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212
次編輯
變更
朝鲜王朝
,無編輯摘要
'''朝鲜王朝'''({{kor |k = 조선왕조 |hanja = 朝鲜王朝 |罗 = Joseon Wangjo |f = h}},1392年-1897年),又称'''朝鲜国'''或'''大朝鲜国'''<ref name="不征">[[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于后:东北: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ref><ref name="pwz">[[明神宗]]《平倭诏》:“朕念朝鲜,世称恭顺”</ref>({{kor |k = 조선국 |hanja = 朝鲜国 |罗 = Joseon Gug|f = h}}),在日本以及中华圈史学界的早期也被称为'''李氏朝鲜''',是[[朝鲜半岛]][[朝鲜历史|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NoteTag|name=包含帝国时期|1=此处包含[[大韩帝国]]时期在内。}},[[朝鲜王朝王室|王室]][[本贯]]为[[全州李氏]],历经27代[[朝鲜王朝君主列表|君主]]{{NoteTag|name=包含帝国时期}}共五百馀年,[[国土]]大体上涵盖整个[[朝鲜半岛]]。
=== 前期历史 ===
==== 朝鲜建国 ====
14世纪末,由于长年战乱和[[蒙古帝国]]的入侵,[[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王朝]]已经岌岌可危。1388年,[[明朝]]派特使要求[[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归还[[开元路 (元朝)|开元路]];高丽重臣[[崔莹]]借此淮备与明开战,并派[[李成桂]]出兵攻打[[辽东半岛]]。李成桂的军队在[[威化岛]]遭遇大水,士兵不愿远征,多有逃亡者。李成桂多次请求撤军回国,但都遭到[[崔莹]]拒绝,最终导致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高丽禑王|高丽禑王]]的统治,并立[[高丽禑王|王禑]]之子[[高丽昌王|王昌]]为王。李成桂发现王昌复辟的企图后,将王禑和王昌处死,并立[[高丽恭让王|王瑶]]为王<ref>《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21九月庚寅条:“高丽知密直司事赵胖等,持其国都评议司奏言:‘本国,自恭愍王薨逝无嗣。权臣李仁人,以辛肫子禑主国事。昏暴自咨,多杀无辜,至欲兴师,侵犯辽东。其时大将李成桂以爲不可而回军。禑,自知负罪,惶惧逊位于其子昌。国人弗顺,啓请恭愍王妃安氏,择立宗亲,定昌国院君,王瑶权国事。及今四年,亦複昏迷不法,听信谗说离间勋旧。其子爽複痴騃无知,纵于酒色。与禑党玄禹宝等,潜谋複禑位守。门下侍中郑梦周,尝以前者欲攻辽东爲李成桂所阻。致令朝廷索取马匹。以此譛于王瑶、谋害成桂及赵俊郑道傅南訚等。国中臣民多被杀戮,群臣国人以社稷生灵爲虑,谓瑶不足以治民……’”</ref>。
==== 王子之乱 ====
随着朝鲜新王位的产生和巩固,王位继承人开始成为朝鲜的一个问题。[[李成桂]]的五子[[李芳远]]在帮助李成桂登基中贡献是最大的。但在[[郑道传]]等重臣的游说下,于1392年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硕]]为世子。李芳硕在建立国家意识形态、法制、法规基础方面贡献卓著,他希望朝鲜是一个由国王任命的大臣们管理的国家,而[[李芳远]]则希望朝鲜成为君主独权的国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硕开始禁止王子们参政,并企图解散王子们的私兵。双方矛盾一触即发。1398年,李芳硕生母康氏突然去世后,李芳远趁李成桂丧妻之时冲进王宫杀死[[郑道传]]及其同僚以及康氏的两个儿子,包括世子李芳硕,史称“[[第一次王子之乱]]”。
==== 世宗时期 ====
1418年8月,[[朝鲜世宗|世宗]]在其父[[朝鲜太宗|太宗]]退位前两个月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议和指导下[[己亥东征]]清除[[对马岛]]的[[倭寇]]。1419年9月,[[对马岛]][[大名 (称谓)|大名]]被活捉带回朝鲜宫中。1443年[[癸亥条约]]签订。对马岛[[大名 (称谓)|大名]]被授权每年与朝鲜进行50船的贸易,向朝鲜朝廷进贡并负责防止[[倭寇]]对朝鲜海港的侵扰。<ref>{{Cite book|title= Korea |last= Richard Rutt. et al. |publisher= Routledge/Curzon|date=September 1999 |isbn=0-7007-0464-7|url=http://books.google.com/?id=vj8ShHzUxrYC&pg=PA255&dq=kyehae+treaty&q=kyehae%20treaty}}</ref><ref>{{Cite book |title=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Japan |volume=3 |trans_title= Medieval Japan |last=John W. Hall. et al.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te=1990-04-27|isbn=0-521-22354-7|url=http://books.google.com/?id=lCd4reJRaG8C&pg=PA442&dq=kyehae+treaty&q=kyehae%20treaty}}</ref>
