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787
次編輯
變更
死人的住处
,创建页面,内容为“'''死人的住处''',外文名:Dead,Abode of the,基督教圣经术语。 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
'''死人的住处''',外文名:Dead,Abode of the,基督教圣经术语。
[[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f7c2d20101eicw.html 基督教起源],新浪博客,2013-08-30</ref>,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义<ref>[https://www.xuexila.com/lishi/xueke/zongjiaoxue/10845.html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学习啦,2021-05-19</ref>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简介==
该语是对人死后所在之处的总称。[[圣经]]对人死后的去处有不同的描述,见于旧约的有“阴间”(希伯来人作“苏奥”)和“坑”;见于新约的有“阴间”或“冥府”(希腊文作“希得斯”)、“地狱”(“欣嫩子谷”)、“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古希伯来人对神的认识与时俱进,相应地对死的观念也由起初朦胧的想象,终于发展成新约较明朗的观念。
===旧约===
旧约记死后之事者不多。有几处所谓死后下到“阴间”(“苏奥”一词也经常译作“坟墓”、“地狱”、“坑”;或作“死亡”),有时是仅指葬入坟墓(民十六30、33);但更多的情况还是意味着一个冥世。死人住处被描述是在地下,死后要“下去”(创四十二38;箴十五24;结二十六20);那里幽暗无光(伯十20-22),一片静寂(诗九十四17,一一五17),是被遗忘之地(诗八十八12);在那里的人既不记念神,也不颂扬[[神]](诗六5,三十9,一一五17),也不为神所顾念(诗八十八5、11;赛三十八18)。死人是与神永远隔离的,已置身于神在历史中的活动之外。尽管生死在古人的观念里似乎并非不可逾越(例:王下四32-37的起死回生;撒上二十八7-25的过阴招魂),与死人沟通一向是犹太律法的禁忌(申十八11)。以色列周围的异教民族却多热衷于招魂交鬼的巫术。
人死后在冥世已不能再称作“生命”,然而它确然是一种存在,且被看作是和已故先祖和乡亲的相聚(创二十五8;结三十二17-30)。冥界也处在神的权能之下(诗一三九8;摩九2;约二2)。“苏奥”被形容为一只饥饿的怪兽,伺机吞噬活人(箴二十七20,三十16),但神的权能足以使人免受其噬(诗四十九15,八十六13)。旧约时代末期,在以色列人中间已有一种盼望,以为神终会将人从“苏奥”魔爪之下解救出来。不过当时把这种盼望清晰表达的只有但以理一人(伯十四13-22,十九25-27;诗四十九15,七十三23-28;但十二1、2)。古代[[希伯来人]]的死亡观虽与新约时代保罗所述者(林后五1-8;腓一21-23)相距尚远,但他们至少已知死亡并非是绝望之境。
===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
自被掳时代(主前586)至新约时代之始(主后30),犹太人因与波斯和希腊宗教接触,对死后的观念也逐渐清晰。旧约译成希腊文的时候,希伯来文的“苏奥”译成希腊文的“希得斯”,及至新约,“希得斯”一词已被沿用为死人住处的通称了。
新[[名词]]带来了新观念,围绕死后去处的种种新说法也纷纷出现。伪经《以诺一书》二十二章说,人死后先被收于一座大山的幽谷,等待最后的审判;此期间,义人的去处充满欢乐,恶人的所在则满是折磨。也有作家秉持旧约对“苏奥”的观念,认为那是与神隔绝之所,毫无欢乐可言(《传道经》十四12、16,十七27、28)。
