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86
次編輯
變更
等
,创建页面,内容为“{{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等 </big> ''' |- | File:T014c022b433a9f71d5.png |…”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等 </big> '''
|-
|
[[File:T014c022b433a9f71d5.pn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4c022b433a9f71d5.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1742&sid=404256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等是一个汉字,读音为děng,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很多流行歌]]曲以此为名。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等
拼音;
děng
注音;
ㄉㄥˇ
部首;
竹
总笔画;
12
五笔;
TFFU
郑码;
MBDS
=='''释义'''==
①品级;级别:头等|同等|三六九等。
②相同;一样:相等|等价|等腰三角形。
③等候;等待:等车|等机会|我在家里等你。
④表示列举未尽: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课程。
⑤列举后煞尾: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城市。
=='''更多解释'''==
等 <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等"作虚词用:
等--《说文》:"等,齐简也,从竹寺,会意。"按:寺为简册杂积之地。《广雅·释诂》曰:"等,齐也。"原为实词中的动词。而等级则为名词。由于"等"本音,为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有何等或何物之义,唐代时的如今江浙地区人,都称"齐等"为丁儿反,应瑗诗有"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之句,意谓用何才学,而被赞誉当官。(颜师古《匡谬正俗》卷
六)《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可见等有"何"义,可作虚词。(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台阶
【等】称量轻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记夏本纪]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句:"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叫声惭愧。"可知又为"称量轻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笼统称谓。居牖客查不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起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前头载的《明显四声等韵图》的说明说:"夫等韵者、梵语悉昙。"这就是说:等韵是比照梵文的悉昙章 (siddham)仿造的。悉昙是印度小孩子刚识字用的拼音表,唐代和尚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大正藏》2125号 228页,以下引《大正藏》,只注号和页码)梵文一共有14个元音:a、╣、i、ī、 u、 ū、╱、捤、奞、拃、e、ai、o、au。此外还有两个书写的附加号:"大空点"╮(anusv╣ra),表示前头元音鼻化;"涅盘点"╪(visarga),表示前头的元音末尾上声带停止颤动。如果连这两个(用a╮、a╪作代表)也算上,就可以把元音数成16个。唐代和尚智广以下多数人认为从╱起以下4个字平常少用(第 4个根本不用),就把元音数成12个。梵文的辅音一共有 k、kh、g、gh、凛;c、ch、j、jh、?;▆、▆h、╨、╨h、╯;t、th、d、dh、n;p、ph、b、bh、m;y 、r、l、v、▂、▄、s、h33个。拿一个一个的元音来轮流跟33个辅音拼,比方ka、k╣、ki、kī…… kha……ɡ a……ɡha……凛a……;ca……cha……;▆a……▆ha……;ta……tha……;pa……pha……;ya……ra……la……va……▂a……▄a……sa……ha……。一共33×12=396个不同的音节,这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往下,第一个辅音(前)后头就有别的辅(介)音了。第二章是kya……khya……ɡya……ɡhya……凛ya……,cya……chya……。第三章是 kra……khra……ɡra……ɡhra……凛ra……;cra……chra……。轮流拼,就叫"转"(parivarta)。这个梵文字也等于"章"(见内外转),在佛经里叫"品"。
汉
从东汉起,汉人开始学佛翻经。可是绝大多数是显教经。学这个,不用懂梵文。除了《大般涅盘经·文字品》那类的零星几处接触到梵文以外,人们并不理会悉昙。
唐