==== 四大士祸 ====
[[朝鲜成宗|成宗]]的儿子[[燕山君]]被认为是朝鲜的昏君。在他统治期间,朝鲜发生[[戊午士祸]]和[[甲子士祸]],大批知识分子被屠杀。燕山君在得知生母不是[[贞显王后]]而是[[废妃尹氏]]后,行为开始变得异常。[[废妃尹氏|尹氏]]因被指控出于妒嫉毒害成宗妃子而被成宗赐毒酒而死。在得知此事后,燕山君杀死指控尹氏的严、郑两贵人和支持赐死[[废妃尹氏|尹氏]]的官员及其家眷。对[[朝鲜世祖|世祖]]篡位有偏词的[[士林派]]学者也遭到燕山君杀害。燕山君还搜掠千名美女为其作乐,把[[成均馆]]当成花天酒地的地方。由于有民众使用[[谚文]]书写传单痛斥燕山君,燕山君还下令禁止谚文的使用。燕山君统治仅维持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后,燕山君遭[[成希颜]]、[[朴元宗]]等朝臣废黜,被流放至[[江华岛]],两个月后病死<ref>[http://sillok.history.go.kr/inspection/insp_king.jsp?id=wka_10111008_002&tabid=w 《中宗实录》1卷,中宗元年(1506年)11月8日纪录二]</ref>,得年30岁。因以暴君身分被废,因而无庙号、尊号、諡号、陵名等。
==== 党派纷争 ====
[[士林派]]在[[燕山君]]、[[朝鲜中宗|中宗]]和[[朝鲜明宗|明宗]]统治期间势力一直被削弱。[[朝鲜宣祖|宣祖]]统治时期,[[士林派]]重新掌权但很快分裂成为[[东人党|东人党]]和[[西人党|西人党]]两派。[[东人党|东人党]]又分裂为[[南人党|南人党]]与[[北人党|北人党]]。[[西人党]]又分为[[老论派|老论派]]和[[少论派|少论派]]。随着权力在这些党派间的更迭,随之而来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断的报复。
1589年的[[己丑狱事]]就是其中一例。[[东人党]]的[[郑汝立]]有个抗击[[倭寇]]的组织,成员们进行军事训练。这个组织宣扬没有阶级的社会,因此其性质和目的受到人们的质疑。[[西人党]]的首领[[郑澈]]负责调查此事。郑澈指控[[郑汝立]]密谋造反,并借此事清剿与[[郑汝立]]团体有任何牵连的[[东人党|东人党]]。最终有千名东人党人被处死或流放。
==== 壬辰倭乱 ====
历史上朝鲜经常遭到[[倭寇]]的侵扰。当时掌握[[日本]]政权的[[丰臣秀吉]]蓄谋以朝鲜为踏板攻打[[中国]]。朝鲜建立海军的目的就是抗击[[倭寇]]保护海上贸易。[[朝鲜海军]]使用[[神机箭]],一种火箭推进式弓箭火车来驱赶倭寇。
丰臣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带领装备有[[葡萄牙]]火枪[[鸟铳]]的军队入侵朝鲜。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朝鲜宫廷中的党派纷争、对日本军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调解的失利使得朝鲜迎战淮备不足。装备有西方武器的日本军队,几个月内就占领大部[[朝鲜半岛]],包括今天的[[首尔]]和[[平壤]]。朝鲜节节溃败,并向宗主国明朝求救。随即明朝派兵支援朝鲜。这场战争波及到朝鲜全境。不过[[李舜臣 (朝鲜)|李舜臣]]领导的朝鲜海军在海上有效地摧毁日本军舰,掐断后方供给。朝鲜民间的游击组织对入侵的日本军队抵御也遏制倭寇的攻势。1593年,明朝派出大规模军队到朝鲜,与朝鲜一道共同击退入侵的日本军。日本因海战失利补给无法送至,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至[[北京]]议和。1597年2月(明万历二十五年正月),丰臣秀吉发动第二次对朝战争。这次来势更加汹汹,淮备更加充足。[[明神宗]]得讯后,令[[邢玠]]以兵部尚书出任总督,都御史[[杨镐|杨镐]]经略朝鲜军务,再次出兵援朝。最后由于丰臣秀吉的病逝,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日本占领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明朝的行动最终失败。
战争期间,朝鲜发明反击日本的[[龟船]]。虽然朝鲜与明朝击败日本,但损失惨重。事后朝鲜与日本断交,直到1609年[[德川幕府]]掌权后才恢复外交关系。
==== 后金入侵 ====