这个时期,犹太人也开始使用“欣嫩子谷”来指称地狱。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南的一片深谷,在旧约时代因在那里有献儿童为祭之举而为可憎之地(王下十六3,二十一6,二十三10),新约时代成了倾倒垃圾之地。这欣嫩子谷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即成为恶人死后的去处,在那里受尽火的煎熬(《以诺一书》九十20-27;《以斯拉二书》七70)。与这个受刑之所相对的是“乐园”(源自波斯语,指一充满欢乐的花园),是义人死后享受福祉的地方。后来,新约作者利用“希得斯”、“欣嫩子谷”、“乐园”,适切地表达出基督的启示。
===新约===
[[新约]]表达“死人住处”的词汇虽不少,但讲论之处却仅35节。这些经文均集中于四福音书和启示录。保罗书信多涉及天堂,只有耶稣和约翰提及地狱。
耶稣用“阴间”(“希得斯”)一词只一次,见于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十六23)。比喻中说“阴间”是恶人死后受苦的所在。那里有不灭的烈焰,使死后的人肉体上仍备受煎熬。他们的痛楚不容许任何微小的缓解。
“阴间”只是恶人死后的第一站,最后的归宿则是“地狱”(“欣嫩子谷”),那里有火烧虫咬,指人的形体将被销化(太五22、29、30,十八9;可九48;雅三6;参赛六十六24)。耶稣曾说:那是“外边的黑暗”之地,人在其中必“哀哭切齿”(太八12,二十二13,二十五30)。显然,恶人经[[基督]]最后的审判,便被丢进那里(约五22;徒十42,十七31;提后四1)。这个永刑之地承继了旧约“苏奥”的可怕之处,与神永远隔绝。
耶稣传道,劝人悔改,曾一再告诫“地狱”(“欣嫩子谷”)的危险。相比之下,耶稣却较少讲义人死后的去处。义人经过审判之后不会下到“地狱”,而将进入“国度”(太二十五34)。耶稣两次指出义人死后即进入福境。路加福音十六章22节记载拉撒路死后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耶稣以此比喻一个安适、和平之地。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节记载耶稣应许死前忏悔的犯人可与他同到乐园,这显然与十六章所指的是同一个去处。保罗后来指出乐园是在天上(林后十二2、3);约翰也有同样的说法(启二7)。
保罗并其他新约书信的作者均极少论及恶人死后的去处。保罗只提过一次“阴间”(希腊文作“阿毕斯”),这是他用作“苏奥”的代用词(罗十7)。保罗也曾说[[耶稣]]“降在地下”(弗四9),这是指耶稣死后曾去过“死人的住处”(按:“地下”本是拉比用以指“苏奥”、“希得斯”、“欣嫩子谷”的用语)。彼得也说基督死后,“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对此经文的解释多有分歧。一说以为基督进到“阴间”(“希得斯”),向挪亚时代沈沦的天使(“神的儿子们”,创六1-4)讲道,而不是向被羁锁的罪人之灵传道。彼得后书二章4节所谓囚禁犯罪天使的地方(和合本作“地狱”),原文是“塔塔雷斯”,是希腊语对冥世的另称。
保罗对义人死后的去处则有较多论述。他最早期的书信只是肯定义人死后终必复活(林前十五;帖前四13-17)。在他自己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之后(林后一8-11),便开始提及死后的去处。他说,死即意味着与基督同住,故比生更好(腓一23);又说“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住”(林后五8)。保罗所说,显然是指义人死后即往[[天堂]]与基督同住(参林后十二2-4:保罗称乐园在三层天上)。死亡并无权柄将基督徒与基督隔绝(罗八38、39),相反,却只将他们带到神的面前。
