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760
次編輯
變更
汉沽飞镲
,無編輯摘要
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中,“汉沽飞镲”列传统民间音乐项——锣鼓艺术类首位<ref>[https://www.sohu.com/a/200351514_99990786 承载着几代人寄托的小小飞镲究竟是什么?] ,搜狐,2017-10-26 </ref>。
2019年11月12日,入选调整后的国家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起源==
汉沽飞镲大约产生于 [[ 清朝 ]][[ 光绪 ]] 初年,解放前养船人家都有“飞镲”的道具。用于出海作业,渔业丰收、捕捞归来等喜庆活动及酬神。
作为一种传统 [[ 民俗文化 ]] ,汉沽飞镲一百多年的发展演变遍及全区各街、镇,已超出沿海渔村的范围,但还保留着沿海渔村的风采,特别是 [[ 长芦盐场 ]] 、杨家泊镇、河西街等群众自发的飞镲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 [[ 色彩 ]] 。汉沽“飞镲”原始用四对镲,功能是 [[ 乐器 ]] ,又是道具,一面 [[ 大鼓 ]] ,两面大 [[ 铙 ]] 为演奏乐器,四名耍镲人的耍镲技法有:“淴镲”、“镲缕”、“掏镲”、“怀镲”、“分镲”等等。与大鼓、大铙有机结合,边演奏边耍镲,做出各种动作,如:老树盘根、插花盖顶、亮翅等等,正是锣鼓喧天、 [[ 龙 ]] 腾 [[ 虎 ]] 跃、 [[ 海鸥 ]] 翱翔,以庆渔业丰收,欢送家人出海作业,表现了渔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勇敢无畏的气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 [[ 大海 ]] 的深情。
==现状==
汉沽区有十几个飞镲队伍,多次参加天津市各项活动,把飞镲搬上 [[ 舞台 ]] ,参加天津市津沽民间花会大奖赛获革新二等奖<ref>[https://dy.163.com/article/E1HHJPIO0514U96D.html;NTESwebSI=14011B734E5C9CAB803019C8FF0E8A73.hz-subscribe-web-docker-cm-online-rpqqn-8gfzd-u2rlj-5df95cx64gp-8081 汉沽飞镲,飞出滨海的文化名片],网易,2018-11-26</ref>,参加 [[ 中国艺术节 ]] 天津分会场开幕式演出,天津首届田野艺术节演出等活动。汉沽飞镲是 [[ 中华民族 ]] 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汉沽地区独特的风格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