[[壬辰倭乱]]使朝鲜国力锐减。此时[[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正在[[中国东北]]统一[[女真族]]。1618年,[[努尔哈赤]]公布对[[明朝|明]]的《[[七大恨]]》后,开始攻打[[明朝|明]]。[[后金]]和[[明朝]]都想联合朝鲜,使[[光海君]]处在进退两难之地。<ref name="Ebrey 349">{{harvnb|Ebrey|Walthall|Palais|2006|p=349}}.</ref>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于[[明朝]]帮朝鲜击退[[倭寇]],朝鲜的大臣们大多数都支持帮助[[明朝]]打[[女真]]。<ref name="Ebrey 349"/> 1619年,朝鲜就曾在[[萨尔浒之战]]中派兵支援明朝。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废。[[朝鲜仁祖|仁祖]]即位后,开始执行更公开的助[[明朝]]打[[后金]]的策略。不过1624年,[[李适之乱|李适造反]]使得朝鲜军中大乱。<ref name="Ebrey 349"/> 李适造反被平定后,[[朝鲜仁祖|仁祖]]仍需在[[首尔|汉阳]]部署重兵以维护首都稳定,从而导致防卫北部边疆的军力不足。<ref name="Ebrey 349"/>
[[朝鲜仁祖|仁祖]]之后的[[朝鲜孝宗|孝宗]],孝宗在[[三藩之乱]]时曾经试图联合日本[[江户幕府]]、[[南明]]势力反对清朝。但北伐计划最终因财政困难而计划搁浅。随着清朝逐渐控制中国全部。清朝统治者非常清楚朝鲜内部变化,为了取得朝鲜信任,[[多尔衮]]和[[顺治帝]]相继送还被扣作人质的朝鲜王子,还继承了[[明朝]]的对外政策,把朝鲜列第一属国。另外清朝还两次邀请朝鲜与[[八旗军|八旗军队]]结联军北上讨伐侵扰中国东北边境的[[俄罗斯沙皇国|沙俄]]军队,史称“[[罗禅征伐]]”。由于朝鲜火枪手在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赢得清政府的褒奖。随着清朝越来越强大,当进入18世纪时,清朝已排除各种危机,成为相当强盛的帝国,开创显赫的“[[康乾盛世]]”。这使朝鲜使臣对清朝的态度明显改变。朝鲜人对清朝经过由憎到爱的转变过程,朝鲜使臣还公开倡导向清人学习。<ref>{{harvnb|Larsen|2008|p=36}}{{harvnb|Ebrey|Walthall|Palais|2006|p=350}}</ref>另外,朝鲜开始[[闭关锁国]],与外界仅进行少量交往。
=== 晚期历史 ===
==== 短暂复兴 ====
[[朝鲜肃宗|肃宗]]死后,世子李昀继位,即[[朝鲜景宗|景宗]]。景宗二年因为立储问题发生[[辛壬士祸]]。由于景宗成婚多年始终无子,于是在景宗元年册立[[李昑]]为王世弟。然而当时朝廷的党争激烈,因此李昑的储位并不稳固,不过景宗友爱弟弟,再加上嫡母[[仁元王后]]的庇护,终究安然无恙。四年八月二十五日,景宗病逝,王世弟即位。由于景宗壮年早逝,因此坊间也有新王弑兄的传言出现。英祖四年(1728年),少论派人李麟佐、郑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丰君(昭显世子曾孙)[[李坦 (朝鲜)|李坦]]为君,但以失败告终,史称[[戊申政变]]。
英祖十五年(1739年)为中宗元配废妃慎氏复位,追尊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复[[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职,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复[[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的官职。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两年后册立大臣金汉耇之女为新任王妃,他和两任妻子之间都没有任何子嗣,虽然他有两子十二女,不过都是由后宫所出。其中长子[[李緈]]早夭,次子[[李愃]]虽然顺利长大成人,然而因为某些因素,导致英祖被迫将李愃关进米柜饿死。王位后来则由世孙[[李算]](李愃之次子)继承。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庆熙宫]]集庆堂。[[朝鲜肃宗]]和[[朝鲜英祖|英祖]]统治时期,为了防止党派的争夺,朝鲜君主采取对党派一视同仁的政策。朝鲜官员的任命与其所处的党派分离。
==== 衰退 ====
1800年,英正时代结束后,继位者多半年幼加上无嗣,而安东金氏、丰壤赵氏等外戚势力逐渐掘起,权倾朝野,家族内曾有三位女性成为王后,并有多人曾出任领议政,称为「势道政治」,王权旁落。
直到1863年,[[朝鲜高宗|高宗]]即位,其父[[兴宣大院君]]摄政时逐渐削弱外戚势力,王权在朝政上的影响力才又有效巩固。
==== 大韩帝国成立与日韩合并 ====
1897年,[[朝鲜高宗|高宗]]在[[朝鲜]]国内外支持独立的政治压力下,从[[朝鲜]]驻俄国公使馆回到[[德寿宫|德寿宫]]登基称帝,宣布[[大韩帝国]]的成立,并开展[[光武改革]]。
== 行政区划 ==
朝鲜王朝历代都把全国分为[[汉城府]]、四都(广州府、开城府、江华府、水原府)和八道,八道俗称[[朝鲜八道]]。朝鲜时代的八道<ref>[http://kksga99.hosting.paran.com/munhwa/waegwan.htm 朝鲜王朝 外官职 简槪]{{dead link|date=2018年1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行政区域如下:
== 政治 ==
朝鲜王朝的政治结构采用[[中央集权制]]。1469年完成的《[[经国大典]]》确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虽然官职的名称存废有一定的变动,但是整个朝鲜王朝时期的官职制度总体上都遵循《经国大典》的规定。