到初唐,掺杂着巫术的密教大规模流入中国。译这种经,需要对译大段的咒语(真言),人们才开始学悉昙,并且斟酌用什么字对梵文某个音才妥当。日本释安然(841~?)《悉昙藏》五说:"上代翻译,梵汉不定。真言对注,梵唐粗定。"(2702号 418页)可以证明。日本1984年3月新刊《六地藏寺善本丛刊,别卷》318页有《真言宗教时义问答》正是安然的另一部作品,可以说明密教跟悉昙学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汉人学悉昙久了,就仿造出唐音表来了,这就是等韵图。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是宋代流到日本清末又从日本传回来的。可是《别卷》 316页著录《韵镜字相传口授目录·指微韵镜序闻书》一册,编者引"相传口授"原文说:"悉昙末师有误其故。"可见日本和尚还认为《韵镜》就是悉昙学。
比照悉昙造韵图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梵文元音14个,汉语韵有206个。字母(开头辅音)相传是36个。用206×36作一章根本办不到。只好用一韵或是几个相似的韵作一个图,用声母轮转。全书用206韵(分成若干组)轮转。几个韵概括成一个单位就叫"摄"。摄(parigraha)是佛书里表示"概括"的词,比方《因明入正理论》就说:"如是总摄诸论要义。"(1629号10页)206分为平、上、去、入4部分,得数在60上下,再概括成12或是16摄就不难了(最早的等韵图只概括成40左右个"图"。《韵镜·调韵指微》叫"四十三转",还没有"摄"这个术语。《明显四声等韵图》直接叫"章")。
=='''图式'''==
现 在用《韵镜》的《外转第二十三开》图举例说明(图 1)。"开"表示没有 u类介音,"合"表示有。后代音韵学家合起来叫"呼"。这个字原来只不过当现代话"发音"或者"念"讲,后来"呼"也变成术语,成了"开口呼"和"合口呼"的总名称。整个图横着有6大格,竖着有5大格。顶上的6个大格是作图的人用来说明开头辅音(字母)的性质的。从右往左第 1格里是"唇音",第2格是"舌音",第3格是"牙音",第4格是"齿音",第5格是"喉音",这5组总名"五音"。《通志·七音略》用宫、商、角、徵、羽,是借用音乐术语(C、D、E、G、А),没什么道理。第6格是"舌齿音",包括"半舌音"、"半齿音"。《韵镜》卷首的《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七音略》叫"半徵、半商"。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总名叫"七音"。一共得36字母,排列为23竖行。在《调韵指微》后头有一张《三十六字母》表: 帮滂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 非敷奉微知彻澄娘 照穿床审禅这里"唇音"有两组。一组叫"唇音重"(后来习惯叫"重唇"),包括帮滂并明。据现代人拟测,大概作书的时候发"双唇音"。另一组叫"唇音轻"(后来叫"轻唇")包括非敷奉微,大概发"唇齿音"。"舌音"也有两组。一组叫"舌头音",包括端透定泥。这就是用舌尖在齿背发塞音,另一组叫"舌上音",包括知彻澄娘,罗常培说就是用舌尖在齿龈后发音。"齿音"也有两组,一组叫"齿头音"包括精清从心邪,这就是舌尖在齿背发塞擦音和擦音。另一组叫正齿音,包括照穿床审禅,大概用舌叶(或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发音。"牙音"包括见溪群疑,是舌根塞音和同部位鼻音。"喉音"包括影晓匣喻,是舌根擦音、喉塞音和半元音。"半舌音"指来母,是边音。半齿音指日母,一般认为是舌面前鼻音加擦音。梵文的"摩多"m╣ta或m╣t╱k╣原来当母亲讲,以后用来指14个元音再加大空、涅盘两个点,大致就是母音。再用来称开头辅音是借用,因为梵文偶然也用m╣ta泛指一切字母表。
等
顶上的每一个大格里在"唇音"、"牙音"等总名下还有"清"、"次清"、"浊"、"清浊"各种注释。"清"和"浊"从先秦就用作音乐的术语。《韩非子·十过》就提到过"清商"、"清角"等等乐曲。孔颖达《礼记·乐记·正义》说:"黄钟至仲吕为浊,长者浊也。蕤宾至应钟为清,短者清也。"长短是指律管说的。管子长,音就低;管子短,音就高;这是管乐器的规律。因为辅音,特别是塞辅音的声带颤动一般地说是低频的,那么梵文的n╣da╪、gho▄a╪译成"浊"是最自然的。▂v╣sa╪、agho▄a╪ 自然要译成"清"。辅音影响字调。全国大多数分清(阴)浊(阳)平的方言,绝大多数都是清高浊低。广州方音是最典型的。它的四声分裂后每一种都是清高浊低。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一说:"初低终昂之音可为上声之重。"(2706号507页)说明唐代输入日本的音浊上声是开头低的。日本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一说:"上声重,初低后昂;上声轻,初后俱昂。"(2709号657页)也可以作证。释安然《悉昙藏》三引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右脚等廿五字并下八字,总有卅三字,名'初章';皆须上声读之,不可著其字而为平去入也。"(2702号380页)这就是说,念梵文ka……等辅音字母必得用高平调(ud╣tta),不该光执着汉字改念别的调。从这里看,"清"就是声带不颤动,影响得字调高。梵文比声第1个字叫prathama,第2个叫dvitīya,汉译"次清",不过是第2个清音的意思。误以为"次"是"较差",从而给"清"上加"全(清)"等字是望文生训。鼻、边音叫"清浊"是因为分析不精密。
从上文所引释了尊的话来看,他用"轻重"代替"清浊"。裴氏《涅盘文字》(2702号412页)在ka下注"稍轻呼之"、 kha 下注 "稍重声呼之"。可见"轻"指alpapr╣╯a)(小气),"重"指mah╣pr╣╯a(大气)。等韵书里不都遵从这个正确定义,有不少用得不正确。