启示录有不少关于死后去处的数据,对恶人死后种种,谈论特多。该书以两个名称来指说恶人死后的去处:一为“无底坑”(“阿毕斯”),是邪灵、污鬼的囚牢;一为“阴间”(希得斯)是人死后的去处。荼毒人类的各种污鬼(启九1-11)和残杀两个见证人并负载“大淫妇”的恶兽(启十一7,十七)均来自这无底坑。那里也是将来羁锁撒但的地方(启二十2、3)。耶稣称那里是给魔鬼及其使者预备的地方(参太二十五41)。启示录也向基督徒宣布了一个喜讯,即无论是“阴间”或是“无底坑”,均不是神权能之外的“独立王国”。该书一开始即记载耶稣宣布开阴间之门的钥匙掌握在祂手中(启一18);于末后祂要阴间和死亡释放死人(启二十13)。开无底坑的[[钥匙]]不在撒但之手,而是悬在天链上,只授予神的使者(启九1,二十1)。最后,阴间、死亡、恶人都要被扔到火湖里(“欣嫩子谷”),他们将在那里承受永刑(启十九20,二十10、14、15,二十一8)。
至于义人死后的去处,启示录的作者约翰与保罗的看法是一致的:义人死后不去阴间,而直赴天堂。殉道者是在祭坛下祈求神复仇(启六9-11);此外无数基督徒围着神的宝座歌颂神(启七9-17)。那些基督徒有基督亲自牧养,将永无烦忧,也永无饥寒之苦。
===结语===
[[旧约]]最初的“死人住处”尚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意味着一个与神和人均永远隔绝之所。后来的作者渐发现人死后不是都往一处(“苏奥”),而必分为两处。基督教的观念认为恶人死后先羁留于阴间(“希得斯”),在那里饱受折磨而至最后的审判;审判之后便要被扔进“火湖”中去,那才是永恒的地狱(“欣嫩子谷”)。
掌握阴间权柄的并不是魔鬼,而是那在万有之上的基督。义人死后无需去阴间,而可径赴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或“天堂”);在那里与基督同住,信心成为眼见,苦难变为福祉,祈求变为赞美。基督徒相信,死亡这个最后的顽敌虽然可怕,却不能叫他们受苦,也无力将他们与主隔绝,反只能使他们与所爱的神面对面的相聚。
——Peter H. Davids
参:“欣嫩子谷”;“阴间/希得斯”;“天/天堂”;“地狱”;“居间境界”;“苏奥”;“乐园”。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
[[基督宗教]]发端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1至5世纪是基督宗教创立并从以色列传向希腊罗马文化区域的时期<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f7c2d20101eicw.html 基督教起源],新浪博客,2013-08-30</ref>,是基督宗教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义<ref>[https://www.xuexila.com/lishi/xueke/zongjiaoxue/10845.html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学习啦,2021-05-19</ref>和神学学说的时期。
==简介==
该语是对人死后所在之处的总称。[[圣经]]对人死后的去处有不同的描述,见于旧约的有“阴间”(希伯来人作“苏奥”)和“坑”;见于新约的有“阴间”或“冥府”(希腊文作“希得斯”)、“地狱”(“欣嫩子谷”)、“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古希伯来人对神的认识与时俱进,相应地对死的观念也由起初朦胧的想象,终于发展成新约较明朗的观念。
===旧约===