宗亲、忠勋衙门有[[宗亲府]]、[[忠勋府]]、[[仪宾府]](相当于[[驸马]])、[[敦宁府]]等。[[国学 (学府)|国学]]为[[成均馆]](相当于中国的[[国子监]])。其他机构有[[奎章阁]]、[[经筵厅]]、[[弘文馆]]、[[艺文馆]]等。史馆称[[春秋馆]]。[[内廷]]供奉机构有[[内医院]]、[[尚衣院]]、[[司仆寺]]、[[内资寺]]、[[内赡寺]]、[[礼宾寺]]、[[济用监]]、[[内侍府]]等。此外还有[[宗庙署]]、[[社稷署]]、[[长兴库]]、[[义盈库]]、[[冰库]]、[[平市署]]、[[图画署]]、[[惠民署]]、[[造纸署]]、[[瓦署]]、[[归厚署]]、[[典狱署]]、[[典牲署]]、[[掌苑署]]、[[司圃署]]、[[养贤库]]等衙门。
西班属衙门有[[五卫都摠府]](中卫:义兴卫、左卫:龙骧卫、右卫:虎贲卫、前卫:忠佐卫、后卫:忠武卫)、[[五军营]](训鍊都监、御营厅、禁卫营、摠戎厅、守御厅)、内三厅([[内禁卫]]、[[兼司僕]]、[[羽林卫]])、[[扈卫厅]]、[[捕盗厅]]、[[镇抚营]]、[[管理营]]、[[龙虎营]]、摠理营、[[世子翊卫司]]、[[世孙卫従司]]。长官称都摠管(正二品);训鍊都监:都提调(正一品)、提调(正二品)、训练大将(从二品);御营厅:都提调(正一品)、提调(正二品)、御营大将(从二品);禁卫营:都提调(正一品)、提调(正二品)、禁卫大将(从二品);摠戎使(从二品);守御使(正二品);内禁卫将(从二品);兼司僕将(从二品);羽林卫将(从二品);扈卫大将(正一品);捕盗大将(从二品);镇抚使(从二品);管理使(正二品);禁军别将(从二品);摠理使(正二品)。
18世纪,朝鲜王朝的国内和国际商业活动量迅速增加,通过经由行会组织扩大的垄断和批发销售,出现资本积累。许多从事贸易的商人集中在汉城。政府核淮的商店即领有执照的贡物供应商(六矣斗廛)与街巷小店主(乱廛)之间的传统分野,被融合到一种垄断和批发体制的结构之中。临时商店的设立原来是为了满足人民在特殊场合(如科举考试、国王出巡和其它全国性大事等)的需求,但是这些店铺在这种场合过去后,仍继续向普通百姓供应食品和杂货。这些店铺是由小店主在临时搭起的棚屋里经营的,他们不管怎样都依赖批发商。批发商的价格方针对汉城百姓的生活有着直接影响。手工匠往往成为个体生产者。有些人甚至发展成工厂厂主,取得销售自己产品的垄断特许权。在一些情况下,仅仅做经营某些商品的批发商比从事物品生产更有得可图。在商人和手工匠中,藉对已获得特许的的商品作少许改进而创立一种新商品来获得特许证,已成为一种风气。特许证确保垄断和受到政府保护。朝鲜义州地区所谓的“湾商”(首领为当代钜富[[林尚沃]])垄断来自京畿道和忠清道的商品贸易,还有一些批发商在全国有着[[人参]]销售网。此时朝鲜人参生产已经从单纯的采集山参和在山间种植人参发展为大规模的参田,并将采摘的人参蒸干加工制成[[红参]],在中国深受欢迎。
到英祖时期,朝鲜和清朝、日本之间的贸易额迅速增长。其中除了中朝边市贸易的牛、马、盐、铁之外,最重要的是对[[清朝]]的人参贸易。人参贸易又称为'''[[八包贸易]]''',每包人参为10斤,朝鲜允许到中国的使团—所谓“燕行”人员—每人携带八包。后来因朝鲜边民越境采参伤害中国地方官员,朝鲜政府停止人参出口,使团按每斤人参25两白银计算,可以携带2000两白银去中国购买商品。后来为了防止白银过度外流,又折合成价值2000两白银的朝鲜货物,如皮毛、纸张、海产干货等杂物。高级官员可以携带一个半八包(3000两白银)的货物。由于使团内象译官等低级官员资本短缺,于是私商趁虚而入,或贷款给译官,或直接为使团提供包参和包银,从中国购买商品。他们出售人参和朝鲜其他产品来换取日本的白银、中国的织物、日用杂货、金属品、书籍、药材、染料,还有[[朝鲜王室]]所用的药材、珠宝、苏杭绸缎等奢侈品,采购量相当大。一些朝鲜巨商为了追求利润,甚至充当使团的马夫、奴子,随同使节团前往中国。
从朝鲜输送到清朝的商品包括马匹;[[貂属|貂]]、[[水獭]]、[[青鼠]]、[[豹]]等毛皮;[[海参]]、[[鲍鱼|鲍鱼]]、[[虾]]、[[鱼]]、[[海带]]等海产干货;[[金]]、[[银|银]]、[[铜]]、[[豆锡]]、生铁、钢铁等[[金属]];[[白纸]]、[[壮纸]]、[[桑皮纸]]等纸张;[[人蔘|人参]]、[[胡椒]]、[[白矾]]、[[干姜]]等[[药材]];[[丹木]]、[[槐花]]等[[染料]];[[梨]]、[[苹果]]、[[柿]]、[[栗]]等干鲜果品。从清朝输入朝鲜的有[[牛]]、[[羊]]、[[骡]]、[[驴]]等[[牲畜]];剪刀、镊子、针、床炉、釜、皮箱、马鞍、雨伞、木箸、算盘、梳子、钮扣、烟袋、眼镜、瓷器、毛绵纸、斗方纸、火石、火镰、笔、墨、砚、铜壶、锡壶、指南针等日用杂货;各种金属制品如铲、犁、铧、锯等工具;金、银、铜制钱等通货;棉花、棉纱、生丝等纺织原料;各种棉布;各种锦缎绫绸;各种男女成衣、帽子、鞋袜;各种染料;各种食品;各种药材;各种书籍;乃至于进口珠宝玉石、漆器牙雕、家具古董、钗环首饰、自鸣钟、自鸣琴等西洋玩好、猫狗鹦鹉等珍禽异兽。此外还有清朝严禁出口的天文、历法、地理、历史类书籍,以及牛角、火药、硝石、硫磺等军用品,米、豆、麦等谷物,以及生丝铜铁等物,主要是由使团私带和走私进口。