竖着第 2大格是平声字,第3是上声字;第4是去声字,第 5是入声字。平、上、去、入总名"四声"。每图最左边末一格里的大字是《广韵》或《礼部韵略》的韵目,图里有音没字的就划圈儿。在一个大格里,字排成4个小横行。第1行叫一等,第2行叫二等,第3行叫三等,第4行叫四等。"等韵"这个名字就从这里兴起。"等"代表什么呢?清代江永《音学辨微》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 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从这个话看,"等"是说主元音的开口度。拿《韵镜》外转第二十三开看,尽左边格子里写"寒、删、仙、先"4个韵目,正对着一、二、三、四等。据瑞典高本汉等人拟测,唐代人念一等用姙 【ɑ】元音。念二等用【奃】类元音。念三等用【ε】元音,并且有i类性质的介音。念四等用【e】元音。既然分 4个韵,那主元音肯定不能一样。江永的话可信。不过因为有些开头辅音(字母、纽)只和某一"等"的韵拼,比方非、敷、奉、微一般地说只和三等韵拼,人们就也叫它们"三等纽"。这是术语借用。要是有一些纽,只拼一、四等韵,如精、清等纽,又有些纽,只拼二、三等韵,如照、穿等纽,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写在一个大格里了。由于声母和"等"有固定的配合关系,所以江永又说:"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就是利用声母逆推韵属于哪一等。有韵图的人可以不必费这个事。
等韵家用术语,并不划一。《韵镜》齐韵列在外转第十三开;是四等韵。"鸡"字"古奚切",跟一等咍韵"该"字"古哀切"用同一个切上字。内转第五合的支韵"规"字也填在四等,可是"居随切",并不用"古"作切上字。据高本汉等人研究,《切韵》的"古"、"居"不是一类:那么四等就有两种了。陆志韦把齐、先、萧……和一等用相同切上字的叫"纯"四等韵,把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既有三等字又有四等字的韵叫"三、四等合韵"。把这类三、四等合韵里喉牙唇音既有三等又有四等的叫"重出喉牙唇音",董同龢叫"重纽"。陆的解释是纯四等没介音,三、四等合韵的三等用I介音,四等用i介音。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二说:" i……玄奘云'壹'……。"(2706号527 页)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廿五把╱捤注成"乙上乙去声"(2128号 470页)。这两种材料可能显示唐音重纽三等介音是╱,四等介音是半元音 y。从这儿往下推,他念╱用╱i音,跟印度、欧洲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乙"念【*夿rid】,"一"念【*夿yid】。"乙"是质韵重纽三等字,"一"是重纽四等字。
=='''用法'''==
反切
后代人用等韵,主要是帮助人们从反切推出各个字的当代念法来。
例1
现 在拿《切韵指掌图》作例(图2)。这部书开头有个《二十图总目》 这就等于个索引。它们是:①高、娇(-ao、-iao),②公、弓 (-ong、-iong),③孤、居 (-u、-ü),④钩、鸠(-ou、-iou),⑤甘、 兼(-am、-iam),⑥金(-im),⑦千、犍(-an、ian),⑧官、涓(-uan、-üan), ⑨根、斤(-en、-in),⑩昆、君(-un、-ün),?歌、迦 (-e、-ia),?戈(果)、瓜 (-uo、-ua),?刚、姜(-ang、-iang),?光(-uang),?觥、扃(-ong、-iong),?搄、惊(-eng、-ing),?该、皆(-ai、-ie) ,?基(-i),?傀(-uei),?乖(-uai)。⑤⑥的音只有唱昆曲的人用。这里发音和现代音有些不谐调,是因为成书在宋代。查字的人遇见一个"?"字,注说"古红切"。利用总图,知道"古"在第3图。翻到第3图,查看"古"在上声格第1横行,竖行黑地白字"见"字下头。再利用总图知道-ong在第 2图。翻到第2图,查着"洪"(=红)字在黑地白字"匣"字下头。横着推到"见"字格,就知道"?"字在这里念"公"。本书《检例上》说:"先求上字居何母,次求引韵去横搜。"就说的是这个过程。
等
例2
再比方查着"?"字"许良切"。从第3图知道"许"属"晓"母第 3横行。再利用总图查到第13图,"良"在黑地白字"来"字下头第4横行。从这里横着推到"晓"字格,遇上一个○,再往上错一个格,是"香"字。就知道"?"字该念"香"。《检例上》说:"本眼空时上下取。"再比方查着"秠"字"篇夷切"。查总图知道-ian在第8图,查到那里"篇"本身是在黑地白字的"滂"字下头。从总图查到-i属第18图。查到那里,"移"字在"喻"字底下。横推到"滂"字竖行,一片白圈。只好查第19图,"滂"字行下是"铍"字,就知道"秠"字念"铍"。《检例上》说:"此叶全无前后收。"再比方查着"蜏"字"余救切"。利用总图查着"余"的同音字"舁"在第3图"喻"字下头第4横行。查第 4图知道"救"在"见"字下头。横推到"喻"字下头去声第4 横行,遇上"狖"这个怪字。本身难认,只好从上头的平声推到上声,是"由、酉",那么这个字念"又"。《检例上》说:"见字偶然又不识,平上去入可寻求。"说的就是查这一类字的办法。
音韵学家利用早期等韵书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切韵》音系,利用晚期等韵书,可以推求作书的人的方音,考定宋以来的音变。
=='''演变'''==
流传久了,语音变了,人们就觉着某些等韵书跟实际语音不合。大势所趋,人们不得不改动。大致说,宋元人是零修碎补,明清人就不免大拆大改,特别利害的是"官话"区的作者。这种作品,与其说是作等韵书,不如说写方音调查报告,到这里,等韵跟悉昙的关系一点儿也没了。
=='''例外'''==
在演变的过程里人们发现《韵书》中有些反切跟等韵的安排并不完全吻合。比方《切韵指掌图》卷首《辨匣喻二字母切字歌》说:"匣阙三四喻中觅,喻亏一二匣中穷。上古《释》(如《经典释文》)《音》(如臣瓒《汉书音义》)多具载,当今《篇》(《玉篇》、《类篇》)《韵》(《广韵》、《集韵》)少相逢。" 就是说的这类现象。
