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都昌縣隸屬江西省九江市,位於江西省北部,瀕臨鄱陽湖,居南昌、九江 、景德鎮「金三角」中心地帶,南聯五水,北通長江,杭瑞高速和九景衢鐵路、都九高速交匯境內。全縣面積2669.5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積1390平方千米,占面積的52.1%,擁有鄱陽湖1/3的水域。截至2018年末,都昌縣轄24個鄉鎮,259個村,總人口81.69萬。
都昌於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縣,是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孕育了東晉大司馬陶侃、宋代抗金名將劉琦、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等歷史名人。境內有多寶沙山、老爺廟水域、朱袍山、馬鞍島等旅遊資源。
2019年,都昌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08.7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5.58億元。[2]2020年4月26日,都昌縣達到脫貧退出條件,宣布脫貧退出貧困縣序列。[1]
目錄
建置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番縣,隸九江郡。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析番縣地立梟陽縣,治所四望山(即今周溪鎮泗山境),隸淮南國豫章郡;元朔六年(前123年),隸九江郡。
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梟陽縣隸鄱陽郡。
晉大康十年(289年),梟陽縣隸揚州鄱陽郡;元康元年(291年),割荊、揚二州地置江州,梟陽縣隸江州鄱陽郡;永安元年(304年),改隸江州潯陽郡。
宋永初二年(421年),因彭蠡湖盆地發生多次沉降運動,湖水南侵,梟陽縣地大部分淪入湖中,梟陽縣撤銷,境域入彭澤縣,隸江州;[5]齊永明元年(483年),復隸江州潯陽郡;梁天監元年(502年),隸江州太原郡;陳永定元年(557年),改隸江州豫章郡;天嘉元年(560年),復隸江州潯陽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陳置郡縣廢,彭澤縣易名龍城縣,隸江州;十八年(598年),龍城復名彭澤;大業三年(607年),州廢,隸九江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安撫使李大亮謂土地之饒,井戶之阜,水陸之阻礙,遂割鄱陽湖雁子橋之南境置都昌縣。設臨時治所於王市(今北炎鄉洞門口),隸江南道都督府浩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隸江南西道江州;大曆元年(766年),隸江南道饒州;大曆年間(766—779年),治所徙遷彭蠡湖東,即今治地。
南唐,都昌縣隸屬建康軍饒州。
宋開寶八年(975年),隸江東路建康軍饒州;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隸江東路饒州;天禧四年(1020年),隸江南東路南康軍;建炎四年(1130年),隸江南路南康軍;紹興元年(1131年),隸江南西路南康軍。
元至元元年(1264年),隸揚州行省江西元帥府南康軍;至元十四年(1277年),隸江淮行省江西道南康路;至元二十三年(1288年),隸江西行省南康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隸江西行省西寧路。二十二年(1362年),隸江西行省南康府。
明洪武九年(1376年),革行省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領十三府分五道,都昌縣隸屬九江道南康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改稱江西省,都昌縣隸屬江西省九江道南康府;康熙九年(1670年),都昌縣隸屬饒南九道南康府;雍正九年(1731年),都昌縣隸屬廣饒九南兵備道南康府。
民國三年(1914年),都昌縣隸江西省潯陽道;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道,隸省直轄;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下設13個行政區,都昌縣隸屬第三行政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劃為8個行政區,都昌縣隸屬第五行政區。
1949年5月12日,都昌縣解放,隸屬江西省鄱陽專區;7月,都昌縣改隸屬九江專區。
1950年,都昌縣隸屬中南行政區江西省九江專區。
1970年,九江專區改稱九江地區,都昌縣仍隸屬九江地區。
1983年,地市合併,都昌縣隸屬九江市。[2]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7年3月30日,設置新妙鄉(贛府廳字[1987]158號批覆)。