旧约记死后之事者不多。有几处所谓死后下到“阴间”(“苏奥”一词也经常译作“坟墓”、“地狱”、“坑”;或作“死亡”),有时是仅指葬入坟墓(民十六30、33);但更多的情况还是意味着一个冥世。死人住处被描述是在地下,死后要“下去”(创四十二38;箴十五24;结二十六20);那里幽暗无光(伯十20-22),一片静寂(诗九十四17,一一五17),是被遗忘之地(诗八十八12);在那里的人既不记念神,也不颂扬[[神]](诗六5,三十9,一一五17),也不为神所顾念(诗八十八5、11;赛三十八18)。死人是与神永远隔离的,已置身于神在历史中的活动之外。尽管生死在古人的观念里似乎并非不可逾越(例:王下四32-37的起死回生;撒上二十八7-25的过阴招魂),与死人沟通一向是犹太律法的禁忌(申十八11)。以色列周围的异教民族却多热衷于招魂交鬼的巫术。
人死后在冥世已不能再称作“生命”,然而它确然是一种存在,且被看作是和已故先祖和乡亲的相聚(创二十五8;结三十二17-30)。冥界也处在神的权能之下(诗一三九8;摩九2;约二2)。“苏奥”被形容为一只饥饿的怪兽,伺机吞噬活人(箴二十七20,三十16),但神的权能足以使人免受其噬(诗四十九15,八十六13)。旧约时代末期,在以色列人中间已有一种盼望,以为神终会将人从“苏奥”魔爪之下解救出来。不过当时把这种盼望清晰表达的只有但以理一人(伯十四13-22,十九25-27;诗四十九15,七十三23-28;但十二1、2)。古代[[希伯来人]]的死亡观虽与新约时代保罗所述者(林后五1-8;腓一21-23)相距尚远,但他们至少已知死亡并非是绝望之境。
===两约之间时期的文献===
自被掳时代(主前586)至新约时代之始(主后30),犹太人因与波斯和希腊宗教接触,对死后的观念也逐渐清晰。旧约译成希腊文的时候,希伯来文的“苏奥”译成希腊文的“希得斯”,及至新约,“希得斯”一词已被沿用为死人住处的通称了。
新[[名词]]带来了新观念,围绕死后去处的种种新说法也纷纷出现。伪经《以诺一书》二十二章说,人死后先被收于一座大山的幽谷,等待最后的审判;此期间,义人的去处充满欢乐,恶人的所在则满是折磨。也有作家秉持旧约对“苏奥”的观念,认为那是与神隔绝之所,毫无欢乐可言(《传道经》十四12、16,十七27、28)。
这个时期,犹太人也开始使用“欣嫩子谷”来指称地狱。欣嫩子谷是耶路撒冷城南的一片深谷,在旧约时代因在那里有献儿童为祭之举而为可憎之地(王下十六3,二十一6,二十三10),新约时代成了倾倒垃圾之地。这欣嫩子谷在一些作家的笔下即成为恶人死后的去处,在那里受尽火的煎熬(《以诺一书》九十20-27;《以斯拉二书》七70)。与这个受刑之所相对的是“乐园”(源自波斯语,指一充满欢乐的花园),是义人死后享受福祉的地方。后来,新约作者利用“希得斯”、“欣嫩子谷”、“乐园”,适切地表达出基督的启示。
===新约===
[[新约]]表达“死人住处”的词汇虽不少,但讲论之处却仅35节。这些经文均集中于四福音书和启示录。保罗书信多涉及天堂,只有耶稣和约翰提及地狱。
耶稣用“阴间”(“希得斯”)一词只一次,见于财主和拉撒路的故事(路十六23)。比喻中说“阴间”是恶人死后受苦的所在。那里有不灭的烈焰,使死后的人肉体上仍备受煎熬。他们的痛楚不容许任何微小的缓解。
“阴间”只是恶人死后的第一站,最后的归宿则是“地狱”(“欣嫩子谷”),那里有火烧虫咬,指人的形体将被销化(太五22、29、30,十八9;可九48;雅三6;参赛六十六24)。耶稣曾说:那是“外边的黑暗”之地,人在其中必“哀哭切齿”(太八12,二十二13,二十五30)。显然,恶人经[[基督]]最后的审判,便被丢进那里(约五22;徒十42,十七31;提后四1)。这个永刑之地承继了旧约“苏奥”的可怕之处,与神永远隔绝。
耶稣传道,劝人悔改,曾一再告诫“地狱”(“欣嫩子谷”)的危险。相比之下,耶稣却较少讲义人死后的去处。义人经过审判之后不会下到“地狱”,而将进入“国度”(太二十五34)。耶稣两次指出义人死后即进入福境。路加福音十六章22节记载拉撒路死后是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耶稣以此比喻一个安适、和平之地。路加福音二十三章43节记载耶稣应许死前忏悔的犯人可与他同到乐园,这显然与十六章所指的是同一个去处。保罗后来指出乐园是在天上(林后十二2、3);约翰也有同样的说法(启二7)。