和尚们是很谨慎(保守)的。他们只立些条例说明些例外,但是并不轻易改动。比方《切韵指掌图》有《辨检类隔切例》说:"以'苻'代'蒲',其类'奉'、'并'。……以'无'代'模',其类'微'、'明',以'丁'代'中',其类'知'、'端'。……'皮'字《广韵》'苻羁'切……('苻'字是奉字母)下合为类隔:于'并'字以下取一'蒲'字,作'蒲羁切'音皮字明矣。"这类解释例外的文字后来叫"门法"。《四库提要》在《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底下说的"原本末附明释真空《直指玉钥匙》一卷。验之即真空编《贯珠集》中,……不知何人割裂其文,缀于此书之后,又附若愚《直指法门》一卷,词旨拙涩,与《贯珠》相等,亦无可采……"可以代表后代多数学者的评论。大体贬多褒少。
《广韵》每卷韵目下头注"独用"、"ㄨ同用"字样,说明归并韵是半合法的。如《指掌图》把"支脂之"合成一类,人们没有怨言。"字母"后代变了,有人合并,就招来反对。江永《音学辨微·辨字母》说:"不可增不可减不可移易。"代表正统意见。《康熙字典》前头录的《内含四声音韵图》,字母保持36个,韵只剩两页了。也有大胆删字母的,如《早梅诗》。
=='''词组'''==
等比级数 děngbǐ jíshù
[geometric series] 几何级数,形如a+ar+ar 2 +ar 3 +…之级数
等臂天平 děngbì tiānpíng
[equal-arm balance] 一种简单天平,从天平臂的中间支承点到两端称量盘之间的距离相等
等边三角形 děngbiān sānjiǎoxíng
[equilateral triangle]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等差 děngchā
(1) [gradation of difference]∶等级差别
(2) [equal difference]∶差数相等
等差级数 děngchā jíshù
[arithmetic series] 算术级数,形式如a+(a+d)+(a+2d)+(a+3d)+…
等次 děngcì
[hierarchy] 等级高低
产品按质量分等次
等衰 děngcuī
[hierarchy] 等次
等待 děngdài
[wait;await] 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或事出现
等待一个有利的机会
等到 děngdào
[when] 表示时间的连词
等到那时间,我该大学毕业了
等等 děngděng
(1) [and so on]∶表示列举未尽
长篇小说、剧本、短篇小说、旅行记录片,等等
[of such a size;so big]亦作等的。偌大
你不知我这北京有个 卢员外,等地财主。--《水浒传》
等而下之 děng'érxiàzhī
[lower down] 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某一事物更差
且分布诸库,以罔民利。等而下之,要皆有足食之道。--宋· 刘昌诗《芦浦笔记》
等分 děngfēn
[equally divide] 等量划分
等份,等份儿 děngfèn,děngfènr
[an equally divided part of sth.] 划分出来的在数量上相同的份儿
等高线 děnggāoxiàn
[contour line] 地面上高程相等各点想象的连线--亦指地图或航图上所代表的相应线
等号 děnghào
[equal-sign] 表示数学上相等或逻辑上等价的符号"="
等候 děnghòu
[wait;await] 等待
等候命令
等候火车
等级 děngjí
[grade;rank] 按某一标准区分的高下差别
等价 děngjià
[ecuivalence;of equal value] 不同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相等
等离子体 děnglízǐtǐ
[plasma] 一种电离的气体(如在恒星大气中),含有等量的正离子和电子,它是良好的导电体并受磁场影响而与普通气体不同
等量 děngliàng
[equal] 相等的量或数
等量减等量,则得数为零
等量齐观 děngliàng-qíguān
[equate;put on a par] 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他的出版或发议论的"动机",谁也知道他"不纯洁",决不至于和大学教授的来等量齐观的。--鲁迅《并非闲话(三)》
等米下锅 děngmǐxiàguō
(1) [await urgently necessary condition] 形容家无存粮,生活穷困。亦比喻只是消极等待条件成熟,而不在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
外头也有些体面,家里还过得,就规规矩矩侍候本官升了还能够,不像那些等米下锅的。
[a large number of] 与人的身高或重量相等,形容数量多
等身书
等身金
著作等身
等式 děngshì
[equation] 用等号(=)联结两数、两式或一数与一式所成的式子
等速 děngsù
[uniform velocity] 相同的速度
等同 děngtóng
[equate with] 看作相同
等外 děngwài
(1) [substandard]∶质量不合标准的,不能列入等级的
等外罐头食品
等外品
等闲 děngxián
(1) [(treat) lightly;random;careless]∶轻易;随便
今 年欢笑复明 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烈火焚烧若等闲。--明· 于谦《石灰吟》
卫朝奉有心要盘他这所住房,等闲再不叫人来讨。--《初刻拍案惊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宋· 岳飞《满江红》
等闲平地起波澜
等腰 děngyāo
