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太巴塱部落

移除 1,983 位元組, 3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根據太巴塱阿美族人的傳說,他們的祖先在遠古時住在'''阿拉巴耐(Arapanay)'''(今[[台東市]]南方),但由於'''弗拉拉卡斯'''(Felalakac)為了追求[[迪雅瑪贊]](Tiyamacan)而引發[[大洪水]],迪雅瑪贊的四哥'''拉拉康'''(Lalakan)和姐姐'''蘿濟'''(Doci)一同駕著小木臼,在波濤淘湧的海浪中,從阿拉巴耐漂流至奇密社東北方的[[八里灣山|吉拉雅山]](Cilangasan),因為沒有其他人漂來,姊弟二人為了繁衍後代,因而結為夫妻。婚後生男生女,到了第三代,有位名叫Rarikayan no Cidal者下山,住在[[奇美部落|奇密]]另立一社。他們的子女們出外狩獵,偶然發現北方的一片原野,乃從[[八里灣山|吉拉雅山]]下山向北移動,終於在太巴塱社,他們稱它為Siaksakay([[移川子之蔵]],1935:482-486)。
[[光復鄉]]前任鄉長萬仁光及地方民意代表曾經到Sisaksakay去,發現不少遺物是祖先留下來的,因此認為,昔時太巴塱社阿美族遷來之初曾以此為拓殖據點。今他們的後裔皆稱該地是祖先早期之發祥地。在Piharaw時代,族人又從Sisaksakay遷居[[光復溪]]右岸與[[沙荖溪]]匯合處另建一聚落,稱Cifangaian。住了一段時間,因遇[[颱風]],溪水暴漲,耕地流失,乃向較高的地方移居,另建一社,名太巴塱,這就是太巴塱歷史的開始。
 
===清治時期===
太巴塱部落內目前有[[太巴塱國小]]。前身為明治十三年(1901)設立的[[國語傳習所]]'''太巴塱分教場'''。明治十五年(1906)改設為'''太巴塱蕃人公學校'''。大正十年(1921)改名為'''台灣公立太巴塱蕃人公學校''',四月再度改名為'''太巴塱公學校'''。大正二十六年(1937)改名為'''富田國民學校''',並附設富田青年學校。並加強對於當地居民的日語教育。
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富田國民學校改為北富國民學校。1994年,居民申請將校名改回傳統地名,命名為'''太巴塱國民小學'''。
==宗教==
 