1992年5月6日,撤銷周溪鄉、三汊港鄉、中港鄉,設立周溪鎮、三汊港鎮、中館鎮(贛民字[1992]74號批覆)。
1993年1月3日,撤銷徐埠鄉、南峰鄉、土塘鄉、張嶺鄉,設立徐埠鎮、南峰鎮、土塘鎮、蔡嶺鎮(贛民字[1993]3號批覆)。
1995年3月10日,撤銷大港鄉、左里鄉、萬戶鄉、大沙鄉,設立大港鎮、左里鎮、萬戶鎮、大沙鎮(贛民字[1995]35號批覆)。
1999年12月6日,撤銷新妙鄉,將大橋行政村的新力村劃歸左里鎮,紫騰行政村的新洲、新光村劃歸蘇山鄉,石樹、大橋(不含新力)、高壠、重興、紫騰(不含新洲、新光)行政村劃歸汪墩鄉(贛民字[1999]261號批覆)。
2002年1月11日,撤銷北炎鄉,劃歸蔡嶺鎮;撤銷鹽田鄉,劃歸大港鎮;撤銷七角鄉,劃歸汪墩鄉;撤銷杭橋鄉、化民鄉,劃歸土塘鎮(贛民字[2002]10號批覆)。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末,都昌縣轄24個鄉鎮:都昌鎮、周溪鎮、三汊港鎮、中館鎮、大沙鎮、萬戶鎮、南峰鎮、土塘鎮、大港鎮、蔡嶺鎮、徐埠鎮、左里鎮、和合鄉、陽峰鄉、西源鄉、薌溪鄉、獅山鄉、鳴山鄉、春橋鄉、蘇山鄉、多寶鄉、汪墩鄉、北山鄉、大樹鄉。縣人民政府駐都昌鎮東風大道289號。[3]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都昌縣位於江西省北部,介於東經116°2′24″—116°36′;北緯28°50′—29°38′之間,北依武山,南瀕鄱陽湖;東界黃金山、銀寶湖、上岸東洲,與鄱陽縣接壤;南界下岸洲、下山、南岸洲、蠶豆洲,與餘干、南昌、新建3縣(區)交界;西界松門山、西長河,與永修縣、廬山市隔水相鄰;北界屏峰河、蘆塘澗,武山鵝公凸,卸衣嶺、雙尖山,與湖口縣、彭澤縣毗連。全境東西寬52.7千米,南北長80千米,面積2669.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都昌地貌丘陵和濱湖平原為主,且水域寬闊,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勢北高南低,並以大港到汪教褶隆起帶為軸心,向西北和南東兩個方向傾斜。境內最高點為北東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濱湖區海拔最低處僅10米。自東北向西南呈低山、高丘、低丘、平原、湖區的變勢。
氣候
都昌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且受鄱陽湖大水體影響,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結冰期短、無霜期長,春秋季短、夏冬季長。據氣象記錄,春季始日平均出現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春季的開始),持續約65天。夏季始日平均出現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初日為夏季的始日),持續約119天。秋季始日平均出現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終日後一天為秋季的始日),持續約59天。冬季始日平均出現在11月22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終日後一日為冬季的始日),持續約122天。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襲,天氣冷暖多變、陰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氣團交替控制,梅雨連綿,冬日陰霾;夏秋之交副高壓居久不退,天氣晴熱,乾旱少雨;秋冬之時,北方冷空氣強烈南侵,氣溫驟降、霜凍地寒。
水文
都昌縣境水面眾多,除鄱陽湖外,境內還有大小河港39條,總長359.6千米。按其流向,大致可分為大港、大西湖、新妙湖、大輸湖、大沔池、洲家湖、糰子口等7大水系。[4]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都昌縣土地面積2669.5平方千米(400.42萬畝),耕地面積62.44萬畝,其中水田36.56萬畝,旱地25.88萬畝,都昌人均占有耕地0.9畝。另擁有可開發耕種荒地面積3.6萬餘畝。
植物資源
都昌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常見的主要有:木本類的馬尾松、苦櫧、杉、樟等69種,此外,還有丹桂、銀杏、雪松、羅漢松、水杉、糙葉樹、棕棗、黃花石榴等珍稀木本類樹種;草本類的蘆葦、蘆竹、棕葉蘆等73種;藤本類的獼猴桃、山葡萄、夜來香等14種。
動物資源
都昌縣動物資源主要有獸類的獐、麂、狼、兔等19種;鳥類的麻雀、八哥、烏鴉等25種;冬季,境內鄱陽湖水域常有天鵝、白鸛、黑鸛、白琵鷺、丹頂鶴等珍貴候鳥越冬;爬行兩棲類的有盲蛇、赤連蛇、蜈蚣、穿山甲等23種;占縣城近一半的浩瀚水域,水產資源豐富,僅魚類達12目25科118個品種,尤盛產鯉、鯽、鯿、鱖、鲶及蝦、蟹、蚌、鱉、龜,是全國漁業重點縣。此外,都昌縣境內鄱陽湖水域常有河豚、中華鱘、白鰭豚等珍貴水生動物遊戲。
