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3
次編輯
變更
李永舫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姓名 = 李永舫 ,男,1948 | 图像 = [[File:李永舫1948.jpg|缩略图|center|[http://clxy.xauat.edu.cn/__local/4/5B/1F/C4A885AF8B5210A5B16248729E6_DA0D90B4_5F844.jpg 原图链接][http://clxy.xauat.edu.cn/info/1060/1363.htm 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图像说明 = '''<big></big>'''|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948|08|10}}<br>重庆市| 国籍 = 中国| 籍贯 = 河南睢县| 职业 = 研究员| 母校 = 华东理工大学| 研究领域 = 光电功能高分子领域}} <big>'''李永舫'''</big><ref>[http://www.casad.cas.cn/aca/373/hxb-201312-t20131219_4001998.html] 中国科学院学部</ref><br>高分子化学家。1948 年8月10日 出 生于重庆 市 ,籍贯河南睢县 [1] 。 。1982年在华东理工大学(原华东化工学院)化工系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 博士 学位。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br>== 教育背景 ==* 1979年,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 1982年 , 高分子 华东 化 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 1986年,复旦大 学 、 物理化学专 家 业 博士学位 == 人物生平<ref>[http://www.xtu.edu.cn/xysh/xywh/xsjz/hxxy/2016-05-18/1352.html] 湘潭大学</ref> ==* 1966年 , 高 中 国科 毕业。* 1977年,考入华东化工 学院 (现华东理工大学)抗菌素专业。* 1982年,在华东化工学 院 (现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获硕 士 学位 。 * 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 1986-1988年, 中 国 科 院化 学 院 所博士后。* 1988年,博士后出站后留 化 学所工作。* 1993年,晋升研究员。* 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88年10月--1991年4月,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 学研究所 有机固体重点 井口洋夫教授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1992年10月--1993年元月,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教授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1994年元月--1994年4月,到日本文部省分子科学研究所井口洋夫教授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 1997年6月--1998年6月,到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UCSB)Alan J. Heeger教授 实验室 进行访问研究。* 1998年10月--11月,到日本分子科学 研究 员 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访问教授。* 2000年2月--5月,到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 Yang Yang教授实验室高访(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 2012年12月起 , 受聘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特聘教授。 * 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和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 研究方向<ref>[2http://www.jxysyz.com/index.php/xyxw/494.html] 玉山一中</ref> ==* 李永舫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光伏材料,包括共轭聚合物给体和受体光伏材料,新型富勒烯衍生物受体光伏材料,可溶液加工有机分子光伏材料等 ; 。* 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电致发光中的应用 ; 。* 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导电聚合物透明电极材料。 == 科研成果 ==* 提出了通过共轭支链来拓展聚合物共轭程度,从而拓宽其吸收光谱的分子设计思想。* 提出通过使用富电子的茚双加成来提高C60的LUMO能级的思想,设计合成了茚双加成富勒烯衍生物(ICBA)新型受体光伏材料,使基于P3HT的光伏器件的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显著提高。* 通过侧链工程设计和合成了一系列与窄带隙n-OS受体吸收互补的高效中间带隙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 开发了低成本和高效的聚合物给体光伏材料PTQ10, 有望应用到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将来的实用化产品中。* 在吡咯电化学聚合反应机理和聚合反应动力学、导电聚吡咯的两种氧化掺杂结构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机理、无机半导体纳米晶的溶液法制备、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 主要奖项<ref>[https://www.china-10.com/mingren/10976.html] CNPP</ref> ==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锂电池电极反应机理――电化学嵌入反应的研究)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导电聚吡咯的研究)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导电聚吡咯的研究)2005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导电聚合物电化学和聚合物发光电化学池的研究)2012年,获美国化学会(ACS)高分子学术报告奖(2012 Macro Lecture Award)。2013年,入选汤森路透评选的2012年度Hottest Scientific Researchers. (在21位入选者中排名并列第二)。2014年,材料科学入选“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2015年,材料和化学科学两个领域入选“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单。== 参考资料 =={{Reflist}}== 外部链接 ==* [http://www.suda.edu.cn/suda_news/sdyw/201312/92E6206E-89CB-4DB1-B69A-8F8F64C8C8D9.html 苏州大学]* [http://ren.bytravel.cn/history/2/liyong10083797.html 当代人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