除了中朝贸易之外,朝鲜的廛贡商人还作为中日贸易的转口商,用从日本贸易得来的白银到中国购买丝等物,再将中国的丝出口到日本换取白银。朝鲜“贸白丝于清国者,皆入倭馆,则辄得大利。白丝百斤,贸以六十金,而往市倭馆,则价至百六十金,此大利。故白丝虽累万斤,皆能售之”。在英祖时期,开城的商人([[松商]])在人参批发和出口贸易活动中与汉城、[[义州]]的同行([[京商]]、[[湾商]])展开激烈的竞争,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进行三方国际贸易。他们从朝鲜寺庙里的生产者那里大量买进纸张(高丽纸),从东部海岸买进海带、海参等干货,从中部和北部山区猎人那里买进水獭、豹、虎等野兽的毛皮,从中国进口白丝、锡,从日本进口红铜、铁器,这些商品都是用来进行这种三方国际贸易的。此外,朝鲜通过琉球向南洋的转口贸易也有发展,从南洋进口药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国都城[[首里城]](朝鲜称为海浦)出现专门航行到朝鲜的琉球贸易船。[[李重焕]]在《择里志》一书中,[[李寅文]]在画作《取之不竭的江山》中,分别叙述和描绘贸易船只经常来往于这些边远港口的情景。后朝鲜政府规定造参以[[松商]](开城商人)为主,出口则以京商与湾商([[汉城]]、义州商人)为主。尤其湾商到了[[林尚沃]]的时代,不仅如前文所说垄断国内贸易,而且还代政府收税、经营银钱兑换、经纪海外贸易。
朝鲜王朝的官员没有保护私有财产的概念,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对商业阶层进行无休止的诛求。地方商人要缴纳的税收包括“官分”(交给地方官府)、“营分”(交给兵营)、“洞分”(交给洞、里等底层行政单位)、“贸易分”(营业税),以及交给国王、王妃、世子、义和宫、龙洞宫、竹岘宫(均为王室宗亲)的孝敬费用等等。两班和官吏常以“借钱”的名义向商人索取钱物,如果不及时孝敬,就要被抓到官府拷打。甲午战争日军占领朝鲜后几个月时间里,朝鲜的“军国机务处”推出208项重要的内政改革措施,新政府把分散在王室、户曹和宣惠厅手里的财政及赋税大权统一收归度支部,废除实物纳税,实行[[银本位]]制,发行白银、[[白铜]]、[[赤铜]]、[[黄铜]]四种新式货币(银币一两等于旧铜钱一百枚)。
== 外交 ==
=== 与明朝 ===
== 科技 ==
=== 天文学和地理学 ===
朝鲜王宫内的科研机构发明正方案、[[圭表]]等天文仪器,以及仰釜[[日晷]]、悬珠日晷、天平日晷、定南日晷、自击漏、玉漏等精密仪器。宫廷历法机构编写《七政算内篇》、《七政算外篇》、《诸家历象集》等书籍。18世纪初,实学派还将西方的地转说引入朝鲜。
朝鲜王朝时期是[[韩医学|朝鲜传统医学]]的成熟期。自[[朝鲜世宗|世宗]]以来,朝鲜与[[明朝]]的医学交流明显增多,朝鲜对明朝医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与此同时,朝鲜本土乡药医学的研究在[[朝鲜成宗|成宗]]时期也达到鼎盛。由于中国药材路远而昂贵,朝鲜越发意识到使用乡药更为方便、便宜、疗效更佳。{{r|车武|page=13-15}}
[[朝鲜世祖]]是位非常重视和喜爱医学的君主。他平时经常侍讲医书,并于世祖九年十二月亲自编写了《医学论》。此书经韩继嬉、卢思慎等人参阅后,经医臣元浚注解后,印刷出版{{r|车武|page=13}}。自幼好学的成宗即位后,按崇贤殿的旧制设立了弘文馆,重建了读书堂。在他在位期间,朝鲜先后翻刻了《乡药集成方》、《食药撰要》、《医方要录》等朝鲜医书和《神应经》、《周府袖诊方》、《李东恒十书》、《加减十三方》等中国方书{{r| ( 车武|page=16}} ,16页) 。
朝鲜王朝中期的医学主要是以[[金元四大家]]和明朝中期的医书为主。[[燕山君]]之后,乡药医学开始逐渐衰落,乡药的采集被忽视,许多乡药方书也未能在临床中得到应用{{r|车武|page=14}}。[[壬辰倭乱]]期间,无辜百姓死于疾病,救济百姓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但当时朝鲜既有传统医学,又有中国宋、金、元时期医学,还有刚刚传人的明朝医学,出现各种医学混合在一起的混乱局面。[[朝鲜宣祖|宣祖]]于是命[[许浚]]编撰新的综合医书,纠正错误理论和处方,并选取正确的处方。1610年,许浚花了14年的时间最终使《[[东医宝鉴]]》成书{{r|车武|page=55-56}}。《东医宝鉴》是一部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实际医学理论,并倡导朝鲜乡药运用的综合性医学理论和临床典籍{{r|车武|page=54}}。它的问世确立了[[韩医学]]的独立地位{{r|车武|page=24}},并最早创用“东医”作为朝鲜传统医学的专用名{{r|车武|page=20}}。乡药也重新得到复兴{{r| ( 车武|page=178}} ,178页) 。
== 文化 ==
=== 教育 ===
1443年朝鲜王朝[[世宗大王]]组织一批学者创造适合标记韩语语音的文字体系--[[谚文|韩字]]。这些文字当时被称作“[[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虽然韩文在发明后的初期,受到两班贵族的抵制。但随着民族文字的推广,教育在庶民和妇女中得以展开。{{r| ( 董向荣|hist|page1=19|page2=129,129-130}} 页 。)
=== 文学 ===
==== 诗歌 ====
