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子配天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朴子配天宮媽祖的由來,傳與今布袋鎮貴舍里半月莊先民林馬篤信媽祖有關。清康熙二十一年(西元一六八二年)間,先民林馬常往來大陸、福州、興化、莆田一帶販賣﹙福圓肉﹚,同時經常轉赴湄洲天后宮膜拜聖母姑婆(媽祖姓林為林姓宗族原親故稱祖姑婆)。林馬有一年依例前往拜夜宿廟中當夜媽祖托夢諭示他:「姑婆體諒你一心虔誠,為了避免你年邁體衰時再受渡海奔波之苦,特賜你請奉金身一尊返回台灣奉祀」。媽祖並指示他眾金身中鼻頭有一顆痣者欲隨其東去。林馬夢中驚醒欣喜若狂便至殿中尋找,黎明前見眾金身中,有一尊金身鼻頭恰巧一隻蒼蠅停在上,即攜之日夜兼程奔返故里。途至牛稠溪南畔,日色已暮,即暫宿樸仔樹下過夜。此後附近居民聞香氣氤氳,紛往膜拜。滯留數日後,林馬欲啟程返鄉時,頓覺媽祖金身有如千斤重,無法移動,眾人皆感訝異,於是擲一筊請求媽祖示意,媽祖乃指點欲「永鎮守此地」,以顯化濟世。林馬心中雖不免有失落感,但亦不敢有悖神旨,眾人即鳩工建廟在樸仔樹下,謂之「樸樹宮」,以供崇祀。
動工之際,媽祖再敕諭善信,廟宇的中心點樸仔樹(即為當初樸仔媽坐於此樹下休息),已有千年以上樹齡,經受日月之精靈、風雨之滋潤,亦得聖母之顯化,貫通其靈氣,可將此棵樸仔樹彫刻成金身,供信徒膜拜。於是,信徒乃將巨大樸仔樹上半段剪斷,留得下半段,經削去枝幹和樹皮,彫刻成今之「鎮殿媽」,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成為媽祖廟的一大奇觀,配天宮的鎮顛媽更被譽為請不動的媽祖。
未久,各地善信聚居媽祖廟附近,遂成一小街坊,清乾隆年間即稱「樸仔腳街」,即今之開元路。如今,街容已改,惟彎彎曲曲之開元路,有似一條大神龍橫亙朴子東西向間,成為朴子之鬧區,是早年樸仔腳最熱鬧之惟一街道。
媽祖廟奠基在樸仔樹下,台語「下」即「腳」也,因此,朴子早期地名為「樸仔腳」,因「樸」與「朴」音諧,日本據台後,鑒於「樸仔腳」地名俗氣,故於大正九(民國九)年,改名「朴子」。因此,朴子市現今的繁榮是由配天宮開始。[1]
基本資料
地址: 嘉義縣朴子市開元里開元路118號 電話: 05-3792350 主祀神明: 天上聖母 陪祀神明: 觀世音菩薩 土地公 五文昌帝君 創立起始年: 1682 創立年代參考文獻: 祭祀活動: 農曆1/15燈花媽祖出巡 農曆3/22-23媽祖出巡 農曆3/23媽祖聖誕
配天沿革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緣起,而後相繼相承也。本宮得以成為臺灣最具規模之名勝古蹟之一,實其廟史輝煌及聖母慈德汪洋所以致耳。茲略誌沿革如次:
溯自前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年)間,有布袋鎮半月莊民林馬,從湄洲恭奉聖母金身,即俗稱「開基媽」,途過朴子溪南岸樸樹下茶亭暫憩,擬再啓程時,頓覺金身重若泰山,無法移動,眾感奇異,遂即以杯筊卜於神,乃蒙聖示,意駐斯地,永佑黎庶安寧,爰建茅殿供奉,並以「樸樹宮」為宮號,嗣祥雲時現,瑞氣常呈,民眾信仰彌堅,逐漸聚居形成市街,乃曰:樸仔腳街,即今之朴子也。
康熙五十四年間全面改建中殿及拜殿。乾隆三十六年重修廟貌,威儀壯麗,氣象粲然,乾隆末年,奉諭旨敕賜「配天宮」,永誌榮耀。從此,本宮改稱「配天宮」。
嘉慶二十年,王得祿公暨其如夫人林氏為叩酬聖母恩覃,捐獻鉅金擴建神宮。同治四年再予重修。民國九年元月,本宮推派善士黃炳焜等十四人,遠涉台灣海峽赴湄洲進香。三十六年,再由各界捐款興建鐘鼓兩樓及擴築後殿。 本宮開基迄還,物換星移,已歷數百春秋,香火鼎盛,地方祥和,「不隨塵劫滄桑之變」,實聖母慈暉普蔭也。