[isosceles] 具有两条等边的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děngyāo sānjiǎoxíng
[isosceles triangle] 三边中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梯形 děngyāo tīxíng
[isosceles trapezoid] 两条非平行边相等的梯形
等于 děngyú
[equal to;equivalent to] 一样,没有区别
使每个系数都等于零<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AD%89 等],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等 </big> '''
|-
|
[[File:T014c022b433a9f71d5.pn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4c022b433a9f71d5.pn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381742&sid=404256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等是一个汉字,读音为děng,具有多重[[含义]]。同时也有[[很多流行歌]]曲以此为名。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等
拼音;
děng
注音;
ㄉㄥˇ
部首;
竹
总笔画;
12
五笔;
TFFU
郑码;
MBDS
=='''释义'''==
①品级;级别:头等|同等|三六九等。
②相同;一样:相等|等价|等腰三角形。
③等候;等待:等车|等机会|我在家里等你。
④表示列举未尽:我们学习数学、语文等课程。
⑤列举后煞尾:北京、上海、广州等三大城市。
=='''更多解释'''==
等 <名>
(会意。从竹,寺声。寺官曹之等平也,寺者,简册杂积之地,寺亦声。本义:整齐的简册)
同本义
等,齐简也。――《说文》
等级;辈分
士阶三等。――《吕氏春秋·召类》
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侯世家》。索隐:"言等辈也。"
同名同食曰同等。――《大戴礼记·少间》
请自贬三等。――《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优等;等例(等级差别,地位高低的差别);等子(宋代的御林军;标本,样本);等分(等级名分);等外品(质量差,不列入等级的产品);等列(等级品位);等别(等级)
"等"作虚词用:
等--《说文》:"等,齐简也,从竹寺,会意。"按:寺为简册杂积之地。《广雅·释诂》曰:"等,齐也。"原为实词中的动词。而等级则为名词。由于"等"本音,为都在反,又转音丁儿反,有何等或何物之义,唐代时的如今江浙地区人,都称"齐等"为丁儿反,应瑗诗有"用等称才学,往往见叹誉"之句,意谓用何才学,而被赞誉当官。(颜师古《匡谬正俗》卷
六)《后汉书·祢衡传》:"死公!云等道?"注:"等道犹今言何勿语也。"可见等有"何"义,可作虚词。(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50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台阶
【等】称量轻重也。例句:1、[孟子]等百世之王。2、[史记夏本纪]等之未有贤于鲧者。又,《警世通言》第二十二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句:"便取出银子,刚刚一块,讨等来一称,叫声惭愧。"可知又为"称量轻重的工具",即秤或天平,或笼统称谓。居牖客查不出,就教于大方之家。~~
等韵学研究的对象,通常二名不分。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起源'''==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前头载的《明显四声等韵图》的说明说:"夫等韵者、梵语悉昙。"这就是说:等韵是比照梵文的悉昙章 (siddham)仿造的。悉昙是印度小孩子刚识字用的拼音表,唐代和尚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大正藏》2125号 228页,以下引《大正藏》,只注号和页码)梵文一共有14个元音:a、╣、i、ī、 u、 ū、╱、捤、奞、拃、e、ai、o、au。此外还有两个书写的附加号:"大空点"╮(anusv╣ra),表示前头元音鼻化;"涅盘点"╪(visarga),表示前头的元音末尾上声带停止颤动。如果连这两个(用a╮、a╪作代表)也算上,就可以把元音数成16个。唐代和尚智广以下多数人认为从╱起以下4个字平常少用(第 4个根本不用),就把元音数成12个。梵文的辅音一共有 k、kh、g、gh、凛;c、ch、j、jh、?;▆、▆h、╨、╨h、╯;t、th、d、dh、n;p、ph、b、bh、m;y 、r、l、v、▂、▄、s、h33个。拿一个一个的元音来轮流跟33个辅音拼,比方ka、k╣、ki、kī…… kha……ɡ a……ɡha……凛a……;ca……cha……;▆a……▆ha……;ta……tha……;pa……pha……;ya……ra……la……va……▂a……▄a……sa……ha……。一共33×12=396个不同的音节,这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往下,第一个辅音(前)后头就有别的辅(介)音了。第二章是kya……khya……ɡya……ɡhya……凛ya……,cya……chya……。第三章是 kra……khra……ɡra……ɡhra……凛ra……;cra……chra……。轮流拼,就叫"转"(parivarta)。这个梵文字也等于"章"(见内外转),在佛经里叫"品"。
汉
