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王船

增加 3,630 位元組, 6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送王船習俗 === thumb|250px|[[清水文興宮的王船。]] thumb|250px|[[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
=== 送王船習俗 ===
[[File:文興王船.JPG|thumb|250px|[[清水文興宮]]的王船。]]
[[File:王船.jpg|thumb|250px|[[柳營代天院]]的王船醮(2011年拍攝)。]]
[[File:燒王船.jpg|thumb|250px|柳營代天院燒王船(2011年拍攝)。]]
[[送王船]]在[[中國大陸]]閩南地區又可分為[[泉州]]派、[[漳州]]派,一般認為千歲如人間的[[欽差]]、[[巡按]],奉[[天命]]來作[[代天巡狩]],大多會採行「數年一[[醮]]」,每幾年就舉辦一次大型豐富隆重的[[祭祀]],另有災禍或[[瘟疫]]時,亦迎請千歲至該地區鎮壓,或舉行「送王船」儀式等<ref>[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8405 千歲巡狩─島嶼王船文化] {{Wayback|url=http://newsletter.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8405 |date=20150402124120 }}中央研究院電子報</ref>。

「送王船」的習俗有兩種,一種是「[[遊天河]]」,就是以紙、竹、綢緞等製造王船,到海边火化,送神歸天,盛行於[[福州]]、[[漳州]];另一種稱為「[[遊地河]]」,以木製真船,使之隨風放流,到下一個港口、村落,供他人祭祀,盛行於[[泉州]]、[[厦门]]。

「[[遊天河]]」,福建各地皆有此俗,即《乌石山志》所说“出海”,又称“送船”、“送王船”等。福州城的“瘟船”多为纸竹扎成,《闽杂记》载:“出海,驱遣瘟疫也。福州俗,每年五六月中,各社醵钱扎竹为船,糊以五色绫纸,内设神座及仪从供具等,皆绫纸为之,工巧相尚,有费数十缗者,雇人舁之,鸣螺挝鼓,肩各庙神像,前导至海边焚化。”(《闽杂记》卷7《出海》)《乌石山志》载:“出海剪彩为舟,备食息起居诸物,并神鬼所请之相,纳于舟中,鼓噪而焚于水次。以祭祀毛血贮木桶中,数人负之而趋,谓之‘福桶’”<ref>《乌石山志》卷4《寺观》</ref>。

而「[[遊地河]]」就是製造真船,將王爺的神像連同祭品、糧食,搭載在一艘富麗堂皇的特製船中,上面旌旗招展,桅帆俱備,萬分威武,放入河海,任其漂流。如王船漂到某個村落,該村便要迎神奉祀一番,再將之放流,或者就地建廟以護庇民眾,臺灣許多知名的王爺廟都是因王船漂至而建廟。此俗明清至民国时盛行,每3年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民国时期,泉州富美宫附近还有一专门制造“王船”的工场,祭典就在晋江江边举行,有些“王船”漂至台湾海岸,故台湾王爷崇拜多源于闽南。<ref>{{Cite web |url=http://www.tncsec.gov.tw/NTNLAC/Code/NewListContent19.aspx?id=0256088a-ac99-4ff1-b3eb-d07d97c8aa1f |title=迎王的習俗 |access-date=2013-03-2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221160002/http://www.tncsec.gov.tw/NTNLAC/Code/NewListContent19.aspx?id=0256088a-ac99-4ff1-b3eb-d07d97c8aa1f |archive-date=2015-02-21 |dead-url=yes }}</ref>,據說[[南鯤鯓代天府]]的千歲爺,便是這樣而來的。《闽杂记》载:“漳府属亦有之,然亦皆绫纸糊耳。惟厦门人别造真船,其中诸物,无一贗品,并不焚化,但浮海中,任其漂没,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付诸无用,殊可惜也<ref>《闽杂记》卷7《出海》</ref>。」

另外,由於放流王船,流至外庄,依例則必須大加祭祀,舉辦隆重祭典,清朝中葉以後,[[台灣人]]為了避免使他鄉[[鄉民]]耗費過多金錢,多改採用焚燒王船的方式,將神明送歸天庭。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