶侃辭讓。陶侃晚年都不與朝權,更多次上書求退,都因部下苦求而留下。

咸和九年(334年),陶侃因病重而上表告老歸國,將後事都交給右司馬王愆期,然後登舟赴[[長沙]],途中病逝於樊溪舟中,享年七十六歲,諡'''桓公'''。

==性格特徵 ==
*史載陶侃「性聰敏,勤於吏職,恭而近禮,愛好人倫。」又「雄毅有權,明悟善決斷」任廣州刺史時雖然事務繁多,但都不會遺漏。同時所有書信文件都親自答覆,而且下筆如流,未嘗有停滯。陶侃無論客人是否相熟都會接待,不會待慢他們在門前久候。有一次外出,看见一人手持一束未成熟的稻穗。便问:“用此何为?”那人回答:“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他听了大怒:“汝既不佃,而戏践人稻。”便抓起來痛打一頓。
*陶侃在王敦被消滅後任荊州刺史,其時荊州有饑荒,很多人餓死,陶侃就在秋收時買進穀糧,到饑荒出現時將穀糧拿出市場供應,荊州士庶都十分高興。<ref>王隱《晉書》:「陶侃為都督荊雍益梁四州諸軍事,是時荊州大饑,百姓多餓死,侃至,秋熟輒糴,至饑,復價糶之,士庶歡悅,咸蒙濟賴。」</ref>
*性格節儉,有智慧,一次公家造船,留下許多竹根、竹梢和鋸末粉屑,陶侃叫人把它收藏起來。時人怪異之。恰逢雪後天晴,道路泥濘,陶侃叫人把木屑舖在地上,以免行人滑倒。又有一次,因軍事造船,陶侃便拿出收藏的竹根、竹梢,作為造船的竹釘子,這是「[[竹頭木屑]]」的典故。
*陶侃做事仔細,辭官離開前,軍資、器仗、牛馬和舟船都全部作了記錄,並將倉庫封印,自加管鑰,全交給繼任的王愆期,然後才離開。陶侃的行動於當時朝野為一時美談。
*陶侃得鄱阳[[孝廉]][[范逵]]舉薦而獲廬江太守張夔任命。陶侃也將張夔像父親一樣對待,曾有一次為了給張夔的妻子請醫生而冒雪前進數百里的路程。後來,張夔又將陶侃舉為孝廉,使他進入當時的政治中心——[[洛陽]]。過了許多年以後,陶侃成為一代名將,身居都督八州之高位。他念及范逵、張夔及劉弘對其的知遇之恩,將張夔子張隱任命為自己的[[參軍]],范逵子范珧任命為湘東太守,劉弘曾孫劉安為掾屬,以報答當年的恩情。
*據《晉書》,陶侃養有媵妾數十,家僮千餘人,更擁有極多珍奇寶物<ref>《晋书·陶侃传》:“媵妾数十,家僮千余,奇巧宝货,富于天府。”</ref>。

== 逸事 ==
*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每天早上把数百块砖頭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严寒無間。有人怪而問之,他卻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后人称“运甓翁”。
*郭默曾經多次與後趙君主[[石勒]]作戰,連石勒也畏懼其勇悍,但知道陶侃兵不血刃地討平郭默,石勒更是畏懼陶侃。蘇峻之亂時殺死陶侃之子陶瞻的蘇峻部將[[馮鐵]]後來北投石勒,石勒讓他守邊。但陶侃告訴石勒馮鐵殺陶瞻的事後,石勒即將馮鐵殺死。
*陶侃曾經造[[夢]],發現自己有八翼,飛上天並登九重天門,到最後一扇門時受阻,更被守門人以杖擊打,因而墮地,左邊翼都折斷了。醒來後陶侃仍覺得左邊腋下隱隱作痛。又一次如廁時遇一人,向他預言他日後當為公,位至八州都督。又有一名相士[[師圭]]向陶侃說他左手[[中指]]有垂直的指紋,日後會為公,極為尊貴。陶侃以針刺手,將鮮血灑血牆壁而見「公」字,後以紙包著手,字體愈見明顯。及至陶侃都督八州軍事,據長江上游而手握重兵,每有覬覦權位之志時都想著折翼的夢,便即止住念頭。
*陶侃曾將佐吏的博奕器具丟到江中,稱圍棋是堯舜用來教愚蠢的兒子,而賭博器具就是[[紂王]]造的,認為佐吏們是國家棟樑,不要碰這些東西。<ref>《晉中興書》曰:陶侃為荊州,見佐吏博弈戲具,投之於江。曰:「圍棋堯舜以教愚子,博殷紂所造,諸君並國器,何以此為。」</ref>《晉書》亦有類似記載,寫陶侃不欲部下荒廢正事而沉迷遊戲,浪費時間。<ref>《晉書·陶侃傳》:「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蒱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自谓宏达邪!』」</ref>
*父親死時,陶侃曾見過一個身高九尺的人來拜訪,但給出的名片陶侃一個字也看不懂,於是感到很奇怪。送他離去時,他表示自己是仙人[[王子喬]],說陶侃有貴相而特別來訪,說罷就騎鶴升天了。<ref>劉敬叔《異苑》曰:陶侃,字士衡,微時,遭父艱,有人長九尺,端悅,通刺,字不可識,心怪非常,出庭拜送。此人告侃曰:吾是王子晉,君有巨相,故來相看,於是脫衣帢,服仙羽,升鵠而騰颺。</ref>而在為母親湛氏守喪時,他也見過兩個人來弔祭,然而此二人不哭而退,衣著光鮮潔淨,陶侃心知他們不是平常人,但跟著去看時就只看到兩只鶴飛往天上<ref>《晉書·陶侃傳》:「後以母憂去職。嘗有二客来弔,不哭而退,化为雙鶴,衝天而去,時人異之。」</ref>。
*武昌路邊種有[[柳樹]],有人曾經偷走了一棵種在自己家中,卻為陶侃認出,問他為甚麼偷走公家柳樹,當時人都認為其神妙。<ref>《晉中興書》曰:陶侃明識過人,武昌道種柳,人有竊之,植于其家,侃見而識之,問何以盜官柳種,于時以為神。</ref>