从东汉起,汉人开始学佛翻经。可是绝大多数是显教经。学这个,不用懂梵文。除了《大般涅盘经·文字品》那类的零星几处接触到梵文以外,人们并不理会悉昙。
唐
到初唐,掺杂着巫术的密教大规模流入中国。译这种经,需要对译大段的咒语(真言),人们才开始学悉昙,并且斟酌用什么字对梵文某个音才妥当。日本释安然(841~?)《悉昙藏》五说:"上代翻译,梵汉不定。真言对注,梵唐粗定。"(2702号 418页)可以证明。日本1984年3月新刊《六地藏寺善本丛刊,别卷》318页有《真言宗教时义问答》正是安然的另一部作品,可以说明密教跟悉昙学的关系有多么密切。
汉人学悉昙久了,就仿造出唐音表来了,这就是等韵图。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是宋代流到日本清末又从日本传回来的。可是《别卷》 316页著录《韵镜字相传口授目录·指微韵镜序闻书》一册,编者引"相传口授"原文说:"悉昙末师有误其故。"可见日本和尚还认为《韵镜》就是悉昙学。
比照悉昙造韵图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梵文元音14个,汉语韵有206个。字母(开头辅音)相传是36个。用206×36作一章根本办不到。只好用一韵或是几个相似的韵作一个图,用声母轮转。全书用206韵(分成若干组)轮转。几个韵概括成一个单位就叫"摄"。摄(parigraha)是佛书里表示"概括"的词,比方《因明入正理论》就说:"如是总摄诸论要义。"(1629号10页)206分为平、上、去、入4部分,得数在60上下,再概括成12或是16摄就不难了(最早的等韵图只概括成40左右个"图"。《韵镜·调韵指微》叫"四十三转",还没有"摄"这个术语。《明显四声等韵图》直接叫"章")。
=='''图式'''==
现 在用《韵镜》的《外转第二十三开》图举例说明(图 1)。"开"表示没有 u类介音,"合"表示有。后代音韵学家合起来叫"呼"。这个字原来只不过当现代话"发音"或者"念"讲,后来"呼"也变成术语,成了"开口呼"和"合口呼"的总名称。整个图横着有6大格,竖着有5大格。顶上的6个大格是作图的人用来说明开头辅音(字母)的性质的。从右往左第 1格里是"唇音",第2格是"舌音",第3格是"牙音",第4格是"齿音",第5格是"喉音",这5组总名"五音"。《通志·七音略》用宫、商、角、徵、羽,是借用音乐术语(C、D、E、G、А),没什么道理。第6格是"舌齿音",包括"半舌音"、"半齿音"。《韵镜》卷首的《调韵指微》说:"若来字则先舌后齿,谓之舌齿;日字则先齿后舌,谓之齿舌。"《七音略》叫"半徵、半商"。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总名叫"七音"。一共得36字母,排列为23竖行。在《调韵指微》后头有一张《三十六字母》表: 帮滂并明端透定泥见溪群疑精清从心邪影晓匣喻来日 非敷奉微知彻澄娘 照穿床审禅这里"唇音"有两组。一组叫"唇音重"(后来习惯叫"重唇"),包括帮滂并明。据现代人拟测,大概作书的时候发"双唇音"。另一组叫"唇音轻"(后来叫"轻唇")包括非敷奉微,大概发"唇齿音"。"舌音"也有两组。一组叫"舌头音",包括端透定泥。这就是用舌尖在齿背发塞音,另一组叫"舌上音",包括知彻澄娘,罗常培说就是用舌尖在齿龈后发音。"齿音"也有两组,一组叫"齿头音"包括精清从心邪,这就是舌尖在齿背发塞擦音和擦音。另一组叫正齿音,包括照穿床审禅,大概用舌叶(或舌尖)在齿龈或齿龈后发音。"牙音"包括见溪群疑,是舌根塞音和同部位鼻音。"喉音"包括影晓匣喻,是舌根擦音、喉塞音和半元音。"半舌音"指来母,是边音。半齿音指日母,一般认为是舌面前鼻音加擦音。梵文的"摩多"m╣ta或m╣t╱k╣原来当母亲讲,以后用来指14个元音再加大空、涅盘两个点,大致就是母音。再用来称开头辅音是借用,因为梵文偶然也用m╣ta泛指一切字母表。
等
顶上的每一个大格里在"唇音"、"牙音"等总名下还有"清"、"次清"、"浊"、"清浊"各种注释。"清"和"浊"从先秦就用作音乐的术语。《韩非子·十过》就提到过"清商"、"清角"等等乐曲。孔颖达《礼记·乐记·正义》说:"黄钟至仲吕为浊,长者浊也。蕤宾至应钟为清,短者清也。"长短是指律管说的。管子长,音就低;管子短,音就高;这是管乐器的规律。因为辅音,特别是塞辅音的声带颤动一般地说是低频的,那么梵文的n╣da╪、gho▄a╪译成"浊"是最自然的。▂v╣sa╪、agho▄a╪ 自然要译成"清"。辅音影响字调。全国大多数分清(阴)浊(阳)平的方言,绝大多数都是清高浊低。广州方音是最典型的。它的四声分裂后每一种都是清高浊低。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一说:"初低终昂之音可为上声之重。"(2706号507页)说明唐代输入日本的音浊上声是开头低的。日本释了尊《悉昙轮略图抄》一说:"上声重,初低后昂;上声轻,初后俱昂。"(2709号657页)也可以作证。释安然《悉昙藏》三引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右脚等廿五字并下八字,总有卅三字,名'初章';皆须上声读之,不可著其字而为平去入也。"(2702号380页)这就是说,念梵文ka……等辅音字母必得用高平调(ud╣tta),不该光执着汉字改念别的调。从这里看,"清"就是声带不颤动,影响得字调高。梵文比声第1个字叫prathama,第2个叫dvitīya,汉译"次清",不过是第2个清音的意思。误以为"次"是"较差",从而给"清"上加"全(清)"等字是望文生训。鼻、边音叫"清浊"是因为分析不精密。
从上文所引释了尊的话来看,他用"轻重"代替"清浊"。裴氏《涅盘文字》(2702号412页)在ka下注"稍轻呼之"、 kha 下注 "稍重声呼之"。可见"轻"指alpapr╣╯a)(小气),"重"指mah╣pr╣╯a(大气)。等韵书里不都遵从这个正确定义,有不少用得不正确。