台灣光復後,民國41年,更行重修並增建鍾鼓樓;民國六十五年夏,興建四層第一香客大樓;民國六十六年冬亦興建三階第二香客大樓,越歲並闢建停車場;民國72年冬,更將東西兩廂改建二樓建築物,頗為堂皇。
民國102年,遭逢祝融之災,造成山川、正殿與左右過水廊受災,縣府與廟方爭取文化部修復,委託各領域專家共同修復石作、泥塑神像、油漆彩繪、門神彩繪、交趾陶及剪黏泥塑等7大項類別,於2年後修復完成,始成今日樣貌。[2]
媽祖生平
媽祖姓林名默,又稱默娘,是北宋清源軍(後改為泉州)莆田縣(古稱興化)湄洲嶼人,生於建隆元年(公元九六零年)三月二十三日。媽祖林默娘出生至彌月間,因為「不聞啼聲」之故,所以,他的父母替她取名「默」。
據林氏族譜和其他史料記載,媽祖係唐邵州刺史林蘊的七世孫。曾祖保吉,仕後周,任統軍兵馬使,因當時天下紛亂多事,乃棄官隱於湄洲灣賢良港。祖父孚,官福建總管。父親名惟慤,曾官都巡,即負責沿海治安巡邏官員,母親王氏,生六女一男,媽祖乃其最小女兒。
林默出生前夕,鄰里鄉親看到流星化為一道紅光,白西北天空射來,耀目燦爛,把島嶼上岩石都照的發紅。所以,她的父母認為這個女嬰一定不是常人,雖然已生過五女一男,在企盼再生一個兒子的心情下,難免大失所望,但仍極疼惜她。林默自幼即較其姊妹聰明伶俐,八歲從塾師啓蒙讀書,都能過目成誦,並且學會游泳,還會預測天候變化,能指點出海漁船,並常在驚濤駭浪中救助遇險者,被尊為「龍女」、「神姑」。長大後,決心終身不嫁,矢志行善濟人,平素精研醫理,為人治病,還經常引導人們避凶趨吉,這就是她贏得民間敬重和愛戴的原因。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八日,傳說默娘預先告知親友說,她「心好清靜,塵寰所不樂居;明辰乃重陽日,適有登高之願。」初九那-天,她不願驚擾別人,一大早便打扮整齊,從家中坐船到湄洲島,走到島北山上巨石下-處清靜地方。不久。她就在那裡駕雲「昇天」,時年二十九,這是媽祖成道紀念日的由來。此昇天地被信徒稱為「昇天古跡」,設有香案,蓋了護頂,供人憑弔。這一天,湄洲島上民眾傳說,他們看見湄峰上有朶雲彩冉冉升起,彷彿又聽見空中傳來陣陣悅耳的樂音。民眾因崇仰她,就在她昇天處立廟祭祀,此即聞名中外的湄洲祖廟。人們因林默生前拯溺救難的事蹟,所以尊她為「靈女」,通稱媽祖或娘媽。 林默流傳民間的慈悲救難,和「昇天」後顯靈護國佑民的神話故事,多達五十餘種,較為生動而引人入勝者有「機上救親」、「得伏晏公」、「錢塘助堤」、「窺井得符」、「禱雨濟民」、「降伏三神」、「聖泉救疫」、「助戰破蠻」、「托夢除奸」、「湧泉給師」等。這些傳說,使媽祖成為信徒心中信仰的精神象徵,也為人們用塑砌了對美好的崇仰和嚮往。當然,要詳盡的考證林默娘的生平事蹟是有困難的,因為她的生平事蹟最初僅在民間流傳,而這種民間的傳說,常因時代和地域的改變而呈現不同的說法。媽祖不僅在民間有顯靈的事蹟,就是在官家也有不少的神跡顯現,並受到朝廷的封賜。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一一二三年),給事中路允迪奏敕賜「順濟」廟額後,媽祖開始受到朝廷的重視,直到清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止,媽祖受到皇帝的褒封表頌共有二十六次之多,從「夫人」、「妃」、「天妃」、「天后」的封號,以至於賜封「天上聖母」。 媽祖的故鄉 ─ 湄洲島,是福建甫田市海岸「忠門半島」外一個離島,面積僅十六平方公里,島形像一道秀眉,它西側的海灣就叫湄洲灣。媽祖的故居在忠門半島的西側,但昇天的地方卻在湄洲島上,莆田人在島上為媽祖建廟奉祀,這座廟被信徒尊稱為「祖廟」,即「天下所有媽祖廟的始祖」之意,也是華人世界的第一座媽祖廟,湄洲島原是貧瘠的小島,因拜媽祖之賜,才有今日的繁榮,現已闢為對外旅遊的觀光所在,也是媽祖善男信女所嚮往的「聖地」。[3]
