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增加 50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jpeg|有框|右|<big></big>[http://www.ciac.jl.cn/kytj/kyyf/202012/W020201214360964201816.jpg 原图链接][http://www.ciac.jl.cn/kytj/kyyf/ 来自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的图片]]]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建于1948年12月,1952年8月,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位于 [[ 吉林省 ]][[ 长春市 ]] 朝阳区,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1978年12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现已发展成为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及产业化于一体,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和影响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所,成为我国 [[ 化学 ]] 界的重要力量和创新基地。 [1-2]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有聚焦资源与环境、先进材料和 [[ 新能源 ]] 三大领域;开发稀土、 [[ 二氧化碳 ]] [[ 植物 ]] 、水四类资源;发展先进结构、先进复合、先进功能三类材料;开拓清洁能源、储能、节能三类技术。 [2]
据2018年7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始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分析测试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现有职工895人,其中 [[ 中国科学院院 士6 士]]6 人、研究员140人,万人计划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 金23 金]]23 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38人,有4个团队获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5个研究团队入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1]
==历史沿革==
1948年12月,当长春刚刚 [[ 解放 ]] ,长春应化所便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成立。
1952年8月,长春应化所归属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
1952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自 [[ 上海 ]] 北迁长春。
1954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将该所化学部分与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成“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新组合的应化所,对全所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大幅调整,布局了合成化学、 [[ 有机化学 ]] 、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6大学科方向。
1956年以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国家领导题词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发展成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
党和 1957年,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中 家领导题词(3张)科学院研究所的转变。
1956年以后,结合国家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中科院“三定”方针,该所再次对科研布局进行了调整,将研究工作发展成稀有元素化学、分析化学、无机制备、基本有机合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纤维素化学、催化、电化学、物质结构等9个学科方向。 1957年,基本完成了从一个工业部门研究所向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转变。 1958年8月,创办长春化学学院(共办三届)及附设化学学校(中专)和技工 [[ 学校 ]]
1960年,举办业余大学班(共办六期)。
1960年12月,国家科委决定在该所建立超纯 [[ 物质 ]] 及稀有元素分析测试基地。 [2]
1968年5月,受“ [[ 文化大革命 ]] ”影响,该所实行军管,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制造了所谓“应化所特务集团”的冤假错案。
1978年12月,“中国科学院吉林应用化学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直属“中国科学院”。
1988年,成立长春 [[ 应用化学 ]] 科学科技开发公司,负责所内开发实体的管理。
1989年4月,该所与中科院化学所联合建立高分子 [[ 物理 ]] 联合开放实验室。
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电化学和 [[ 光谱 ]] 研究分析中心。
1996年,成立高分子化学联合实验室开放 [[ 实验室 ]]
===<center>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相关视频</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03 科學教育及研究]]
128,23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