===巫師信仰===
 
太巴塱阿美族傳統上信仰'''巫師(Sikawasay)'''阿美族將所有的靈泛稱為'''[[卡瓦斯 (阿美族)|卡瓦斯]](kawas)''',在阿美人的宗教生活中,[[卡瓦斯 (阿美族)|卡瓦斯]]是一個重要的觀念。奠基於[[卡瓦斯 (阿美族)|卡瓦斯]]觀念,阿美人還以不同的行動,試圖去保持或改變現狀,這樣的行動可統稱為宗教儀式(lisin)。在接納基督宗教之前,阿美人的宗教儀式環繞著兩大主軸:在人的方面,阿美人祈求的是健康、平安、長壽;在物的方面,則是希望富饒、不虞匱乏。Sikawasay 的逐漸凋零,主要是受到信仰的改變及醫學技術發達之影響。在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天主教透過教會國際系統募集救濟物資,資助許多貧困的部落族人,在實質物資的滿足下也間接達到傳教的目的。但至今太巴塱都還保有Sikawasay甚至是巫師階層編制的傳承,也因此保存了相當的傳統文化與智慧經驗。太巴塱地區阿美族[[宮廟]]最早起源於1982 年黃未子所設的三寶堂,屬太巴塱系統的巫師,外觀上似漢式神壇,實際以阿美族傳統巫師執事為內容。
===道教=豐年祭==道教於清朝末 Ilisin為阿美族語豐 傳入太巴塱 祭之意 起因為墾殖移民希望能 每年最重要的祭典。阿美族語「i」有「 光復鄉地區供俸佛祖 」的意思 而「lisin」 自[[玉里鎮]]八通關客程聚落駕迎兩尊佛像 「祭祀」、「儀式」的意思 當神像抵達光復鄉後,部落族人見佛祖金身小巧玲瓏,故與漢人搶奪並產生衝突。後經地方士紳從中協調,才將 紛爭平息 「ilisin」有「正在進行祭祀、儀式」的含義 通常字首以大寫Ilisin來專指這個每年 後兩尊佛祖神像由村民陳火爐供奉於私宅 重要的年祭 部落 族人 咸認 來說是個非常嚴肅的 祭祀 的不便 活動,且在Ilisin期間是禁止吃魚及水產類食物 才與漢人共同商議興廟 因魚有魚腥味 此一理念時隔半個世紀才興建'''協天宮''' 會使祖靈因魚腥味而離開 故此之後光復鄉隨處可見[[土地公廟]]、[[關聖帝君]]、[[文昌君]]、玉泉寺等寺廟的建設
===神道教===日本政府曾在 Tafalong(太巴塱) 部落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境 ,為花蓮溪與馬太鞍溪所沖積的平原, 神道教信仰 政區域包括有東富、西富、南富與北富四個村 但至今已不付存在。1937在太巴塱設立神社''' 又稱為「 富田 祠''' 地區」 ,主 祭開拓三神 要是希望這裡「稻作富饒」。Tafalong部落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其中一說法是阿美族人由Cirangasan [[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 現豐濱鄉里牙津山 下山後建社 以阿美族語稱「下山」為Masofolong,後人訛其音為Tafalong。 外[[北 一說法則是主要取自阿美族語中「 川宮能久親王]]為祭祀神。但神社於1945 螃蟹」(Afalong)之意,早期在Ilisin過後都會到河邊去抓魚,據說有一 毀於颱風,1958年協天宮改建在原神社位置上。今協天宮廟牆上仍可看見祭祀[[北 剛好三、四個月都沒有下雨,河水乾枯,魚群死亡,那時只抓到 川宮能久親王]] 碑文 螃蟹,而這些螃蟹都是靠近河邊濕地挖洞穴居住,且體質上十分耐旱,因此沒有滅種,族人便將該地取名為「Afalong」,日本人依音翻成「Tafalong 太巴塱」
===基督教=== 基督教會的傳入始於 大約600多年前,阿美族先民從豐濱鄉大港口上岸, 人Kacaw Ipay得了一種病 人越過東部海岸山脈 此病難治只好轉住[[台 到現在部落 馬偕醫院]]繼續治療 方約5公里處的Saksakay舊部落(今東富村11鄰附近)落腳 轉院 仍舊沒有好轉甚至持續惡化,住院其間,醫院所屬 來隨著人口 教會團體不時的前往探視祈禱並唱詩歌 增加 在詩歌的感動下Kacaw Ipay奇蹟似的好轉 才向西拓展 相信這 也就 上帝 現在 恩典,由於這樣的奇蹟Kacaw Ipay繼續聆聽教會團體的傳道加深對基督(教)的認識,隨即[[受洗]]歸入基督名下,病癒 部落 願回太巴塱後分享經驗 展,Tafalong 教會傳福音。傳教初期教會沒有一個固定 花蓮縣境最大 聚會場所 阿美族部落 輪流在每個家庭做禮拜,教友覺得受侷限,於 也可以說 全台灣最 家捐材料搭建茅屋做為教堂,終於 的原住 國三十五年 成啟用,八年後因風吹雨打不斷漏水不敷使用 之一 於民國四十三年第一任牧師王玉信籌款再以鋼筋水泥搭建 人口 五十坪面積的教堂,但籌募過程並不順利。民國五十二年,吳清雲回鄉傳道,兩年後任教會第二任牧師,繼續籌募經費終於民國五十八年完工啟用,才逐漸進入穩健拓展的階段 有4,000人
===天主教=== 民國 阿美族社會運作是由「頭目暨年齡階級」、「祭司(巫師)」、「母系繼嗣」 十九 大要素所構成, (1950) 齡階層是由男性所組織 漢籍神父王步融先生 階層內嚴格執行紀律 並承 任北富國民學校(即現在的[[太巴塱國小]])校長時,受奉於台北的郭若石總主教之委派,於光復鄉做傳道 族內公共 工作 事務 透過當時縣長曹匯川先生及鄉長梁阿湖先生的協助,順利來到太巴塱,同時也受到 目前Tafalong 部落 的歡迎。在校長與神父雙兼之職 共有15個年齡階級組織 由學校開始,最初利用學校宿舍作 大致以五年 臨時的傳道場所 一個階層 同舍的 每個階層都 林景良及陳景嵐兩位老師熱心 其特殊 協助傳道,逐漸 含意與所賦予 由學校學生、老師的歸入,即為日後宣教工作上最大的幫助 使命 民國四十 「Ilisin [[1951年縱谷地震 祭」是以 系列|花蓮大地震]] 文化活動形式呈現 早期為十二 主教爭取救援物資 協助部落災後重建 為因應社會變遷及不影響年輕人在外工作 使 目前濃縮為七天(前三 在太巴塱傳教事務推展更順利 育訓練及準備期 教友同心協力自行購料,以空心磚、鋼筋水泥興建教堂,於民國 十三年落成啟用,此後,'''光復大馬 主堂''' 為祭儀、圑聚、歡慶、交誼 '''西富天主堂''' 競技 '''大全天主堂'''相繼興建。感恩等等文化系列活動)
9,017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