竖着第 2大格是平声字,第3是上声字;第4是去声字,第 5是入声字。平、上、去、入总名"四声"。每图最左边末一格里的大字是《广韵》或《礼部韵略》的韵目,图里有音没字的就划圈儿。在一个大格里,字排成4个小横行。第1行叫一等,第2行叫二等,第3行叫三等,第4行叫四等。"等韵"这个名字就从这里兴起。"等"代表什么呢?清代江永《音学辨微》说:"音韵有四等。一等洪大、 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从这个话看,"等"是说主元音的开口度。拿《韵镜》外转第二十三开看,尽左边格子里写"寒、删、仙、先"4个韵目,正对着一、二、三、四等。据瑞典高本汉等人拟测,唐代人念一等用姙 【ɑ】元音。念二等用【奃】类元音。念三等用【ε】元音,并且有i类性质的介音。念四等用【e】元音。既然分 4个韵,那主元音肯定不能一样。江永的话可信。不过因为有些开头辅音(字母、纽)只和某一"等"的韵拼,比方非、敷、奉、微一般地说只和三等韵拼,人们就也叫它们"三等纽"。这是术语借用。要是有一些纽,只拼一、四等韵,如精、清等纽,又有些纽,只拼二、三等韵,如照、穿等纽,人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写在一个大格里了。由于声母和"等"有固定的配合关系,所以江永又说:"辨等之法,须于字母辨之",就是利用声母逆推韵属于哪一等。有韵图的人可以不必费这个事。
等韵家用术语,并不划一。《韵镜》齐韵列在外转第十三开;是四等韵。"鸡"字"古奚切",跟一等咍韵"该"字"古哀切"用同一个切上字。内转第五合的支韵"规"字也填在四等,可是"居随切",并不用"古"作切上字。据高本汉等人研究,《切韵》的"古"、"居"不是一类:那么四等就有两种了。陆志韦把齐、先、萧……和一等用相同切上字的叫"纯"四等韵,把支、脂、祭、真、仙、宵、侵、盐等既有三等字又有四等字的韵叫"三、四等合韵"。把这类三、四等合韵里喉牙唇音既有三等又有四等的叫"重出喉牙唇音",董同龢叫"重纽"。陆的解释是纯四等没介音,三、四等合韵的三等用I介音,四等用i介音。日本释明觉《悉昙要诀》二说:" i……玄奘云'壹'……。"(2706号527 页)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廿五把╱捤注成"乙上乙去声"(2128号 470页)。这两种材料可能显示唐音重纽三等介音是╱,四等介音是半元音 y。从这儿往下推,他念╱用╱i音,跟印度、欧洲大多数人一样。他的"乙"念【*夿rid】,"一"念【*夿yid】。"乙"是质韵重纽三等字,"一"是重纽四等字。
=='''用法'''==
反切
后代人用等韵,主要是帮助人们从反切推出各个字的当代念法来。
例1
现 在拿《切韵指掌图》作例(图2)。这部书开头有个《二十图总目》 这就等于个索引。它们是:①高、娇(-ao、-iao),②公、弓 (-ong、-iong),③孤、居 (-u、-ü),④钩、鸠(-ou、-iou),⑤甘、 兼(-am、-iam),⑥金(-im),⑦千、犍(-an、ian),⑧官、涓(-uan、-üan), ⑨根、斤(-en、-in),⑩昆、君(-un、-ün),?歌、迦 (-e、-ia),?戈(果)、瓜 (-uo、-ua),?刚、姜(-ang、-iang),?光(-uang),?觥、扃(-ong、-iong),?搄、惊(-eng、-ing),?该、皆(-ai、-ie) ,?基(-i),?傀(-uei),?乖(-uai)。⑤⑥的音只有唱昆曲的人用。这里发音和现代音有些不谐调,是因为成书在宋代。查字的人遇见一个"?"字,注说"古红切"。利用总图,知道"古"在第3图。翻到第3图,查看"古"在上声格第1横行,竖行黑地白字"见"字下头。再利用总图知道-ong在第 2图。翻到第2图,查着"洪"(=红)字在黑地白字"匣"字下头。横着推到"见"字格,就知道"?"字在这里念"公"。本书《检例上》说:"先求上字居何母,次求引韵去横搜。"就说的是这个过程。
等
例2
再比方查着"?"字"许良切"。从第3图知道"许"属"晓"母第 3横行。再利用总图查到第13图,"良"在黑地白字"来"字下头第4横行。从这里横着推到"晓"字格,遇上一个○,再往上错一个格,是"香"字。就知道"?"字该念"香"。《检例上》说:"本眼空时上下取。"再比方查着"秠"字"篇夷切"。查总图知道-ian在第8图,查到那里"篇"本身是在黑地白字的"滂"字下头。从总图查到-i属第18图。查到那里,"移"字在"喻"字底下。横推到"滂"字竖行,一片白圈。只好查第19图,"滂"字行下是"铍"字,就知道"秠"字念"铍"。《检例上》说:"此叶全无前后收。"再比方查着"蜏"字"余救切"。利用总图查着"余"的同音字"舁"在第3图"喻"字下头第4横行。查第 4图知道"救"在"见"字下头。横推到"喻"字下头去声第4 横行,遇上"狖"这个怪字。本身难认,只好从上头的平声推到上声,是"由、酉",那么这个字念"又"。《检例上》说:"见字偶然又不识,平上去入可寻求。"说的就是查这一类字的办法。
音韵学家利用早期等韵书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切韵》音系,利用晚期等韵书,可以推求作书的人的方音,考定宋以来的音变。
=='''演变'''==
流传久了,语音变了,人们就觉着某些等韵书跟实际语音不合。大势所趋,人们不得不改动。大致说,宋元人是零修碎补,明清人就不免大拆大改,特别利害的是"官话"区的作者。这种作品,与其说是作等韵书,不如说写方音调查报告,到这里,等韵跟悉昙的关系一点儿也没了。
=='''例外'''==
在演变的过程里人们发现《韵书》中有些反切跟等韵的安排并不完全吻合。比方《切韵指掌图》卷首《辨匣喻二字母切字歌》说:"匣阙三四喻中觅,喻亏一二匣中穷。上古《释》(如《经典释文》)《音》(如臣瓒《汉书音义》)多具载,当今《篇》(《玉篇》、《类篇》)《韵》(《广韵》、《集韵》)少相逢。" 就是说的这类现象。
和尚们是很谨慎(保守)的。他们只立些条例说明些例外,但是并不轻易改动。比方《切韵指掌图》有《辨检类隔切例》说:"以'苻'代'蒲',其类'奉'、'并'。……以'无'代'模',其类'微'、'明',以'丁'代'中',其类'知'、'端'。……'皮'字《广韵》'苻羁'切……('苻'字是奉字母)下合为类隔:于'并'字以下取一'蒲'字,作'蒲羁切'音皮字明矣。"这类解释例外的文字后来叫"门法"。《四库提要》在《经史正音切韵指南》底下说的"原本末附明释真空《直指玉钥匙》一卷。验之即真空编《贯珠集》中,……不知何人割裂其文,缀于此书之后,又附若愚《直指法门》一卷,词旨拙涩,与《贯珠》相等,亦无可采……"可以代表后代多数学者的评论。大体贬多褒少。