礦產資源
都昌縣礦產資源主要有鎢、鉬、釩、鈦(金紅石)、金、石煤、高嶺土、矽砂和花崗石等。
林業資源
都昌丘陵山地林木蓊鬱,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現有林業用地61876公頃,森林蓄積量1323152立方米,覆蓋率27.9%.其中,有森林面積46177公頃,灌木林地9087公頃,疏林地881公頃,苗圃地33公頃,無立木材地1299公頃,荒地4399公頃。[5]
人口
都昌縣人口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記載始,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基本呈遞增趨勢。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都昌只有3.89萬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都昌人口已逾50萬之眾,至同治八年(1869年)高達59.98萬人,為歷史上有據可查之人口最多年份。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災荒連年,瘟疫肆行,縣內人口較清末銳減。1949年2月統計,都昌僅20.19萬人。建國後,人民生活安定,人口逐年遞增,到1989年底都昌人口60.2萬人,至1998年都昌人口達66.15萬人。
截至2016年末,都昌縣總戶數25.81萬戶,總人口82.08萬人。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41.57萬人,女性40.51萬人;按人口居住地分,農村居民65.60萬人,城鎮居民16.48萬人。出生人口1.11萬人,死亡人口4107人。人口出生率為13.62‰,人口死亡率為5.01‰,人口自然增長率8.61‰。城鎮化率實現35.64%,比2015年提升了2.02%。
截至2018年末,都昌縣總戶數24.9萬戶,總人口81.69萬人。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43.12萬人,女性38.56萬人;按人口居住地分,農村居民60.62萬人,城鎮居民21.06萬人。出生人口9703人,死亡人口4482人。人口出生率為13.17‰,人口死亡率為6.08‰,人口自然增長率7.09‰。常住人口73.8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29.1萬人,鄉村人口44.8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9.30%,比2017年提升了2.02%。[6]
經濟
綜述
2018年,都昌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5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5%,增速比2017年放緩0.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6.82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69.71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62.24億元,增長10.2%。人均GDP21545元,增長20.1%。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9:43.9:39.2。在總量中,第二產業的份額保持穩定,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日益提高,比2017上年提升了5.3%。
2018年,都昌縣財政總收入完成15.94億元,增長7.2%。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0.33億元,下降4.4%。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86.7%,財政總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9%。全縣財政支出51.04億元,增長13.51%,比上年放緩8.39%。
2018年,都昌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7%,比九江市增幅低0.1%。其中工業投資下降0.8 %,占總投資的52.5%。工業園區完成工業投資52.6億元,同比增長9.6%,占全縣工業總投資額的49.7%。重大項目發揮支撐拉動作用。全縣在庫項目中億元以項目有40個,億元以上的項目投資56.2億元,同比增長14.8%,占總投資的53.4%。民間投資完成81.2元,同比增長22.1%。全縣在庫項目56個,比2017年增加12個。新入庫項目40個,新入庫項目數量占全部項目數量的71.4 %。2020年4月26日,都昌縣達到脫貧退出條件,宣布脫貧退出貧困縣序列。
第一產業
