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朴子配天宮

移除 2,655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嘉慶二十年,王得祿公暨其如夫人林氏為叩酬聖母恩覃,捐獻鉅金擴建神宮。同治四年再予重修。民國九年元月,本宮推派善士黃炳焜等十四人,遠涉台灣海峽赴湄洲進香。三十六年,再由各界捐款興建鐘鼓兩樓及擴築後殿。
本宮開基迄還,物換星移,已歷數百春秋,香火鼎盛,地方祥和,「不隨塵劫滄桑之變」,實聖母慈暉普蔭也。
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一年,更行重修並增建鍾鼓樓;民國六十五年夏,興建四層第一香客大樓;民國六十六年冬亦興建三階第二香客大樓,越歲並闢建停車場;民國七十二年冬,更將東西兩廂改建二樓建築物,頗為堂皇,遂成今日之壯觀。<ref>[http://www.peitiangung.org.tw/history.html 配天沿革,配天宮誌]</ref>
所在地址:嘉義縣朴子市開元路118號公告日期:公元2003年03月13日台灣光復後,民國41年,更行重修並增建鍾鼓樓;民國六十五年夏,興 /起源 四層第一香客大樓;民國六十六 代:清康熙26 冬亦興建三階第二香客大樓,越歲並闢建停車場;民國72 冬,更將東 西 元1687年)兩廂改建二樓建築物,頗為堂皇。攝影者: 經 緯 度民國102年,遭逢祝融之災,造成山川、正殿與左右過水廊受災,縣府與廟方爭取文化部修復,委託各領域專家共同修復石作、泥塑神像、油漆彩繪、門神彩繪、交趾陶及剪黏泥塑等7大項類別,於2年後修復完成,始成今日樣貌。<ref>[http:120//www.24520,23peitiangung.46791指定org.tw/ 登錄機關:嘉義縣history.html 公告文號:府文資字第092006643號資產保存者:財團法人朴子 配天沿革, 配天宮誌]</ref>  == 指定/登錄理由配天宮主要特色==
因配天宮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及當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因此指定為古蹟。
發展源流
因配天宮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及當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因此指定為古蹟。
發展源流
朴子地區於荷治時期稱之為「Caatzieu」,後譯成漢字為「猴樹」,推測此地名音源自平埔族,於《熱蘭遮城日誌》就有猴樹漁場與猴樹溪(今朴子溪)的記載。根據日治昭和8年(西元1933年)相良吉哉(生卒年不詳)主編《臺南州祠廟名鑑》記錄,配天宮創立於清康熙26年(西元1687年),原名「樸仔宮」,為某個半月庄人士從鹿港請來,途中在牛稠溪(今朴子溪)南岸的掛茶屋裡停留,附近民眾請求於此建廟,並依廟旁的樸樹為名。亦有一說相傳於康熙21年(西元1682年)間,東石半月庄人士林馬(生卒年不詳)常往來福州、興化、莆田一帶販賣「福圓肉」,同時經常赴湄洲天后宮膜拜媽祖。有年媽祖托夢特賜其請奉金身一尊返回臺灣,回程途經牛稠溪南畔,暫宿樸樹下過夜。此後附近居民聞香氣氤氳,並紛往膜拜。再啓程時頓覺金身重若泰山,擲筊問卜於神,媽祖乃意駐斯地,爰建茅殿供奉,並以樸樹之名稱作「樸樹宮」,聚落便以此為中心向外發展,亦以「樸仔街」稱此街市。 清康熙54年(西元1715年)全面改建「樸仔宮」中殿與拜殿;清乾隆36年(西元1771年)也進行修繕;至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地方仕紳王得襄(生卒年不詳)、黃誌仁(生卒年不詳)主導增築,亦有一說為王得祿(西元1770-1842年)其如夫人林氏(生卒年不詳)為叩酬聖母恩覃,捐獻鉅金擴建神宮。 樸仔宮(另一稱為樸樹宮)更名為「配天宮」,原因年代眾說紛紜,根據較可信的說法是: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重修工程落成時,廟方董事將廟名取意「配享千秋馨香、功參天地造化」而更名。日治時期亦有大修繕,於日治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據信由漳州名師陳應彬(西元1864-1944年)主持,採用「對場作」的方式,並首開日本官方補助臺灣廟宇修建之例。戰後,陸續有大規模的增、修建。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遭逢祝融之災,造成山川、正殿與左右過水廊受災,縣府與廟方爭取文化部修復,委託各領域專家共同修復石作、泥塑神像、油漆彩繪、門神彩繪、交趾陶及剪黏泥塑等7大項類別,於2年後修復完成,始成今日樣貌。
==配天宮主要特色==
配天宮的建築配置大致呈「囬」字型,整體廟宇呈現正方型,中軸線上的空間最為尊貴,依次是華麗的三川殿、高大的正殿和後殿。最左右側是廂房,作為辦公等空間。正殿的兩邊設置鐘樓、鼓樓,以突顯華麗的屋頂線條。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整修時,相傳請到當時漳州名師陳應彬(西元1864-1944年)與郭塔(生卒年不詳)所主持,是嘉義唯一採對場作的廟宇。廟中巧思還有像是廟沿憨番扛廟角的交趾陶;和東洋風影響下著白西裝人物的交趾陶等等。廟內的千里眼、順風耳,為交趾陶名師葉王(西元1826-1887年)於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的作品,堪稱是鎮廟之寶;另外,配天宮前殿的三幅門神,是日治時代民俗彩繪大師蔡草如(西元1919-2007年)作品,彌足珍貴,後修整時異地保存之。 至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大整修時,諸多文物已經損毀、風化,此次修復均依古蹟保護法保留原樣,邀請彩繪名師陳壽彝(西元1934-2012年)、交趾陶國寶級藝師林再興(西元1929-2010年)、剪黏大師許哲彥(西元1947年-)等藝師操刀,使配天宮建築在雕琢彩塑上,增添更多藝術珍寶。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遭逢祝融之災後,造成山川殿、正殿及左右過水廊嚴重毀損,在請託各方大師修復下,經過2年多努力修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交趾陶出自已故藝師林再興(西元1929-2010年)之手,此次特別聘請其子林金倉(西元?年-),復原其父生前的作品。 廟中有諸多珍貴的文物,例如像是以巨大樸仔樹雕刻而成「鎮殿媽」,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被譽為請不動的媽祖;存有湄洲媽祖廟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前往進香相贈,相傳為康熙皇帝御用金杯筊;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蒜頭糖場員工集資所獻敬贈之青銅香爐與一對大燭臺,皆為值得一見的文物。最後每年可於農曆正月到媽祖誕辰期間於此觀賞「御賜燈花」,相傳清嘉慶皇帝為感念養育水師提督王得祿的兄嫂,因此邀請其到北京皇宮內觀賞元宵燈花,後期因其老邁不克前往,於是御賜可於自宅中布置,兄嫂以與大家同樂之心,將御賜燈花委託移至配天宮舉辦至今,傳為佳話。<ref>[https://www.taiwangods.com/html/cultural/3_0011.aspx?i=270 朴子配天宮,臺灣教文化地圖-臺灣教文化資產]</ref>
 
==圖片==
33,04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