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申昜

增加 354 位元組, 5 年前
添加图片地址
| 姓名 = '''申昜'''
| 图像 =
[[File:申 昜123昜044.jpg|缩略图|center|[httpshttp://p1s3.sslsinaimg.qhmsg.comcn/middle/t01de07100b3a44f7a0.jpg 4c27ff0bxa64405c30a02&690 原图链接] [httpshttp://baikeblog.sosina.com.cn/docs/7100732-7323716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refff_7100732-7323716-1 自360百科自新浪网 ]]]
| 图像说明 = '''申昜''' |center
| 出生日期 = 1926年3月
70年代的延川县委书记与北京知青 <ref>[http://www.sxny.gov.cn/Html/2012_09_19/16516_595872_2012_09_19_605777.html 70年代延川县委书记与北京知青 ] 延川农业信息网 . 2012-11-16</ref>
[[File:申昜223.jpg|缩略图]]
== 一个延安地区县委书记的回忆 ==
[[雷增寿]]是1972年12月从陕西省委组织部调到陕北延川县委的。当时的省委书记[[李瑞山]]说,陕北基层缺干部。于是,在富裕的关中地区生活和成长,在省城西安工作的雷增寿就服从组织的需要到延川县委担任副书记。那时的延川县很小很穷,五分钟就从城东走到城西,窑洞顶上的大片荒草在寒风中摇曳,全县只有一个显得很寒酸的小饭店,没有大城市常见的公共汽车,县委只有一辆小车。五个县常委兼职各种工作,雷增寿是省委派下来的专职副书记。
县委副书记分管行政,知青和妇联工作。那时到延川插队的北京知青已经经过了3年多的锻炼,在老书记申昜的领导之下,他们不仅习惯了在延川的生活,还出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先进人物。申昜是工农干部,朴实,踏实,深入群众,平易近人。他特别关心这一批从北京到延川插队的知识青年,他理解北京知青,支持他们对当地的建设各种想法。老书记常说,这批孩子远离父母,从优越的首都北京到条件艰苦的陕北插队,肯定会有许多困难和矛盾,我们要多了解他们,多倾听他们内心的想法,支持他们的正确做法,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File:申昜022.jpg |缩略图|right|[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4acb82910100sjsw&url=http://s3.sinaimg.cn/orignal/4c27ff0bxa6302c0beb22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一. 县委支持下的赤脚医生先进典型
 
申昜书记领导下的延川县知青工作抓的有声有色,那里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北京知青,[[孙立哲]]是全省最著名的北京知青,[[丁爱笛]]是第二号人物。雷增寿上任不久带孙立哲和丁爱笛两人参加省上召开的知青会议,两人都做了发言。从延川到西安,除了开会之外,县上还希望给这两个先进典型更多的一些支持,就问孙立哲,你还需要什么?孙立哲当时是全国著名的赤脚医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四门外语,他在农村一边行医,一边继续自学。孙立哲说,他希望得到一些医学专业的外文书籍。于是,雷增寿就让他自己在西安南大街的外文书店选择了他所需要的专业外语书籍,县政府知青办为这600多元的书籍付了款。这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当时县委副书记只有行政22级,每月工资58元,而孙立哲一次购买的专业书相当于县委副书记10个多月的工资,但是为了孙立哲的成长,知青办给予了应有的支持。
三 . 慧眼识英才
 
延川县党委和政府领导是党的路线教育成长起来的一批有才有德的干部,他们常年深入基层,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他们会做陕北的各种农活,出的力抵得上农村一个壮劳力。他们随身带着粮票和钱,走到哪里干活干到哪里,吃派饭吃到哪里,粮票和钱付到哪里。这批干部有着识人的慧眼,看到北京知青身上的种种特点和优点:来自首都的学生们穿着朴素,举止大方随意,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眼界开阔,思想大胆,敢想敢干。干部们认为,北京娃很不容易,他们远离父母,从条件优越生活富裕的首都来到穷乡僻壤的陕北,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北京知青身上洋溢着的青春,激情,理想和奋斗的精神又深深打动了县委各级领导,他们常常到知青点看望这些年轻人,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日长月久与北京知青建立了情同父子的关系,县委领导和知青们相互尊重又相互学习。老书记申昜,副书记雷增寿,县常委高惠民等常与知青促膝谈心,交流思想。他们说我们向知青学了不少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知青。对于知青的大胆超俗的言论和思想,他们不扣帽子,不抓辫子,充分信任他们,并给他们展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四 . 陕北文化建设的摇篮
 
善识人才,器重人才,提拔人才是当时延川县委和县政府的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雷增寿认为这是因为毛主席在延安,党中央在延安的原因。北京知青之所以受到延安农民的欢迎,关注;为延安人民做贡献,与延安人民结下了鱼水情也和主席在延安13年有关。与关中农民相比,雷增寿认为,延安农民的思想更开放一些。当年毛主席及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非常亲民,就生活在群众中间,延安人常常在路上看见毛主席及中央领导人和老乡随意聊天,问寒问暖。雷增寿自豪地说,毛主席很熟悉延川,延川人民也很熟悉主席。当年转战陕北的时候,胡宗南的军队住在延川城里,毛主席住在延川农村,和普通军人穿一样的衣服,和和蔼可亲的工作干部一模一样。他曾住过八个地方,人民都知道,但胡宗南不会知道,毛主席在延川很安全。人民和共产党的干部很亲,有很多老乡是毛主席的私人朋友。路上遇到小车开过,农民敢拦车告状说事情,那时的延安,官民平等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毛主席有多少外国朋友,延安人民就见识过多少外部的世界。是毛主席和党中央提高了延安人民的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延安人民见过大世面。
路遥在大学读书时刻苦用功,在创作下狠下功夫,上学期间就被省作协调用。他在宝鸡乡下体验生活,创作出有一定影响的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之后没有再回延大。雷增寿和路遥的关系非常好,他说这是一个人才,要放到有利于他发展的地方去,不要保守。路遥接着创作出轰动全国的作品《人生》,留在了省作协工作。为了让路遥有个安定的家庭生活,雷增寿专门找到团省委商量,将林达从延安调到了西安工作,为路遥解决了两地分居问题。林达后来上了省电大,调到西影厂文学部工作,发展得很好。
[[File:申 易11昜033.jpg|缩略图|right|[http://s3.sinaimg.cn/middle/4c27ff0bxa62fd49716a2&690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b82910100sjsw.html 来自新浪网]]]
陕北的土地养育了路遥,陕北的雨露滋润了路遥。尽管路遥已经调到了省城西安的省作协工作,他还是念念不忘陕北。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路遥一直住在陕北,他下铜川煤矿体验生活,回到故乡构思作品。他常常躺在延川农村的大地上,仰望着无边的蓝天白云,感受着来自故土的力量,他说这里会给他无尽的创作源泉。《平凡的世界》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一等奖的第一名,给路遥带来了空前的名誉,也给他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伤。生病期间,路遥一直住在陕北,住在延安,直到病重也不肯离开。直到省委向县委下了命令,说路遥不仅属于陕北,也属于陕西省,更属于全国。延安是他的家乡,但不是最好的医疗环境,对于这样一个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作家,陕西省一定要给他最好的治疗。在省委的直接关怀下,路遥从延安转院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此时,重病在身的路遥衰弱得再也不能回延川,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直到他病逝。
辞世的路遥又回到了母校延安大学。他永远躺在故乡的大地上,这里有他的雕像和纪念墓碑,和他永远说不完的故事。
关于北京知青的故事和那个激情岁月的年代,也永远留在了县委书记雷增寿的记忆中。
== 参考资料 ==
3,73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