2018年,都昌縣農業總產值實現44.33億元,增長3.5%。其中農業產值完成21.12億元,林業產值完成1.28億元,牧業產值完成4.01億元,漁業產值完成16.52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完成1.38億元。農作物總播面為8.84萬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5.04萬公頃,棉花播種面積為4272公頃,油料播種面積為2.49萬公頃,蔬菜播種面積為7519公頃。糧食總產量為26.21萬噸。土地流轉面積達28.86萬畝。小龍蝦養殖面積9.79萬畝,其中「稻蝦共作」4.79萬畝,千畝以上基地13個。中藥材、茶葉、油茶種植面積各新增5000畝,總面積分別達2.6萬畝、3萬畝、3.6萬畝。晨暉農莊二期3000畝已建成投產。棉花產量為5857噸,油料產量為32896噸。生豬存欄9.96萬頭。
2018年,都昌縣人工造林面積1067公頃。按主導功能分,用材林200公頃,經濟林333公頃,防護林534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4000公頃。在主要林產品產量中,商品材採伐6800立方米,大徑毛竹12萬根,油茶籽720噸,柑橘261噸,葡萄302噸,板栗440噸。年末實有自然保護區4個,保護區面積53391公頃,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1個,野生動物救治中心2個。
2018年,都昌縣全縣水產品總量完成8.89萬噸,比2017年下降6.8%,其中養殖產量7.24萬噸,下降4.8%;捕撈產量1.64萬噸,下降14.5%。草魚、鰱魚和鱅魚依舊是魚類養殖的主打水產品,三大魚類養殖產量分別為13462噸、10285噸、12415噸,特種水產保持增量,產品產量達到39205噸,增長4.0%。全年淡水養殖面積198797畝,水產品加工品總量完成16768噸,增長2.6%。機動漁船3730艘,功率71428千瓦,機動船總噸位37194噸。全縣專業從事漁業村8個,漁業戶數7224戶,從業人口28710人,其中傳統漁民20626人。
第二產業
2018年,都昌縣98戶規上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比九江市平均增速低0.3%,主營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02.41億元,同比增長4.6%。非公有制工業貢獻率高。全縣非公有制規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6.7億元,同比增長10.4%,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92.2%,對全縣工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達93.6%,拉動工業經濟增長6.4個百分點。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規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91.42元,同比下降0.21元。工業園區逐漸成為工業經濟的增長極。當年園區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完成138.6億元,增長8.4%,完成園區工業增加值25.8億元,增長5.9%,實現利潤11.1億元,增長20.6%。全年對接洽談項目58個,簽約引進2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21個,其中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7個,5億元以上產業項目3個,引進市外資金116.5億元,同比增長13.8%;實際利用外資5765萬美元;新增生產型外貿企業3家,實現外貿出口2.2億美元。
第三產業
2018年,都昌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億元,增長11%,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實現消費品零售額31億元,增長12.1%。分城鄉看,城鎮實現零售額36.95億元,下降10.1%;鄉村實現零售額22.27億元,增長49.5%。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16.25億元,增長11.3%;零售業零售額64.8億元,增長10.4%;住宿餐飲業零售額7.7元,增長16.7%。批發和零售業的市場消費占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95.1%,比2017年下降了0.4%。
2018年,都昌縣網絡消費交易額達20億元,增長39.8%,高於社消總額增長速度28.8%。
2018年,都昌縣實現旅遊收入10.5億元,增長15.5%,旅遊接待量239.8萬人次,增長15.4%。
