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36
次編輯
變更
创建页面,内容为“File: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dingyue.nosdn.127.net%2FO6aeLUOWx73dKDGOqgnD…”
[[File: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1.jpg|缩略图|[https://gimg2.baidu.com/image_search/src=http%3A%2F%2Fdingyue.nosdn.127.net%2FO6aeLUOWx73dKDGOqgnDDy4B57r2tzdwhHCiF5MMsc1501527154408735transferflag.png&refer=http%3A%2F%2Fdingyue.nosdn.127.net&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jpeg?sec=1611975511&t=d37b9f85351187233424f2bbbab173f3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8%87%AA%E5%88%AB%E5%90%8E%E9%81%A5%E5%B1%B1%E9%9A%90%E9%9A%90%2C%E6%9B%B4%E9%82%A3%E5%A0%AA%E8%BF%9C%E6%B0%B4%E7%B2%BC%E7%B2%BC 图片来源]]]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出自元代[[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ref>[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6b703f292995.aspx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古诗文网</ref>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注释
粼粼(lín):形容水明净清澈。
杨柳:形容柳絮不扬。
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内阁:深闺,内室。
重门:庭院深处之门。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纷纷:形容雨之多。
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销魂:因过度刺激而呈现出来的疾呆之状。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缕带:用丝纺织的衣带。
==鉴赏==
[[File: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2.jpg|缩略图|左|[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10012939,143666369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8%87%AA%E5%88%AB%E5%90%8E%E9%81%A5%E5%B1%B1%E9%9A%90%E9%9A%90%2C%E6%9B%B4%E9%82%A3%E5%A0%AA%E8%BF%9C%E6%B0%B4%E7%B2%BC%E7%B2%BC 图片来源]]]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61a5029473884140ab9423906318e71c&from=kg0&highlight=%E8%87%AA%E5%88%AB%E5%90%8E%E9%81%A5%E5%B1%B1%E9%9A%90%E9%9A%90%EF%BC%8C%E6%9B%B4%E9%82%A3%E5%A0%AA%E8%BF%9C%E6%B0%B4%E7%B2%BC%E7%B2%BC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ref>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f>[https://www.gushimi.org/shiju/17648.html 王实甫的诗 > 十二月过尧民歌 >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的意思]</ref>
==创作背景==
此诗描写女主人思念夫君时的心绪,具体作年不详。
==作者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参考文献==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出自元代[[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ref>[https://so.gushiwen.cn/mingju/juv_6b703f292995.aspx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古诗文网</ref>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今春香肌瘦几分?缕带宽三寸。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从和你分别后,望不尽远山层叠隐约迷濛,更难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见柳絮纷飞绵涛滚滚,对着璀璨桃花痴醉得脸生红晕。闺房里透出香风一阵阵,重门深掩到黄昏,听雨声点点滴滴敲打房门。
怕黄昏到来,黄昏偏偏匆匆来临,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伤心?旧的泪痕还未干透,又添了新的泪痕,断肠人常挂记着断肠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体瘦了多少,看衣带都宽出了三寸。
注释
粼粼(lín):形容水明净清澈。
杨柳:形容柳絮不扬。
对桃花:醺醺,形容醉态很浓。这是暗用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语意。
内阁:深闺,内室。
重门:庭院深处之门。暮雨:指傍晚所下的雨。纷纷:形容雨之多。
怕黄昏:黄昏,容易引起人们寂寞孤独之感。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销魂:因过度刺激而呈现出来的疾呆之状。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断肠人:悲愁到了极点的人。
香肌瘦:形容为离愁而憔悴、消瘦。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缕带:用丝纺织的衣带。
==鉴赏==
[[File: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2.jpg|缩略图|左|[https://ss2.bdstatic.com/70cFvn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610012939,1436663693&fm=26&gp=0.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ps=1&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8%87%AA%E5%88%AB%E5%90%8E%E9%81%A5%E5%B1%B1%E9%9A%90%E9%9A%90%2C%E6%9B%B4%E9%82%A3%E5%A0%AA%E8%BF%9C%E6%B0%B4%E7%B2%BC%E7%B2%BC 图片来源]]]
全篇按写法可划为两层。前六句为前一层,写了女主人公面对春景睹物思人的心绪。句法对仗工整,每句后两字叠用、以衬托情思之缠绵。远山近水,杨柳桃花,香风暮雨无一不勾起女子的思念。视角由远及近,由外及里的转移,实质上是对每日思念的描述,而主人公那寂寞的心情不言而喻。第二层直接描摹女子的相思情态。前四句在写法上是每句重复两三字,有一唱三叹之妙,说明主人公柔肠寸断的相思之意。而这种日复一日折磨的结果就是玉肌消减、衣带渐宽。末尾摹拟一个局外人的口吻询问,更突出了主人公的纯情坚贞。<ref>[https://hanyu.baidu.com/shici/detail?pid=61a5029473884140ab9423906318e71c&from=kg0&highlight=%E8%87%AA%E5%88%AB%E5%90%8E%E9%81%A5%E5%B1%B1%E9%9A%90%E9%9A%90%EF%BC%8C%E6%9B%B4%E9%82%A3%E5%A0%AA%E8%BF%9C%E6%B0%B4%E7%B2%BC%E7%B2%BC 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ref>
在小令《十二月》中,起句中的“自别后”可以说是点明了曲的内容——离别相思之情,为下文定下感情基调。接着作者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展现出一幅凄清零落的景色。山是遥山,水是远水,由远及近,写了杨柳、桃花、内阁、重门。其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棉、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廊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而在《[[尧民歌]]》中,作者便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连环与夸张的手法写少妇相思之苦。其中的语言虽不乏典雅的一面,但从总体倾向来看,却是以俗为美。如“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表达的是少妇的闺怨情绪,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降临了,竭力想抑制忧伤,又不可能不忧伤。诗人用散文句法,使得意思显豁,明白如话,再加上“忽地”,“怎地”等口语的运用,读起来使人感到一股浓郁的生活气息。少妇等待归人,每天以泪洗脸,“新啼痕压旧啼痕”,实在悲苦。日子就在相思中过去了,瞧,少妇身体又瘦损了,连腰带都宽了三寸。
结句塑造了一怨妇的体态,增强了形象感。在韵律上,是“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是对仗中的两句对,使曲子在优美音韵中结束。全曲大量运用叠字、叠词,含情脉脉、如泣如诉,情致哀婉动人,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f>[https://www.gushimi.org/shiju/17648.html 王实甫的诗 > 十二月过尧民歌 >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的意思]</ref>
==创作背景==
此诗描写女主人思念夫君时的心绪,具体作年不详。
==作者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