朝鲜王朝早期,《[[训民正音]]》的发明为朝鲜国语诗歌的发展开启新的起点。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 (朝鲜)|时调]]从最初的[[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朝鲜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发展出“平时调”、“辞说时调”、“于时调”多种形式。与此同时,[[歌辞]]作为“长歌”形式也成为与时调并行发展的国语诗歌体裁,朝鲜王朝后期还出现形式更为灵活的“杂歌”{{r|通史|page=974-1021}}。朝鲜的时调大师主要有[[李滉]]、[[李珥]]、[[尹善道]]等。歌辞大师主要是[[郑澈]]和[[朴仁老]]{{r|韦旭昇|page=175}}。[[朝鲜英祖|英祖]]时期,朝鲜王朝出现以“敬亭山歌坛”为代表的国语诗歌创作团体。1728年,金天泽编纂[[朝鲜文学史]]上的首部综合性国语诗歌集《[[青丘永言]]》。“敬亭山歌坛”的另一位代表人物金寿长在1763年编纂出版《[[海东歌谣]]》。“敬亭山两翁”的这两部时调集与1876年朴孝宽及其门生安攻英合编的《[[歌曲源流]]》被誉为朝鲜王朝的三大歌谣集。此外还有《古今歌曲》、《东歌选》、《南薰太平歌》、《瓶窝歌曲集》、《客乐谱》等{{r| ( 通史| , 韦旭昇|page1=976|page2=308,976页,308-309}} 页) 。
汉文诗歌的创作在朝鲜王朝时期也非常繁荣。在1918年文士张志渊编纂的朝鲜历代文人的汉诗集《[[大东诗选]]》中,朝鲜王朝时期的作品就占到全书12卷中的11卷{{r|韦旭昇|通史|page1=203|page2=1065}}。16世纪中叶,朝鲜诗坛出现“三唐诗人”(白光勋、崔庆昌、李达){{r|通史|韦旭昇|page1=687-688|page2=203}}。朝鲜王朝中期由于[[壬辰倭乱]]和[[女真]]的两次入侵给朝鲜带来的破坏,[[实学]]派思想和文学兴起{{r|通史|page=1238-1247}},出现“四家诗人”([[朴趾源]]的四位弟子: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实学派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丁若镛]]{{r|韦旭昇|page=394-396}}。17世纪,以中下层文人为主体的[[委巷文学]]开始兴起{{NoteTag|“委巷”词源于《[[礼记]]·檀弓》:“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意指民间俗礼。{{r|通史|page=1095}}}},领军人物是[[赵秀三]]。有人将他和[[崔致远]]、[[李奎报]]、[[李齐贤]]一起称为朝鲜文学史上的四大杰出诗人{{r|通史|韦旭昇|page1=1095-1116|page2=404-418}}。[[金炳渊|金笠]]是朝鲜王朝末期出现的一位出身于[[两班]]贵族的著名讽刺诗人。他22岁的时候决定终身不任,头戴斗笠天流浪天涯,被称为“斗笠诗人”,其代表作有《是非歌》、《嘲两班儿》、《贫吟》等{{r|通史|韦旭昇|page1=1116-1124|page2=423-427}}。此外,[[乐府诗]]的创作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形成自成一派的“[[海东乐府]]”体,使朝鲜诗歌创作出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r| ( 通史|page=1080,1080-1095}} 页) 。
==== 散文 ====
散文在朝鲜王朝时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并出现国语散文。[[高丽 (918年-1392年)|高丽]]后期出现的稗说体散文在朝鲜王朝前半期得到很大的发展,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更加丰富,不是仅局限于[[诗话]],而是涉及名人逸事、[[传说]]、[[寓言]]、[[笑话]]、天文地理、风俗民情等各个方面。主要作品包括[[徐居正]]的《笔苑杂记》、《[[太平闲话滑稽传]]》,姜希颜的《养花小录》,成倪的《慵斋丛话》,曹伸的《谀闻琐录》,柳梦寅的《[[于于野谈]]》等。虽然稗说体散文与[[正史]]、地理志、寓言集等相比显得“不正规”,但其丰富的内容和灵活的形式,也弥补专著的不足,也为后世[[小说]]的产生起到积极的意义。{{r| ( 通史| , 韦旭昇|page1=759,759-760|page2=221页,221-225}}页。)
1519年,金净创作[[朝鲜文学史]]上第一部有关[[济州岛]]风土人情的纪行散文《济州风土录》。朴继叔和他的儿子朴就文在就任[[咸镜道]]的地方官员期间,写下《赴北日记》和《赴防日记》两篇有关咸镜道自然与人文的纪行散文。《山中日记》是丁时翰在辞官隐退后,花两年时间走访大半个朝鲜半岛后写下的纪行散文{{r|通史|page=772-775}}。南孝温、李廷龟、李宜显、徐荣辅等文人创作游览[[金刚山 (朝鲜)|金刚山]]的纪行作品{{r|通史|page=1353}}。朝鲜出任中国和日本的使节也创作许多记录其国外见闻的纪行作品。有关日本的纪行代表作有[[申叔舟]]的《[[海东诸国纪]]》{{r|通史|page=775-776}},赵衍的《扶桑日记》,申维翰的《海游录》等{{r|通史|page=1363-1365}}。有关中国的纪行代表作有洪大容的《湛轩燕记》、[[朴趾源]])的《[[热河日记]]等{{r|通史|page=1356-1369}}。1488年,[[崔溥]]乘船从济州回往故乡罗州,途中遇到风浪被漂流到中国浙江。他历时四个月经陆路和京杭大运河来到北京,后回国,之后写下纪行作品《漂海录》{{r| ( 通史|page=777}} ,777页) 。