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521
次編輯
變更
军势
,《'''军势'''》出自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六韬]]》卷三《龙韬》。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463.html 《武经七书》包含了哪几本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介绍],趣历史,2018-07-19 </ref>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提示==
本篇论述的是作战指挥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因敌因情用兵,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即“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这样才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二是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是把握作战指挥中事、用、动、谋四个环节。“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是侦察判断弄清敌情,否则,“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五是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作战的指挥者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战机。六是兵贵神速,进攻速胜,“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样就能“当之者破,近之者亡”,无人能够抵御。
==原文==
[[周武王|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论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半而功倍。
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反复探求其运行的规律,根据日月的运行,季节的变化,昼夜的长短,推断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物的生死,取决于天地的变化。所以说,没有弄清战争的形势就贸然作战,虽然军队众多,也必定失败。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况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敢于作对的敌国。”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影响==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22/11/9570732_823345649.shtml 华夏古代至高兵书《武经七书》之《六韬》],360个人图书馆,2019-3-22</ref>。
==视频==
===<center> 军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六韬</center>
<center>{{#iDisplay:e0611ceea3c|560|390|qq}}</center>
<center> 老梁:六韬三略!从中得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水平是什么样? </center>
<center>{{#iDisplay:f0712yqsxk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视频==
===<center> 军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三国志战略版:军势集合攻打城池,结果被对方几人就破功</center>
<center>{{#iDisplay:w3218f168pr|560|390|qq}}</center>
<center>长江军势:初探新兵营</center>
<center>{{#iDisplay:z0568x94bq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07/288463.html 《武经七书》包含了哪几本书?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介绍],趣历史,2018-07-19 </ref>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提示==
本篇论述的是作战指挥的一般原则。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因敌因情用兵,灵活机动,不拘一格,即“势因于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这样才能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二是未战先胜,不战而屈人之兵,即“善战者,不待张军”,“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三是把握作战指挥中事、用、动、谋四个环节。“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四是侦察判断弄清敌情,否则,“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五是指出“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作战的指挥者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紧紧把握住战机。六是兵贵神速,进攻速胜,“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这样就能“当之者破,近之者亡”,无人能够抵御。
==原文==
[[周武王|武王]]问太公曰:“攻伐之道奈何?”太公曰:“资因敌家之动,变生于两阵之间,奇正发于无穷之源。故至事不语,用兵不言。且事之至者,其言不足听也;兵之用者,其状不足见也。忽而往,忽而来,能独专而不制者,兵也。
“夫兵闻则议,见则图,知则困,辨则危。故善战者,不待张军;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上战无与战。故争胜于白刃之前者,非良将也;设备于已失之后者,非上圣也;智与众同,非国师也;技与众同,非国工也。事莫大于必克,用莫大于玄默,动莫神于不意,谋莫善于不识。夫先胜者,先见弱于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焉。
“圣人征于天地之动,孰知其纪。循[[阴阳]]之道而从其候;当天地盈缩因以为常;物有死生,因天地之形。故曰:未见形而战,虽众必败。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失利后时,反受其殃。故智者从之而不释,巧者一决而不犹豫,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赴之若惊,用之若狂,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夫将有所不言而守者,神也;有所不见而视者,明也。故知神明之道者,野无衡敌,对无立国。”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进攻作战的原则是什么?”
太公答道:“作战的态势要根据敌人的行动而决定,战术的变化产生于敌我双方的临阵对垒,奇正的运用来源于将帅无穷的智慧和思考所以,最重要的[[机密]]不能泄露,用兵的谋略不可言传,况且机密极为重要只能藏于心中而不能表现为论论,军队的部署和运用只能隐秘而不可暴露于敌。倏然而去,忽然而来,独断专行而不受制于人,这就是用兵的原则。敌人听说我军兴兵,就会商议应对之策;敌人发现我军行动,就会[[设计]]对我算计图谋;敌人了解我军企图,我军就会陷入困境;敌人摸清我军[[规律]],我军就会遭遇危险。所以善于用兵的,取胜于军队动用之前;善于消除祸患的,能够消除祸患于未然;善于打胜仗的,能够取胜于无形之中。最高明的作战是不战而使敌人屈服。因此,经过白刃相交殊死拚搏而取胜的,不是良将;在失败之后再来设置守备的,不是智士;智慧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师;技艺与一般人相同的,不能称为国工。用兵最重要的莫过于所攻必克,作战最重要的莫过于保守机密,行动最重要的莫过于出其不意,计谋最重要的莫过于神妙难测。凡是未战而先胜的,都是先示弱于敌,然后进行决战。这样便可事半而功倍。
圣人观察天地的变化,反复探求其运行的规律,根据日月的运行,季节的变化,昼夜的长短,推断出[[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物的生死,取决于天地的变化。所以说,没有弄清战争的形势就贸然作战,虽然军队众多,也必定失败。
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按兵待机不被假象所干扰,看到有胜利把握就进攻,没有获胜的可能就停止。所以说,不要恐惧,不要犹豫。用兵的害处,最大的是犹豫;[[军队]]的灾难,最大的是狐疑。善于打仗的人,看到有利的情况决不放过,遇到有利的战机决不迟疑。否则,失掉有利条件放过有利战机,自己反而会遭受祸殃。所以,明智的指挥者抓住战机就不放过,机智的指挥者一经决定就绝不迟疑。所以投入战斗才能象迅雷使人不及掩耳,象闪电使人不及闭目,前进有如惊马奔驰,作战有如狂风迅猛。阻挡它的就被击破,靠近它的都被消灭,这样的军队谁还能抵抗呢?
将帅用兵,能不动声色而胸有成竹的叫做神,情况未明而洞察端倪的叫做明。所以,掌握了神明的[[道理]],作战就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天下就没有敢于作对的敌国。”
武王说:“您说得好啊!”
==影响==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322/11/9570732_823345649.shtml 华夏古代至高兵书《武经七书》之《六韬》],360个人图书馆,2019-3-22</ref>。
==视频==
===<center> 军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六韬</center>
<center>{{#iDisplay:e0611ceea3c|560|390|qq}}</center>
<center> 老梁:六韬三略!从中得出诸葛亮和周瑜的水平是什么样? </center>
<center>{{#iDisplay:f0712yqsxk7|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视频==
===<center> 军势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三国志战略版:军势集合攻打城池,结果被对方几人就破功</center>
<center>{{#iDisplay:w3218f168pr|560|390|qq}}</center>
<center>长江军势:初探新兵营</center>
<center>{{#iDisplay:z0568x94bql|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90 軍事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