== 評論 ==
*《晉書》史臣曰:士行望非世族,俗異諸華,拔萃陬落之間,比肩髦儁之列,超居外相,宏總上流。布澤懷邊,則嚴城靜柝;釋位匡主,則淪鼎再寧。[[庾亮|元規]]以戚里之崇,挹其膺而下拜;[[王導|茂弘]]以保衡之貴,肥其言而動色。望隆分陝,理則宜然。至於時屬雲屯,富逾天府,潛有包藏之志,顧思折翼之祥,悖矣!夫子曰「人無求備」,斯言之信,於是有徵。
*《晉書》贊曰:長沙勤王,擁斾戎場。任隆三事,功宣一匡。繄賴之重,匪伊舟航。
*東晉尚書[[梅陶]]:「神机明鉴似魏武([[曹操]]),忠顺勤劳似孔明([[諸葛亮]]),[[陆抗]]诸人不能及也。」
*[[謝安]]:「陶公雖用法,而恒得法外意。」

==家人==
=== 父母 ===
*[[陶丹]],東吳揚武將軍。
*湛氏,陶侃生母,父親陶丹的[[妾]]。湛氏是位德婦,《晋书·列女传·陶侃母湛氏》記載:“侃少为寻阳县吏,尝监鱼梁,以一坩鮓遗母。湛氏封鮓及书责侃曰:‘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 妻 ===
*龚氏

=== 子女 ===
陶侃有十七子,但部分因名氣不顯而沒有記載於史書上。
*[[陶洪]],丞相掾,早卒。
*[[陶瞻]],官至散騎常侍,被蘇峻殺害後諡「愍悼世子」。
*[[陶夏]],陶瞻死後為世子,陶侃死後送靈柩到[[長沙]],與陶斌與陶稱各擁數千兵互相圖謀,後因陶斌先入長沙掠奪器杖財物而殺害他,被庾亮上表請加懲治,但陶夏不久即病死。
*[[陶琦]],司空掾。
*[[陶旗]],性甚凶暴,官至散騎常侍,封郴縣開國伯。
*[[陶斌]],尚書郎,後被哥哥陶夏所殺。
*[[陶稱]],性虓勇不倫,官至南中郎將,監[[江夏]][[隨郡|隨]][[義陽]]三郡軍事、江夏相。後被庾亮以「肆縱醜言,無所顧忌、要結諸將,欲阻兵構難」等原因處死。
*[[陶範 (官員)|陶範]],諸子最為知名,官至[[光祿勳]]。
*[[陶岱]],官至[[散騎侍郎]]。
*[[陶茂]],武昌太守,[[陶潛]]祖父。
*[[陶氏]],陶侃女兒,嫁孟嘉,即陶淵明之外祖母。孟嘉之女嫁陶茂之子陶逸。

=== 侄兒 ===
*[[陶臻]],有勇略智謀,官至[[南郡]]太守、領南蠻校尉、假節。
*[[陶輿]],陶臻弟,果烈善戰,武威將軍,於杜弢作戰時受重創而死。

=== 孫兒 ===
*[[陶弘]],陶瞻息子,陶夏被廢後繼承長沙郡公爵位,位至光祿勳。
*[[陶淡]],陶夏子,好導養之術,好讀《易經》和喜好占卜。
*[[陶定]],陶旗子,承袭郴县开国伯。
*[[陶逸]],陶茂子,官至安成太守,妻為其表姊妹,即陶侃之外孫女。
*[[陶氏]],陶茂女,嫁羅遵士

=== 曾孫 ===
*[[陶綽之]],陶弘子,承袭长沙郡公。
*[[陶袭之]],陶定子,承袭郴县开国伯。
*[[陶潛]] (陶渊明),陶茂孫,陶逸子,東晉著名詩人。
*[[陶氏]],陶逸女兒,嫁程元振和游氏之第三子程寶俊。

===玄孫===
*[[陶延寿]],陶绰之子,承袭为长沙郡公,刘裕接受禅让后降封为醴陵县侯,食邑五百户
*[[陶谦之]],陶袭之子,承袭郴县开国伯。
*[[陶儼]],陶淵明子。
*[[陶俟]],陶淵明子。
*[[陶份]],陶淵明子。
*[[陶佚]],陶淵明子。
*[[陶佟]],陶淵明子。

==注釋==
{{reflist}}

== 參考資料 ==
*《晉書.陶侃傳》
*《資治通鑑》卷八十五至九十五
*《世說新語》賢媛第十九
*《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第1版,頁154-159(卷七)。

[[Category:晉朝軍事人物|T陶]]
[[Category:陶姓|K侃]]
[[Category:鄱阳人|T陶]]
[[Category:东晋郡公]]
[[Category:諡桓]]
[[Category:广州历史人物|T陶]]
22,07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