截至2018年末,都昌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37億元,增長11.4%,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83.6億元,增長10.7%。各項貸款餘額122.3億元,增長59.5%。
2018年,都昌縣保險業務收入9.86億元,比2017年增長27.4%;其中壽險業務收入5.02億元,增長19.5%,財險業務收入4.83億元,增長36.9%。保險決陪款和給付款1.01億元,增長14.5%,其中壽險6606萬元,增長14.7%,財險3556萬元,增長14.1%。
2018年,都昌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4.58億元,同比增長31.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99億元,增長42.1%。年末固定電話用戶9.7萬戶,比2017年下降2.0%。移動電話用戶406124戶,增長0.4%。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62部,比2017年增加了1部。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2.19萬戶。[7]
交通運輸
截至2016年末,都昌縣社會客運量403.4萬人,增長12.5%,其中公路402.3萬人次,增長12.4%,水路1.1萬人次,增長37.5%。客運周轉量3.23億人千米,增長10.9%,其中公路3.06億人千米,增長5.6%,水路168.3萬人千米,增長9.3%。貨物運輸量985萬噸,增長13.1%,其中公路662萬噸,增長12.2%,水路323萬噸,增長14.9%。貨物運輸周轉量9.64億噸千米,增長9.6%,其中公路4.42億噸千米,增長9.4%,水路5.22億噸千米,增長9.8%。
2018年,都昌縣社會客運量486.7萬人,增長10.1%,其中公路485.6萬人次,增長10.1%,水路1.1萬人次,增長22.2%。客運周轉量4億人千米,增長12.0%,其中公路3.98億人千米,增長12.0%,水路183萬人千米,增長14.3%。貨物運輸量1294萬噸,增長13.3%,其中公路858萬噸,增長14.1%,水路436萬噸,增長11.8%。貨物運輸周轉量12.49億噸千米,增長13.7%,其中公路5.46億噸千米,增長10.4%,水路7.03億噸千米,增長16.8%。全縣公路通車裡程950千米,民間汽車擁有量2.39萬輛。[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8年,都昌縣投入12.51億元實施義務教育迎國檢項目408個,其中新建校舍項目129個,整體維修改造項目87個,新建運動場項目73個,實施校園文化建設項目119個,全縣義教階段318個「超大班額」問題全面化解,成功創建了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都昌職業技術學校成功升格為都昌中專。建成大沙、大港、中館等6所中心幼兒園。公開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432人。任遠中學整體搬遷、湖濱學校、雲住學校等項目快速實施。縣城中心幼兒園、縣圖書館整體搬遷完成。
截至2019年7月,都昌縣實有學校數86所,教學點數283個。全縣在校學生數5.35萬人,其中鎮區在校學生數3.42萬人,鄉村在校學生數1.93萬人。
醫療衛生
2018年,都昌縣分級診療體系持續完善,辦理異地就醫直接結算2024人。
文化事業
2018年,都昌縣舉辦第三屆鄱陽湖全國候鳥攝影大展、第二屆都昌鄱湖百合旅遊文化節、首屆農民豐收節等文化旅遊活動。鼓書大賽、廣場舞大賽等群眾文化活動精彩紛呈。成功破獲全國督辦「5.09」銷售非法音像製品案,被列為全國掃黃打非2018年重大案件。鶴舍古村修繕及旅遊標準化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成功入選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社會保障
2018年,都昌縣發放惠農補貼資金4.1億元。發放醫療救助資金1521萬元,救助困難群眾2.9萬人次。發放貧困生補助資金2376萬元,助學貸款2482萬元。城鎮貧困群眾脫貧解困工作全面啟動,城鄉低保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穩步提高,發放低保金1.23億元、特困供養人員補助資金124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36.9萬人,醫療保險參保70.84萬人,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12億元。新增城鎮就業4434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1843人[9]
歷史文化
都昌文化
都昌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自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縣,有2200多年的歷史,是江西18個文明古縣之一。底蘊深厚的鄱陽湖文化,孕育了東晉大司馬陶侃、宋代抗金名將劉琦、南宋愛國丞相江萬里等一大批歷史名人。
