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33
次編輯
變更
土魠魚
,無編輯摘要
[[File:土魠00.png|400px|缩略图|右|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照片來自]]]
[[File:土魠02.png|400px|缩略图|右|土魠魚[https://www.hug.com.tw/recipe/info/dwkjefkl5xcy 照片來自]]]
土魠魚的產季是從秋天開始,但到了冬天,魚兒的脂肪量變得豐厚,肉質更細緻、此時期的土魠魚售價最高,但也是最美味的時刻。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
土魠魚富含DHA及EPA,魚油同含高度 [[ 不飽和脂肪酸 ]] ,魚下巴的內成透明膠狀,富含 [[ 膠原蛋白 ]] 等。
土魠魚其魚油屬於高度不飽和脂肪酸,非常容易氧化,所以買回後,要愈早煮食愈好,最好以清蒸或烤烹調,儘量避免油炸,可以保留較多的DHA及EPA。眼球附近的脂肪組織含較多Omega-3脂肪酸域,可多吃。
土魠魚除含普林,內臟部份常含高量 [[ 膽固醇 ]] ,有 [[ 痛風 ]] 或高脂血症患者不宜攝取過量。一天建議攝取量約為40~60克,且一星期以攝取2~3次為佳,絕非吃愈多愈好。<ref>[https://blog.xuite.net/wolf9988/twblog/126797858 土魠魚的營養價值,阿成海鮮舖 (漁人島海物)]</ref>
每100公克的土魠含有熱量177卡、水分68.6公克、蛋白質20.1公克、脂肪9.7公克、醣0.1公克、礦物質1.5公克、鈣13毫克、磷220毫克、鐵0.8毫克、鈉65毫克、鉀490毫克、維生素A醇12微克、維生素A的效價40國際單位,維生素B1 0.09毫克、維生素B2 0.35毫克、菸鹼酸9.5毫克等。
===高麗馬加鰆===
外型:體長較短,體背藍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褐色斑點。。
[[File:土魠03.jpg|缩略图|日本馬加鰆[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照片來自]]]
===日本馬加鰆===
外型:魚身細長而側扁,色澤銀亮,背上有暗色條紋或黑藍斑點,體長可達1m,常被假冒為白金土魠販售。
===康氏馬加鰆===
[[File:土魠06.gif|250px|缩略图|右|中華馬加鰆[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照片來自]]]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波形黑色橫帶,體長可達2.4m。
食用: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製成土魠魚羹、 [[ 魚酥 ]] 。
===中華馬加鰆===
外型:魚身側灰綠色,腹部銀白,成魚體側具不規則黑色窄橫帶,體長可達2m。
食用:煎食、煮湯,多加工成鹽漬品或罐頭。<ref>[https://food.ltn.com.tw/article/8371 土魠魚,食譜自由配-自由時報]</ref>
==如何分辨真土魠、假土魠==
===一、體型===
若只是匆匆看一眼,真土魠康氏馬家鰆與石橋仔模樣還真像。但體型不太一樣。真土魠像橢圓形, [[ 石橋 ]] 仔較為細長。
===二、嘴型===
File:土魠09.jpg|缩略图|尾鰭[https://blog.wonderfulfood.com.tw/2018/03/21/%E6%AD%A3%E6%B8%AF%E5%9C%9F%E9%AD%A0v-s-%E5%81%87%E5%9C%9F%E9%AD%A0%E3%80%81%E9%80%B2%E5%8F%A3%E5%9C%9F%E9%AD%A0/ 照片來自]
</gallery>
==一般家庭通常如何料理土魠魚?==
File:土魠07.jpg|缩略图|土魠魚羹[https://icook.tw/recipes/378544 照片來自]
</gallery>
==土魠魚歷史變遷==
戰後初期民國四十幾年澎湖移民大量移居高雄,那時哈瑪星漁港仍是高雄最大漁港,前鎮漁港尚未形成氣候。到了民國六十幾年,政府大量投資並改建前鎮漁港,使之成為臺灣最大漁業中心,也是全臺漁獲量交易最大漁港,更關鍵的是前鎮漁港取代了澎湖的馬公漁港,成為臺灣土魠魚捕撈與交易最大的漁港。
大高雄從清代到戰後的歷史變遷與消費文化。就目前歷史文獻看來,土魠魚在清代臺灣的記錄以澎湖地區為主,臺灣地區為輔。大型土魠魚源自澎湖海域,魚汛始於秋冬到隔年春天為止,不同的年代各有不同稱呼,例如塗魠魚、鰆魚以及土魠魚。清代臺灣關於塗魠魚捕撈技術與魚汛知識記錄有限,對該魚的消費情況了解有限。進入日治時期之後,陸續在臺灣沿海出現鰆魚漁場,對澎湖海域的鰆魚漁場以及鰆魚知識了解更加深入,使得牠在臺灣本島的消費日益普及。
土魠魚對大高雄的重要性始於日治時期高雄州哈瑪星的築港,以及戰後高雄前鎮港的開發,最關鍵的因素則是大量澎湖移民遷徙到高雄謀生活。的確,二次戰後的高雄前鎮港在硬體設施與漁船配備上更加完善,有助於捕撈澎湖海域的土魠魚,因此前鎮漁港也逐漸取代昔日土魠魚捕獲量最大的澎湖馬公漁港。另一方面,早期澎湖生活貧瘠,經濟發展有限,迫使不少澎湖百姓遷徙到高雄討生活。他們將捕撈魚類的專業技術與知識帶到新環境,配合當時高雄工商經濟繁榮,使高雄土魠魚捕撈行業蓬勃發展。<ref>[http://www.khm.org.tw/storage/files/1269/original 土魠魚的歷史變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ref>
==視頻==
石喬混充土魠魚 狂撈5倍黑心錢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17lyUKI1eE}}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