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277
次編輯
變更
东羊后土庙
,無編輯摘要
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毁,元至正五年(1345年)重修,现存大殿、献亭、戏台等,其中戏台仍保持元代风格。出临汾城西北, 车行15公里,便来到全国闻名的元代[[戏曲]]舞台所在地——东羊东岳庙。推开虚掩着的庙门,眼睛立刻被震慑了。在 绿树成阴、鲜花点缀之中,耸立着一个高大的红墙褐瓦舞台——这就是有名的东羊东岳庙戏台。
戏台坐南朝北,平面 正方形,面宽7.47米,进深7.55米。正面敞廊,三面封闭,十字 歇山顶。台阶高1.75米,台宽7.75米,深3.5米,台前竖有二根园形抹角 石柱,下有覆莲 柱础,柱上 [[ 浮雕 ]] 莲花和 [[ 牡丹花 ]] 生 童子的图案,内檐梁架 斗栱三层,叠成八卦形 藻井,结构别致精巧,故戏台又称八卦亭。戏台后 墙壁画栩栩如生,东羊 元代戏台是全国仅存七座早期戏台中最为精巧的一座,工艺精湛。是研究 [[ 元杂剧 ]] 在平阳一带发展历史和 金元时期戏台建造规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史上的东羊东岳庙香火很旺,庙宇内整日烟雾缭绕。正殿里供奉的是3米多高的 东岳大帝塑像,东 厢房是 十八层地狱塑像,西厢房是 十八罗汉及一些不知名的神塑。每年三月十二是 后土娘娘的生日,周边村庄的人们前来赶 庙会, 人山人海。土改时期,东岳庙内成了村里的小学校,他和村里的 孩子们在这里上学。上世纪 七十年代,因改建教室便把东西厢房拆掉了,后因东岳庙正殿成为危房, 山墙、后墙快要倒塌,村民便用木柱支撑起来,又怕学生进去玩耍发生危险,村里索性把正殿也给拆毁了,整个庙宇唯一留下来的就只有 后土 圣母殿了,东羊村东岳庙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后土庙。 圣母殿让人 大开眼界。身着 明代服饰的后土圣母、娲皇娘娘、 碧霞元君 众星捧月般端坐在 [[ 莲花 ]] 宝座上,她们的发式采用特髻,特髻上有四个金孔雀,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左右垂珠孔雀各一,中间配有珠管,是典型的明代发式。三位圣母面部丰腴,额中央饰有金色额黄,与 娥眉、 红唇相得益彰。三位圣母的服饰均为外着 披肩,穿交领大衫,胸背有 补子;一手持圭,另一手相扶;腰有玉环带,足穿 云头鞋,彰显出女性的尊贵。旁边的 侍女形象逼真,头戴黑色 毡帽饰垂带,帽顶有 [[ 金色 ]] 花细及鸟雀衔珠。额部有额黄,面额丰满,身着较长的 比甲,内裙外露,应是明 [[ 万历 ]] 年间的一种 装束。更有一侍女在造型上一反过去生硬古板之风,犹推屋门半遮面,可与 晋祠宋塑侍女的清雅飘逸、纯情自然相媲美。在这些精美的明代塑像周围及大梁上,点缀着木刻悬雕 龙凤呈祥;站在牡丹团锦上的各路神仙,手持 朝牌更是惟妙惟肖。 现如今,这些精美的 [[ 雕塑 ]] 或缺臂或 断手,更有甚者 身首异处凌乱地堆放在墙边。且大多色彩已严重剥落。神像背后及大梁周边的 [[ 木雕 ]] 悬塑,或弯曲、断裂,或 摇摇欲坠,在尘土的笼罩下,仍掩饰不住她的美轮美奂。 环顾四周,大殿四处透风,外面的山墙多处开裂。
戏台坐南向北,正面 敞朗,三面封闭,台前两侧竖有高约5米,宽40余公分的两根正方形抹角石柱,下有复莲柱础,柱上浮雕着莲花童子,后台正面一幅元代 [[ 壁画 ]] ——《 钟馗捉鬼图》,栩栩如生。更为叫绝的是整个舞台,没有一根大梁,而是用 [[ 斗拱 ]] 和 井口枋层层相叠,形成的“八卦攒顶”,堪称我国 古代建筑的一绝。 东羊戏台规模宏大,是元代戏台中的佼佼者。台口宽7.75米,台体深3.5米,这么 阔绰的建筑坐落在1.75米高的 台基上,敞朗、亮堂,在其上演艺真是最佳场所,先人的精明从 历史深处投递出来了。更别说,台前两侧还有石柱,石柱上镌刻着莲花、童子;顶部为十字 歇山式,内檐梁架上由三层斗拱叠成藻井,为八卦形,又称八卦戏台;台后有背墙,墙上画着 [[ 钟馗 ]] 降贪图,于今看来这是一幅珍贵无比的 [[ 图画 ]] 了。画上的钟馗 怒目圆睁,手举 利刃正向胯下的 猛兽刺去。这猛兽就是贪。遍查兽名,各类动物比比皆是,唯独不见这贪哪! ! 原来这贪不是别物,就是人们常说的 “ 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住吞 [[ 太阳 ]] ”的那个贪哪!不知世上有没有贪这种动物,但是,聪明的前人将之活化在了此处,意在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因贪图享乐而死在钟馗的利刃之下。如果当今之世需要一幅反贪图画,以警 贪官,以扼 物欲,那就不用 [[ 画家 ]] 费尽心血再创作了,这幅钟馗降贪图便可以拿来所用,大量印行。
“说到东羊 戏台,不得不从 [[ 戏剧 ]] 谈开来。”著名 散文家 [[ 乔忠延 ]] 如是说,早在唐代,我国已有了“ 歌舞戏”和“ 参军戏”。特别是到了 宋元时期,逐渐发展成为以人物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舞台也随 戏剧艺术的发展,由最早的平地围栏 戏场,发展为平地筑台四面围观的“露天”舞台。到了元代, [[ 蒙古 ]] 人把山西作为自己的 大后方,因 平阳府一带很少受战乱破坏,百姓安居乐业,加之平阳百姓好 笙歌, [[ 戏剧 ]] 艺术 盛极一时。 这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每逢庙会必唱 大戏;一来祈求 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二来祈求驱邪避祸、家人平安,唱戏本身就是酬谢神灵的一种仪式。这个戏台完全是靠村民的布施修建的,建成后连唱大戏数天,很多名角都先后在这个 [[ 舞台 ]] 上亮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