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德格印经院

增加 1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德格印经院 ''' 是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藏族地区璀璨的文化明珠”、“雪山下的宝库”盛名的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总 [[ 占地面积 ]] 约5,000平方米, [[ 建筑 ]] 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000余平方米,坐落在德格县城(更庆镇)文化街。
德格印经院,1996年由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国务院 ]] 列为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9年作为传统技艺的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 [[ 非物质文化产业代表名录 ]]
==历史渊源==
在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有座 [[ 佛教 ]][[ 萨迦派 ]] 的寺庙更庆寺。更庆寺内有个印经院,名叫德格印经院一它的全名叫“西藏文化宝库德格扎西果芒大法宝库印经院”,也称“德格吉祥聚慧印经院”。据藏文《德格世德颂》记载,印经院系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却吉·丹巴泽仁(1689~1750)创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至今已有260多年的 [[ 历史 ]]
1729年,在八邦寺大喇嘛司徒·却吉穷乃(1700~1774)的鼓励下,却吉·丹巴泽仁在他52岁时决定修建德格印经院,到他61岁去世时,印经院尚未建成。他死后,他的儿子彭措登巴·索朗贡布和洛珠加措3人继承父志,继续扩建印经院,经16年才告竣工,后经历世土司扩建,终于达到后来的规模。
==构造独特==
印经院构造独特,红墙高耸,绿树婆娑,幽静壮观。靠大门一侧为一楼一底,正房则为二楼、三楼,参差有致,系典型的藏式 [[ 建筑风格 ]] 。院内分藏版库、纸库、晒经楼、洗版平台、裁纸齐书室及佛殿、经堂等。藏版库大小共6间,约占整个建筑面积的一半,印书操作也在其中。藏版库中排列着整齐的版架,书版分门别类地插满了版架,每版有一手柄,这是“德格巴尔康”的特色之一。
书版规格有许多种,最大的长110多厘米,宽70厘米,厚约5厘米;最小的长约33厘米,宽仅约6厘米。 到18 到[[18 纪80 纪]]80 年代末,全院有书版21.75万块,每块刻两面。大、中、小版平均若每面各以600个音节 [[ 计算 ]] ,其字数总计约2.6亿字,规模宏大。
==藏书丰富==
德格印经院以藏书丰富,门类齐全。各教派兼容并蓄著称于世。创始人丹巴泽仁虽信奉红教,但他井不排斥其他教派的经典。这使德格印经院超过其他几个印经院,形成 [[ 特色 ]]
最初搜集书稿时,在司徒·却吉穷乃帮助下,派出大批有学问的人到 [[ 西藏 ]] [[ 桑耶 ]] [[ 钦普 ]] [[ 纳塘 ]] [[ 夏鲁 ]] [[ 萨迦 ]] [[ 拉萨 ]] [[ 阿里 ]] 等地遍寻手抄本或木刻印本,然后延请著名学者曲格旺曲等人认真分类校勘定稿。定稿后,由精于藏文(楷体)书法的数十人缮写书版,并由几位学者核审;然后由数百名经过培训、挑选出来的能工巧匠刻版,再由学者校对。经过4次反复校对,确认无误后,又经过对经版的复杂细致的防腐、防裂等技术处理,一块经版才算制作完毕。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规定十分细致、严密,完成的经版字迹清晰准确,经久不变。
==院内规定==
由于气候关系,每年印经时间只有半年,从藏历三月十五日至九月二十日:在此期间,人们可到印经院朝拜书版,称为“巴尔恰东”。
印经院规定:《大藏经》一律用朱墨(朱砂研细、搀胶,成红墨)印刷,以示尊敬,其余用黑墨。 [[ 印刷 ]] 时,一人来回奔走取送书版,另两人相对而坐,书版署于两人之间,一人用擦板蘸墨涂版,一人放纸,用磙筒一滚、揭下,一页书当即印成。根据熟练程度和印书份数多寡,每天每组印700至1000多页不等。印好的书页晾晒在各组固定区域的绳子上,干后收起,交给巴仲,由巴本(印经院总管)等3人进行最后一次检视校对,质量合格的,才能送齐书室理齐、磨平,四周涂上 [[ 红色 ]] ,捆扎起来,即为成品。
印书用的纸,是专门采用一种叫“阿交如交”的草根皮制成的。这种纸韧性强,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造纸工艺基本沿用汉族古老的手工造纸技术。在旧社会,土司辖区内造纸户有100多家。 [[ 古泽 ]] [[ 色格 ]] [[ 聂曲 ]] [[ 龚垭 ]] [[ 卡松渡 ]] 等地也有少量的造纸户,年可造纸10万多张(每张面幅大于机制纸的对开面),全部送交印经院。
德格印经院成立260多年来,院藏书版基本完好。它不仅以兼容并蓄、版本良好、印刷考究闻名于世,而且也以其收藏各类印版的数量丰富、内容完备,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据说最多时藏有经版30多万块。清末,德格土司家多古森格兄弟争夺王位。在混乱中,多吉森格之妾玛趁机偷走一部2万多块书版的《宝库》,卖给了噶举派的八邦寺。这是唯一的一次较大损失。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276,8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