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期,朝鲜王朝先后经历壬辰倭乱和女真的两次入侵,使朝鲜封建社会遭到极大的破坏。国家的内忧外患激发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一批反省历史,反映时代问题的纪实散文应运而生{{r|通史|page=778}}。有关壬辰倭乱的作品主要有[[柳成龙|柳成龙]]的《[[惩毖录]]》,[[李舜臣 (朝鲜)|李舜臣]]的《[[乱中日记]]》,反映义兵将领英雄事迹的《忘忧堂先生集》、《金忠壮公遗事》等{{r|通史|page=778-782}}。反映丙子胡乱的作品主要有石之珩的《南汉解围录》,南业的《丙子日记》,[[金尚宪]]的《南汉纪略》、鱼汉明的《江都日记》等{{r| ( 通史|page=782,782-783}} 页) 。
[[训民正音]]的发明为女性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便捷的工具。朝鲜王朝时期出现一些宫廷女性创作的国语散文,比如英祖的嫔妃、宣嬉宫映嫔李氏所创作宣扬“妇德”的“教科书”《女范》{{r|通史|page=1333-1334}}。无名氏的《[[癸丑日记]]》是篇记述宣祖去世后[[光海君]]毒死兄长[[临海君|临海君]]与[[永昌大君]]争夺王位的作品。无名氏的《[[仁显王后传]]》讲述的是仁显王后被肃宗[[张喜嫔]]陷害遭流放后又被复位的的经历。《[[恨中录|闲中录]]》是[[献敬王后]]所作的记录[[朝鲜英祖|英祖]]三年到[[朝鲜纯祖|纯祖]]十五年朝鲜王朝充满血腥的宫廷争夺。其中《癸丑日记》、《仁贤王后传》和《闲中录》被称为朝鲜宫廷文学三大散文代表作{{r| ( 通 史|page=1333史1333-1334}} 页) 。
==== 小说 ====
进入朝鲜王朝后,[[小说]]作为新的文学样式开始兴起。[[金时习]]的《[[金鳌新话|金鳌新话]]》上承《新罗殊异传》中《崔致远传》的传奇文学传统,下启[[金万重]]《[[九云梦]]》的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是部在朝鲜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的作品。该小说集原本在朝鲜已经失传,但后在日本发现五篇。这五篇作品在情节和人物上都各不相同,但都是有关怀才不遇的书生与女鬼或仙女的传奇故事,同时反映出鄙弃贪官,念及百姓,憎恨侵略者,忠于王朝正统君主等观念。{{r| ( 通史|page=794,794-804}}页。)
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叶,朝鲜王朝经历[[壬辰倭乱]]和[[丙子胡乱]],催生许多以抵抗外族侵略为内容的爱国主义小说,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有《[[壬辰录]]》、《朴氏夫人传》和《林庆业传》等。《壬辰录》是朝鲜文学史上的首部爱国主义小说,也是首部反映战争的演义性讲史小说,对后世军谈小说的出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小说描述水军将领[[李舜臣 (朝鲜)|李舜臣]]、陆军将领金应瑞,义兵领袖[[郭再右]]、[[郑文孚]]、金德龄、[[西山大师]]、[[泗溟堂]],爱国妇人桂月香,以及明朝将领[[李如松]]等的抗倭英雄事迹。《朴氏夫人传》塑造一位抗金巾帼英雄朴氏夫人,是“男尊女卑”的朝鲜封建社会较为罕见的作品。小说《林庆业传》的主人公是朝鲜民族英雄[[林庆业]]。作品描写他与后金侵略者的斗争过程,和最后被奸臣[[金自点]]暗杀的悲惨命运。{{r| ( 通史| , 韦旭昇|page1=873,873-893|page2=269页,269-277}}页。)
18世纪中期以后,讲唱脚本小说开始在兴起,主要代表作有《[[春香传|春香传]]》、《[[沉清传]]》、《[[兴夫传]]》、《兔子传》、《裴脾将传》等。这些作品经过朝鲜民间长期的流传、加工、润色后被写成小说。其中《春香传》、《沉清传》和《兴夫传》被誉为“朝鲜三大古典小说”{{r| ( 通史| , 韦旭 昇|page1=1194昇1194-1200|page2=325页,325-339}} 页) 。朝鲜王朝其它小说作品还有[[林悌]]的两篇寓言讽刺小说《花史》和《鼠狱说》{{r|通史|韦旭昇|page1=805|page2=234}},朴趾源的短篇讽刺小说《两班传》、《许生传》{{r| ( 韦旭 昇|page=380}} 昇380页) ,爱情小说《[[云英传]]》{{r| ( 通 史|page=811史811-815}} 页) 、《彩凤感别曲》{{r| ( 通史| , 韦旭 昇|page1=1153昇1153-1159|page2=361页,361-370}} 页) ,世态小说《[[蔷花红莲传]]》和《[[孔菊和潘菊]]》等{{r| ( 通史| , 韦旭 昇|page1=1166|page2=340昇1166页,340-341}} 页) 。
==== 民间文学 ====
