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李振声

增加 6,374 位元組, 6 年前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遗传学家 姓名 = 李振声| 图像 = [[File:李振声.jpg|缩略图|center|[http://www.casad.cas.cn/wcm/sourcedb_ad_cas/zw2/json/smkxhyxxb/200906/W020100511738789420878.jpg 原图链接]]]| 男,1931 出生日期 = 1931 年2 月生, 月25日 山东淄博 人。1951年毕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职 = 农业发展战略专家、遗传学家| 母校 = 山东农学院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 研究 员。曾任中国科 领域 = <br>医 院副院长。}}
<big>'''李振声 '''</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4/smkxhyxxb-200906-t20090624_1803264.html ]中国科学院 </ref>><br>* 遗传学家 男,1931年2月生,山东淄博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br>== 人物经历 ==* 1931年(民国二十年)2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淄博市。* 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山东农业大学)农学系。* 1956年,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奔赴西部小镇-陕西杨陵(现为杨凌区),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开始了小麦育种的研究。从此,李振声开始了在大西北31年的科研生涯。* 1985年至1987年,中国粮食产量出现了下降,李振声带领中科院农业专家组通过3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在黄淮海地区进行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的大力支持下,带领本院25个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员投入冀、鲁、豫、皖4省的农业主战场,与地方政府联合,与兄弟单位合作,开展了大规模中低产田治理工作。* 1987年,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在中国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了 “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中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同年11月,李振声考察禹城试验区后,认为“一片三洼”代表黄淮海平原主要低产类型,创造的经验特别宝贵。 ] * 1988年2月26日至29日,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德州地区联合举行“科学技术与生产见面会”,李振声在会上作动员讲话。中国科学院24个研究所和4个职能局在会上介绍了251项技术成果,同13个县(市)领导、乡镇干部和农民专业户600多人交流和对接,对全院和山东省双方起到了发动作用。* 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 1995年,为打破中国粮食生产4年徘徊的局面,李振声向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潜力与对策》的报告,提出了实现粮食产量增加1000亿斤的对策。 * 1999-2003年,年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他又及时提出了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2003年,他针对中国粮食生产连续5年减产的情况,提出争取3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 2005年4月,在博鳌论坛上,李振声对10年前美国人莱斯特·布朗的畅销书《谁来养活中国》进行了回应。 * 2007年08月15日,李振声做客腾讯网,向网友讲述了他的人生经历。*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系统研究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五十年代初,我国北方冬麦区条锈病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为了寻找新抗源,李振声带领课题组开展了以长穗偃麦草为主的远缘杂交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育成了小偃4号、5号、6号等高产、抗病、优质小麦品种。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80亿斤,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创建了蓝粒单体小麦和染色体工程育种新系统。为了有目的、快速地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他用远缘杂交获得的“小偃蓝粒”育成了以种子蓝色为遗传标记的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系统,并建立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这项原创性成果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 开创了小麦磷、氮营养高效利用的育种新方向。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我国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国情出发,开辟了提高氮、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领域, 提出了以“少投入、多产出、保护环境、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种新方向。通过系统鉴定筛选氮磷高效小麦种质资源,深入研究其生理机制与遗传基础,培育出可高效利用土壤氮磷营养的小麦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 李振声院士还是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1987年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在中国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了 “农业黄淮海战役”,为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带动作用。1995年,他提出新增粮食1000亿斤的潜力与对策,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1999-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他又及时提出了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 李振声院士热爱祖国,品德高尚,毕生奉献于小麦远缘杂交遗传与育种研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科技骨干,现活跃在农业科研第一线,继续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研究方向及科研成果 ==* 育成小偃麦8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和异位系等杂种新类型,将偃麦草的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转移到小麦中,育成了小偃麦新品种四、五、六号,小偃六号到1988年累计推广面积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利用偃麦草蓝色胚乳基因作为遗传标记性状,首次创制蓝粒单体小麦系统,解决了单体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个难题育成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其缺体小麦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的新方法-缺体回交法,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1990年当选为第三世界 == 主要奖项 ==* 1978 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3 陕西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985 国家科技发明奖 一等奖* 1986 陕西科技进步特等荣誉奖 * 1989 陈嘉庚农业科技奖 * 1995 何粱何利基金 科学 院(TWAS)院士。2006年获 与技术进步奖 * 2005 农业部中华农业英才奖 * 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参考资料 =={{Reflist}} == 外部链接 ==* [http://www.cas.cn/ky/kjjl/gjzgkxjsj/2006n/lzs/grjj/200908/t20090803_2292608.shtml 李振声资料]*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6/413709.shtm 李振声:赵洪璋院士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http://www.he.xinhuanet.com/sToutiao/20170608/3720289_c.html 对话李振声院士:“渤海粮仓”这样走来]* [http://www.sohu.com/a/226458184_100003624 李振声院士挂帅​河北省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实施纪实 ]
2,20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