配天宮主要特色
因配天宮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及當代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因此指定為古蹟。
配天宮的建築配置大致呈「囬」字型,整體廟宇呈現正方型,中軸線上的空間最為尊貴,依次是華麗的三川殿、高大的正殿和後殿。最左右側是廂房,作為辦公等空間。正殿的兩邊設置鐘樓、鼓樓,以突顯華麗的屋頂線條。
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整修時,相傳請到當時漳州名師陳應彬(西元1864-1944年)與郭塔(生卒年不詳)所主持,是嘉義唯一採對場作的廟宇。廟中巧思還有像是廟沿憨番扛廟角的交趾陶;和東洋風影響下著白西裝人物的交趾陶等等。廟內的千里眼、順風耳,為交趾陶名師葉王(西元1826-1887年)於清同治4年(西元1865年)的作品,堪稱是鎮廟之寶;另外,配天宮前殿的三幅門神,是日治時代民俗彩繪大師蔡草如(西元1919-2007年)作品,彌足珍貴,後修整時異地保存之。
至民國97年(西元2008年)大整修時,諸多文物已經損毀、風化,此次修復均依古蹟保護法保留原樣,邀請彩繪名師陳壽彝(西元1934-2012年)、交趾陶國寶級藝師林再興(西元1929-2010年)、剪黏大師許哲彥(西元1947年-)等藝師操刀,使配天宮建築在雕琢彩塑上,增添更多藝術珍寶。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遭逢祝融之災後,造成山川殿、正殿及左右過水廊嚴重毀損,在請託各方大師修復下,經過2年多努力修復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原本的交趾陶出自已故藝師林再興(西元1929-2010年)之手,此次特別聘請其子林金倉(西元?年-),復原其父生前的作品。 廟中有諸多珍貴的文物,例如像是以巨大樸仔樹雕刻而成「鎮殿媽」,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被譽為請不動的媽祖;存有湄洲媽祖廟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前往進香相贈,相傳為康熙皇帝御用金杯筊;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蒜頭糖場員工集資所獻敬贈之青銅香爐與一對大燭臺,皆為值得一見的文物。最後每年可於農曆正月到媽祖誕辰期間於此觀賞「御賜燈花」,相傳清嘉慶皇帝為感念養育水師提督王得祿的兄嫂,因此邀請其到北京皇宮內觀賞元宵燈花,後期因其老邁不克前往,於是御賜可於自宅中布置,兄嫂以與大家同樂之心,將御賜燈花委託移至配天宮舉辦至今,傳為佳話。[4]
*配天宮「三通五瓜」,「通樑」彩繪木作棟架 *三川殿之三川脊屋頂與修復剪黏 *以巨大樸仔樹雕刻而成的「鎮殿媽」,目前樹根仍盤結於地下,被譽為請不動的媽祖
*林朝英(西元1739-1816年)書法「莫不尊親」匾額,為日治大正4年(西元1915年)信眾捐贈,今日所見為火劫表面炭化後拼接而成之 *日治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製糖株式會社蒜頭糖場員工集資所獻敬贈之青銅大燭臺 *日治大正11年(西元1922年)製糖株式會社蒜頭糖場員工集資所獻敬贈之青銅香爐