《[[阿里郎]]》是朝鲜民谣中最为著名的一首。这首歌谣在朝鲜不同地区的唱法各有不同。1926年,同名电影《[[阿里郎 (1926年电影)|阿里郎]]》公映后,其主题歌《京畿阿里郎》传遍朝鲜的大街小巷,使《京畿阿里郎》成为目前传唱最广的妇孺皆知的《阿里郎》版本。《京畿阿里郎》词浅意远,带着哀怨伤感的气息。这首歌的歌词在不同时期反映不同的内容。朝鲜王朝末期,它表现参加劳役的役夫思乡和相思离别的感情。在[[朝鲜日占时期]],它则成为表达朝鲜民族的悲惨心境的民谣(通史1448-1450页)。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朝鲜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适合市民趣味和娱乐的讲唱艺术开始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盘索里]]。盘索里是以[[全罗道|全罗道]]的[[全州市|全州]]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民间文艺,分为“东便制”和“西便制”两大流派,以及唱法介于东便制和西便制之间“中高制”。19世纪后,盘索里进入全盛期,出现“高宋廉牟”([[高寿宽]]、[[宋兴禄]]、廉季达、牟兴甲)四位表演艺术家和被誉为“朝鲜的莎士比亚”的盘索里理论和表演艺术家[[申在孝]]。盘索里表演最多的剧目有《[[春香歌]]》、《沉清歌》、《兴夫歌》、《水宫歌》、《赤壁歌》、《卞江刷打令》、《裴脾将打令》、《雄稚打令》、《雍固执打令》、《江陵梅花歌》、《武淑曰字打令》、《假神仙打令》等“十二场”。不过目前流传下来的只有《春香歌》、《沉清歌》、《兴夫歌》、《水宫歌》、《赤壁歌》等“五场”戏。{{r| ( 通 史|page=1456史1456-1467}}页)
=== 哲学 ===
朝鲜采用[[儒教 (宗教)|儒教]]思想治理国家,忠、孝被认为是最大的美德。在官方的许可下,一些引退的-{士大夫}-和有学问的大学者在家乡建立[[书院]],并在全国得到推广。书院享受免税的待遇,并有自己的田产。但是到王朝末期,书院已经成-{儒生}-发泄对政权不满的地方,因此很多书院被下令关闭。17世纪以后,朝鲜王朝社会逐渐衰落,教育陷入停滞,官方教育的主要内容——儒学中的[[朱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生活,陷于空谈。这时出现[[实学派]]的思想。
新出现的实学派学者认为,人民的生活状况比士大夫所极为珍视的合法性和礼制问题更加重要,“若农民民不聊生,任何国家都无法生存,而即令没有君主,人民却能照样兴旺发达。”这就是构成实学基础的新潮思想。[[朝鲜肃宗|肃宗]]时期的学者[[柳馨远]]在他的《蟠溪随录》中提出下列措施:
# 建立一种利益能由大家公平分享的土地制度;
# 实行推荐制,代替科举制;
=== 艺术 ===
朝鲜的绘画、诗歌、音乐、舞蹈也非常兴盛。朝鲜王朝宫廷音乐机构创作朝会雅乐、会礼[[雅乐]]、祭礼雅乐,以及《定大业》、《保太平》、《发祥》、《凤来仪》等朝乐大曲,以及《凤凰吟》、《满殿春》、《与民乐》等曲目。
此外,在著名的[[高丽青瓷|高丽青瓷]]的基础上,朝鲜王朝时期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朝鲜白瓷|朝鲜白瓷]]。朝鲜在[[螺钿]]、[[漆器]]、金属、[[玉|玉石]]、竹工、木工、牙角、刺绣、砂器等工艺方面也留下很多具有独特色彩的宝贵遗产。
=== 宗教 ===
在与政治有关的宗教政策方面,由于高丽末年时明太祖[[朱元璋]]曾批评高丽因为尊[[佛教|释教]]轻[[儒家]],导致亡国,所以朝鲜王朝立国后除了[[朝鲜世祖|世祖]]和[[燕山君]]等几位国王在位时外,历代国王通常採取'''崇儒废佛'''的政策,有时在国内拆毁[[佛教]]寺院。即使是崇佛的燕山君,他在朝时亦受到大臣的废佛压力。在废佛时,寺院的土地予以没收,并对僧侣徵收重税。与此同时,高丽时期僧院的饮茶传统也被禁止,[[日本茶道|茶道]]从此在朝鲜失传,民间则以[[麦茶]]作为替代饮料。
<ref name="韩文化">{{cite book |language= |authors=田景 等 |coauthors= |title=韩国文化论 |date=2010年5月 |location=广州 |publisher=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36575 |ref= }}</ref>
<ref name="文化">{{cite book |author=(韩)林敬淳 |translator=尹敬爱、王研 |title=韩国文化的理解 |year=2012年1月 |publisher=大连出版社 |location=大连 |ISBN=978-7-5505-0190-4 }}</ref>
<ref name="发展">{{cite book |language= |author=袁本涛 编著 |coauthors= |title=韩国教育发展研究 |date=2006年7月 |location=太原 |publisher=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7-5440-2974-3 |ref= }}</ref>
<ref name=hist>{{cite book |language= |authors=杨雨蕾 等 |title=韩国的历史与文化 |date=2011年6月 |location=广州 |publisher=中山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6038999 |ref= }}</ref>
== 参见 ==
* [[全州李氏]]
* [[朝鲜王朝君主列表]]、[[朝鲜王朝君主家族树]]
* [[韩国儒学]]:[[东国十八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