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55
次編輯
變更
約阿希姆·法蘭克
,無編輯摘要
{{NoteTA
|T=zh-cn:约阿希姆·弗兰克;zh-tw:姚阿幸·法蘭克;zh-hk:約阿希姆·法蘭克;
|4=zh-tw:韓德森;zh-hk:亨德森;zh-hans:亨德森;
}}
{{Infobox scientistperson|name = 約阿希姆·法蘭克<br> Joachim Frank|image = [[File: Joachim_Frank.jpg |缩略图|center|image_size = 250px|caption = [http://www.cas.cn/zt/sszt/2017nobelprize/hxj/hjz/201710/t20171009_4616943.shtml 圖片來源:2017年諾貝爾獎 約阿希姆· 法蘭克 在2017年12月7日於[[斯德哥爾摩 ] ]] 舉行的諾貝爾獎新聞發布會上|birth_name = Joachim Frank|birth_date = {{Birth date and age|1940|9|12|dfmf=yes}}|birth_place = [[ 納粹德國| 德國]][[锡根]]|death_date =|death_place =|residence =
|citizenship = [[德國]]<br/>[[美國]]
|nationality =[[德國]] <br> [[美國]]|fields 研究領域 = [[结构生物学]]<br/>[[蛋白質生物合成]]|workplaces 机构 =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alma_mater = [[弗賴堡大學]] ([[理學士|BS]] (BS )<br/>[[慕尼黑大學]] ([[理學碩士|MS]] (MS )<br/>[[慕尼黑工業大學]] ([[哲學博士|PhD]] (PhD )|doctoral_advisor =|academic_advisors =|doctoral_students =
|known_for = [[低溫電子顯微鏡]]
}}
'''約阿希姆·法蘭克'''({{lang-de|'''Joachim Frank'''}},{{bd|1940年|9月12日}}),德美雙籍生物學家。現於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他被公認為「[[低溫電子顯微鏡]] 」 之父 」。2017 。 =='''主要研究貢獻'''====='''影像是獲取知識的重要關鍵'''===* 在20世紀前半世紀,[[生物分子]] – [[蛋白質]]、[[DNA]],以及 [[RNA]] – 仍是[[生物化學]]中一塊未知的新大陸,科學家對它們的外觀毫無概念。直到1950年代,[[劍橋大學]]的科學家們把[[蛋白質]]結晶放到[[X射線]]底下,才能夠第一次看出其波浪和螺旋形的結構<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https://www.ch.ntu.edu.tw/nobel/2017.html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ref>。 * 1980 年 代早期,[[X射線]][[晶體學]] 與[[核磁共振譜法]](NMR spectroscopy)分別用來研究[[固體]]和[[溶液]]中的[[蛋白質]]。這兩種技術不只揭示了[[蛋白質]]的結構,也暴露了它們如何移動以及與其它分子相互作用<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其根本上的限制。[[溶液]]的[[核磁共振譜法]]只適用於比較小的[[蛋白質]],[[X射線]][[晶體學]]則需要分子形成結構整齊的[[晶體]],像是水結成冰一樣,而這些晶體影像就像早期相機取得的黑白肖像 – 它們僵硬的姿態幾乎無法顯示出[[蛋白質]]的[[動力學]]<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獲得[[诺贝尔化学奖]]原因'''====='''將生命捕捉在原子的細節中'''===* [[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攻擊[[細胞]]所用的注射針;具有抵抗[[化學治療]]及[[抗生素]]的[[蛋白質]];控制晝夜節律的[[蛋白質]][[錯合物]];[[光合作用]]中捕捉光線的反應[[錯合物]],以及一個能讓我們聽見的[[壓力感測器]],這些都是現在用[[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簡稱[[cryo-EM]])顯像的數百個生物分子中的幾個例子<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當研究人員開始[[懷疑茲卡]](Zika)[[病毒]]是造成巴西新生兒腦部損傷的流行病元凶時,[[cryo-EM]]可以用來觀察這個[[病毒]],在幾個月內就得到具有[[原子]][[解析度]]的[[病毒]][[三維影像]],使得研究者能開始尋找其結構中潛在的[[藥物標靶]]<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 * [[雅克·杜巴謝]] (Jacques Dubochet)、[[約阿希姆·法蘭克]](Joachim Frank) 、與 [[理察·韓德森]] (Richard Henderson) 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 以表彰他們發展了 冷凍 [[低溫 電子顯微鏡技術 ]](cryo-EM) ,以很高的 [[ 解析度 ]] 呈現了溶液中 [[ 生物分子 ]] 的結構 。<ref name="Nobel_Chem_2017_Ch1"/><ref> [http://www.ch.ntu.edu.tw/nobel/2017.html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簡介]</ref>。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