《广韵》每卷韵目下头注"独用"、"ㄨ同用"字样,说明归并韵是半合法的。如《指掌图》把"支脂之"合成一类,人们没有怨言。"字母"后代变了,有人合并,就招来反对。江永《音学辨微·辨字母》说:"不可增不可减不可移易。"代表正统意见。《康熙字典》前头录的《内含四声音韵图》,字母保持36个,韵只剩两页了。也有大胆删字母的,如《早梅诗》。
=='''词组'''==
等比级数 děngbǐ jíshù
[geometric series] 几何级数,形如a+ar+ar 2 +ar 3 +…之级数
等臂天平 děngbì tiānpíng
[equal-arm balance] 一种简单天平,从天平臂的中间支承点到两端称量盘之间的距离相等
等边三角形 děngbiān sānjiǎoxíng
[equilateral triangle]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等差 děngchā
(1) [gradation of difference]∶等级差别
(2) [equal difference]∶差数相等
等差级数 děngchā jíshù
[arithmetic series] 算术级数,形式如a+(a+d)+(a+2d)+(a+3d)+…
等次 děngcì
[hierarchy] 等级高低
产品按质量分等次
等衰 děngcuī
[hierarchy] 等次
等待 děngdài
[wait;await] 不行动,直到所期望的人或事出现
等待一个有利的机会
等到 děngdào
[when] 表示时间的连词
等到那时间,我该大学毕业了
等等 děngděng
(1) [and so on]∶表示列举未尽
长篇小说、剧本、短篇小说、旅行记录片,等等
[of such a size;so big]亦作等的。偌大
你不知我这北京有个 卢员外,等地财主。--《水浒传》
等而下之 děng'érxiàzhī
[lower down] 由这一等再往下,指比某一事物更差
且分布诸库,以罔民利。等而下之,要皆有足食之道。--宋· 刘昌诗《芦浦笔记》
等分 děngfēn
[equally divide] 等量划分
等份,等份儿 děngfèn,děngfènr
[an equally divided part of sth.] 划分出来的在数量上相同的份儿
等高线 děnggāoxiàn
[contour line] 地面上高程相等各点想象的连线--亦指地图或航图上所代表的相应线
等号 děnghào
[equal-sign] 表示数学上相等或逻辑上等价的符号"="
等候 děnghòu
[wait;await] 等待
等候命令
等候火车
等级 děngjí
[grade;rank] 按某一标准区分的高下差别
等价 děngjià
[ecuivalence;of equal value] 不同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相等
等离子体 děnglízǐtǐ
[plasma] 一种电离的气体(如在恒星大气中),含有等量的正离子和电子,它是良好的导电体并受磁场影响而与普通气体不同
等量 děngliàng
[equal] 相等的量或数
等量减等量,则得数为零
等量齐观 děngliàng-qíguān
[equate;put on a par] 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他的出版或发议论的"动机",谁也知道他"不纯洁",决不至于和大学教授的来等量齐观的。--鲁迅《并非闲话(三)》
等米下锅 děngmǐxiàguō
(1) [await urgently necessary condition] 形容家无存粮,生活穷困。亦比喻只是消极等待条件成熟,而不在工作中积极创造条件
外头也有些体面,家里还过得,就规规矩矩侍候本官升了还能够,不像那些等米下锅的。
[a large number of] 与人的身高或重量相等,形容数量多
等身书
等身金
著作等身
等式 děngshì
[equation] 用等号(=)联结两数、两式或一数与一式所成的式子
等速 děngsù
[uniform velocity] 相同的速度
等同 děngtóng
[equate with] 看作相同
等外 děngwài
(1) [substandard]∶质量不合标准的,不能列入等级的
等外罐头食品
等外品
等闲 děngxián
(1) [(treat) lightly;random;careless]∶轻易;随便
今 年欢笑复明 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烈火焚烧若等闲。--明· 于谦《石灰吟》
卫朝奉有心要盘他这所住房,等闲再不叫人来讨。--《初刻拍案惊奇》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宋· 岳飞《满江红》
等闲平地起波澜
等腰 děngyāo
[isosceles] 具有两条等边的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děngyāo sānjiǎoxíng
[isosceles triangle] 三边中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腰梯形 děngyāo tīxíng
[isosceles trapezoid] 两条非平行边相等的梯形
等于 děngyú
[equal to;equivalent to] 一样,没有区别
使每个系数都等于零<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7%AD%89 等],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