*泥塑「順風耳」將軍像 *相傳康熙皇帝御用金杯筊,為日治大正9年(西元1920年)前往湄洲進香時相贈 *斑駁的三川殿封牆立面交趾陶
御賜燈花
因在嘉慶君遊台灣時候遇到精怪與山賊時,王得祿將軍也護駕有功,而皇帝感念將王得祿將軍一手拉拔長大的兄嫂許氏,所以每年元宵時都會邀請其許氏至紫禁城觀賞燈花。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王得祿將軍為報答許氏養育之恩,乃呈奏皇帝敕封許氏為一品夫人。後來因許氏年事已高,但當時後燈花只在紫禁城才看的到,皇帝不忍許氏兩地奔波,所以同意王得祿將軍在他們家中(提督府)燦結與皇宮類似的燈花。許氏怕御賜燈花無法代代相傳,王得祿將軍請示皇帝是否可將燈花放在附近黎民百姓群居旺盛場所供人觀賞。皇帝遂聖諭將燈花燦結配天宮,從此代代相傳,這就是配天宮御賜燈花的由來。[5]
配天宮求子
特色:號稱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媽祖廟,據說求子靈驗,民眾經口耳相傳後也曾被譽為有求必應的送子廟。
牡丹花求子
農曆正月到三月媽祖誕辰御賜燈花展覽期間,可看到配天宮三川殿(正殿)內有兩株牡丹花樹,一株(右邊)為白色,另外一株(左邊)為桃紅色。夫妻欲求子者於媽祖神房前,虔誠恭敬燒香向媽祖稟告自己的各項資料--農曆生辰八字、生肖、住址、歲數現今已有幾個孩子(含幾男?幾女?)及其欲求白花還是紅花,求白花即求生白花兒,求紅花即求生紅花女。白紅花求子的故事是這樣的:在早期配天宮媽祖有拿手(輦)轎幫人辦事時,某年春節御賜燈花展覽期間有位信徒向媽祖祈求能夠有子嗣,媽祖細查此人與他的祖先並沒有做失德的事且行善布施、樂善助人,因此手轎就指向旁邊的白色牡丹花樹,當時辦事人員就對此信徒說媽祖聖諭「要賜你白花(男丁)」若真的如願要將此兒子做媽祖的誼子,故當下便在白牡丹花樹折一朵白牡丹花回家,放置在夫妻床頭,不久後真的懷孕且生下白白胖胖的壯丁,後來樸仔腳子民也都因媽祖神助,如願求得子嗣,久而久之,樸仔媽有賜子嗣神力的消息便傳開來,遠播國際享有美名,這就是早期樸仔媽賜子嗣(白花)的由來。因為當初神職人員現已作古,故當時廟方人員便請示媽祖聖諭,若有善男信女欲求子嗣該如何協助,媽祖聖諭「神房前虔誠恭敬連續擲三個聖筊」,因此才演變成現今擲筊方式求花,但是媽祖聖諭:祂賜花還是會看祖先與個人這輩子所作所為,再決定是否要賜子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造惡之人必遭禍延」。奉勸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孝順父母(公婆) 、尊師重道、忠孝節義、倫理道德、寬宏大量。[6]
配天宮 求花流程
1.先將夫妻二人的生辰資料填在桌上的紅單子,接著兩人一同向聖母焚香,稟明夫妻姓名、住址、生辰年月日、結婚年數,欲向聖母祈求紅花或白花。(白花代表男孩、紅花代表女孩) 2.靜待15分鐘後,待聖母查明情形後求筊。 3.請服務人員指導求筊方式,後向聖母祈求得連續三聖筊後,請服務人員協助自花樹上選取夫妻喜歡的花朵。(但現在多直接於廳堂兩側桌上取花) 4.回家後,依照花盒上的指示放置。 5.祈願圓滿後,擇日前來向聖母謝恩。[7]
美食
*「真好味」鴨肉飯、滷排骨飯 *「麻糬棟」吃剉冰配招牌麻糬 *70年老店「永豐春捲冰果室」吃重量級春捲 *「清木屋」診所裡喝咖啡感受原汁原味老故事 *「成功手工餅乾」飄香一甲子老味道!
視頻
嘉義配天宮 "樸仔媽"傳奇流傳三百多年
全台唯一活媽祖:朴子配天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