文物古蹟
梟陽城址位於周溪泗山大屋場村以南60米湖洲上。城址西北有王家山、鷂嘴山、獅子山、座山、石虎頭作天然屏障;南有城頭山,山下有橫港河;城北面臨鄱陽湖。地勢開闊平坦,面積約1平方千米。因地理變遷地勢下沉,漲水季節淹沒在湖中。城址文化層堆積有的達1至2米,地表暴露有大量繩紋板瓦筒瓦,並發現有萬歲瓦當、長樂未央瓦當、陶網墜和陶片等。城址南端城頭山上有殘存人工修築的土城垣。城內東側有手工業作坊遺址。城址以北山邊高地有漢墓群,墓室內用對角紋、網線紋磚砌成,並發現「永元七年三月十四日」的記年磚。
江萬里墓
江萬里墓位於土塘鎮港東(白石山西麓,原名石沙灣)。墓址座東北向西南,周圍成椅背形,直徑約8米。墓前有半圓形平坦地坪,視野開闊。墓原用紫磚石砌成,早年被破壞,墓內石廓尚存。該墓為縣級保護文物。
馬澗橋
馬澗橋在鳴山鄉馬澗村西南200米處,橫跨馬澗港上,縱貫南北大路,為古時通往饒州要道。系元代縣人李善慶所建。該橋為石質單孔拱橋。橋上原建有歇山頂,重檐亭屋。飛檐翹角,畫棟雕梁,作寺廟使用,具有古代建築藝術價值,抗日戰爭時被日軍燒毀,戰爭勝利後重修成一層梁式結構亭屋,共5間,全長18米,寬5.3米,高4.3米。為縣內唯一保存的橋亭合造古代建築。[10]
地方特產
都昌縣土特產有針宮魚、紫皮蒜、梔子花、梔子花茶、張家嶺米粉、酥糖、翹嘴白魚、印子粑、米粑粉、南方蟲草、毛花魚、梅乾菜、黃花菜、酒糟魚、干辣椒、豆折的、椴木木耳、椴木香菇、黑豆豉、豆角乾等。
風景名勝
三尖源森林公園
三尖源森林公園位於都昌縣大港鎮境內武山山脈,最高峰三尖源海拔647米,有」小廬山「之稱。公園內森林鬱鬱蔥蔥,置身其中,猶如進入世外桃源。三尖源森林公園樹種達200多種,溪流、密林、竹叢等構成了富有野趣幽深的自然空間,形成了「松濤幽谷」、「叢林原野」的景區特色,呈現了一幅以「自然、野趣、寧靜、粗獷」為特色的森林景觀。
鶴舍古村
鶴舍村位於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蘇山鄉。始建於東漢末年,成村於明代初期,發展於清代中葉,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全村為袁姓一支聚族而居,是一個耕讀並重,農商並立的歷史古村。
馬鞍島
馬鞍島位於都昌縣蘇山鄉境內鄱陽湖中,與星子縣火焰山,湖口縣屏峰,廬山區長嶺,青山相鄰,面積4.8平方千米,島上設有行政村—馬鞍村委會,有居民1300多人,以打漁和水產養殖為主。f>風景名勝 </ref>
著名人物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鄱陽人(今屬都昌縣),東晉大司馬。
江萬里(1198年—1275年),字子遠,號古心,都昌縣林塘柏樹下江村人。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進士,官至左丞相兼樞密使。
陳澔(1260年—1341年),字可大,號雲住,人稱經歸先生。南康路都昌縣(今江西都昌)人,朱熹四傳弟子,創辦並講學於經歸書院,
余應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號二磯,江西都昌人。清順治六年(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龍舊部練為水軍,敗於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明史》有傳。
劉士毅(1886年—1982年),字任夫。江西省都昌縣下排門劉家村人,桂系外省籍的重要將領。曾任南京中央軍校籌備主任,國民政府總統府參軍長,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
馮任(1905年11月2日—1930年7月10日),都昌縣土塘鎮馮家坊村人,江西早期黨團組織的重要領導人,曾代理中共湖北省委書記。
江國鎮(1936年10月—2016年9月),都昌縣人,畢業於天津大學,1956年9月參加工作,196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江國鎮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政協江西省第七屆、第八屆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
段昭顯(1954年9月8日—),都昌縣土塘鎮段傘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海軍少將軍銜。
陳健(1955年12月3日—),都昌縣左里鎮義門陳村人,原南京軍區副參謀長,少將軍銜。[11]
榮譽稱號
2019年3月,都昌縣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12月,入選國家級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第五批)。
2020年6月30日,都昌縣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