保罗并其他新约书信的作者均极少论及恶人死后的去处。保罗只提过一次“阴间”(希腊文作“阿毕斯”),这是他用作“苏奥”的代用词(罗十7)。保罗也曾说[[耶稣]]“降在地下”(弗四9),这是指耶稣死后曾去过“死人的住处”(按:“地下”本是拉比用以指“苏奥”、“希得斯”、“欣嫩子谷”的用语)。彼得也说基督死后,“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监狱里的灵听”(彼前三19)。对此经文的解释多有分歧。一说以为基督进到“阴间”(“希得斯”),向挪亚时代沈沦的天使(“神的儿子们”,创六1-4)讲道,而不是向被羁锁的罪人之灵传道。彼得后书二章4节所谓囚禁犯罪天使的地方(和合本作“地狱”),原文是“塔塔雷斯”,是希腊语对冥世的另称。
保罗对义人死后的去处则有较多论述。他最早期的书信只是肯定义人死后终必复活(林前十五;帖前四13-17)。在他自己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之后(林后一8-11),便开始提及死后的去处。他说,死即意味着与基督同住,故比生更好(腓一23);又说“离开身体”就是“与主同住”(林后五8)。保罗所说,显然是指义人死后即往[[天堂]]与基督同住(参林后十二2-4:保罗称乐园在三层天上)。死亡并无权柄将基督徒与基督隔绝(罗八38、39),相反,却只将他们带到神的面前。
启示录有不少关于死后去处的数据,对恶人死后种种,谈论特多。该书以两个名称来指说恶人死后的去处:一为“无底坑”(“阿毕斯”),是邪灵、污鬼的囚牢;一为“阴间”(希得斯)是人死后的去处。荼毒人类的各种污鬼(启九1-11)和残杀两个见证人并负载“大淫妇”的恶兽(启十一7,十七)均来自这无底坑。那里也是将来羁锁撒但的地方(启二十2、3)。耶稣称那里是给魔鬼及其使者预备的地方(参太二十五41)。启示录也向基督徒宣布了一个喜讯,即无论是“阴间”或是“无底坑”,均不是神权能之外的“独立王国”。该书一开始即记载耶稣宣布开阴间之门的钥匙掌握在祂手中(启一18);于末后祂要阴间和死亡释放死人(启二十13)。开无底坑的[[钥匙]]不在撒但之手,而是悬在天链上,只授予神的使者(启九1,二十1)。最后,阴间、死亡、恶人都要被扔到火湖里(“欣嫩子谷”),他们将在那里承受永刑(启十九20,二十10、14、15,二十一8)。
至于义人死后的去处,启示录的作者约翰与保罗的看法是一致的:义人死后不去阴间,而直赴天堂。殉道者是在祭坛下祈求神复仇(启六9-11);此外无数基督徒围着神的宝座歌颂神(启七9-17)。那些基督徒有基督亲自牧养,将永无烦忧,也永无饥寒之苦。
===结语===
[[旧约]]最初的“死人住处”尚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概念,意味着一个与神和人均永远隔绝之所。后来的作者渐发现人死后不是都往一处(“苏奥”),而必分为两处。基督教的观念认为恶人死后先羁留于阴间(“希得斯”),在那里饱受折磨而至最后的审判;审判之后便要被扔进“火湖”中去,那才是永恒的地狱(“欣嫩子谷”)。
掌握阴间权柄的并不是魔鬼,而是那在万有之上的基督。义人死后无需去阴间,而可径赴乐园(“亚伯拉罕的怀里”或“天堂”);在那里与基督同住,信心成为眼见,苦难变为福祉,祈求变为赞美。基督徒相信,死亡这个最后的顽敌虽然可怕,却不能叫他们受苦,也无力将他们与主隔绝,反只能使他们与所爱的神面对面的相聚。
——Peter H. Davids
参:“欣嫩子谷”;“阴间/希得斯”;“天/天堂”;“地狱”;“居间境界”;“苏奥”;“乐园”。
==参考文献==
[[Category:240 基督教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