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增加 10,217 位元組, 2 年前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檀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s1.baidu.com/feed/9825bc315…”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檀 </big>'''
|-
|<center><img src=https://pics1.baidu.com/feed/9825bc315c6034a8efd6259e31ca0052082376dd.jpeg?token=8f9d9a32bf936d64fb6980b0f9b3e8a8&s=72763872CA9363E91C9B0FEA0300B02E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9924418506780416&wfr=spider&for=pc 来自兖州一凡饰界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檀,tán。1.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2.浅绛色:~口(形容红艳的嘴唇)。3.〔~香〕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4.〔紫~〕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5.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拼音;
tán

部首;


笔画;
17
=='''基本信息'''==
汉字释义

拼音;tán

部首;木

笔画;17

五笔

1. 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

2. 浅绛色:~口(形容[[红艳]]的嘴唇)。

3. 〔~香〕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

4. 〔紫~〕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

5. 姓。

6. 同【枟】姓氏户籍登记时由于无法输入计算机而全部由【檀】替代。

汉字演变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木,从亶( dǎn),亶亦声。"木"与"亶"联合起来表示"具有天然香气的树木"。本义:天生的香木。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即红木);榆科的青檀)

2. 同本义 檀,檀木也。--《说文》、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3. 又如;檀车(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檀柘(檀树与柘树);檀桐(檀木与桐木);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

4. 香木檀的省称,即檀香。如;檀印(檀香);檀林(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称);檀香扇(用檀香木做骨架的扇)

5. 情郎 。如;檀奴(檀郎,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檀郎谢女(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

6. 姓

〈形〉

1. 浅红色,[[浅绛色]] 。如;檀口香腮(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檀口(女子粉红色的嘴唇);檀子(浅红色颜料)

〈动〉

布施 。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檀那国(佛语。指没有邪恶凶杀,人们都好善乐施的理想国度);檀越(檀主,檀那。施主)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徒干切《集韵》唐干切《正韵》唐阑切,$音坛。《说文》木也。《诗·小雅》爰有树檀。《注》善木。《郑风》无折我树檀。《注》强韧之木。《周礼·冬官考工记》郑注:辐以檀。

又《本草》紫檀白檀。《纲目》总谓之旃檀。

又州名。《前汉·地理志》白檀县,属渔阳郡。唐置檀州。

又姓。《统谱》齐公族有食瑕丘檀城,因以为氏。

又《集韵》时战切,音善。人名。春秋饔人檀。
=='''常用词组'''==
檀板、檀香、檀木

檀姓典故、趣事

〖俊彦檀道济〗

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檀道济为冠军将军,与王镇恶同为先锋,引军沿淮水、淝水向许昌、洛阳进发。檀军先抵项城,后秦守将姚掌不战而降,但在进攻新蔡(今属河南省)时,遭到了后秦大将董遵的顽强抵抗。檀道济督军猛攻,破其城,杀董遵,继而攻克许昌,擒获后秦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利用军威大振之机,檀道济乘胜前进,拔阳城,克荥阳,直抵成皋(今河南省荥阳)。秦征南将军姚洸屯戍洛阳,急向关中乞求援兵。姚泓派将姚益男领一万人马星夜赶赴往救。可援军尚未到达,檀道济已攻下成皋,并会同其它部队,四面环攻洛阳。姚洸孤军难守,只得开城门率四千兵卒出降。

对这些俘虏,晋将纷纷主张杀掉,以壮军威,檀道济却不同意。他说:"王师北征是为了吊民伐罪,怎好枉杀?"他下令尽数释放俘虏,让他们回归乡里,并申明晋军入城后,应严明纪律,不得扰民。

次年三月,刘裕让毛修之留镇洛阳,令檀道济率师继续西进。王镇恶克渑池,抵潼关。檀道济和沈林子渡河北击,进攻蒲阪(今山西省永济),想以此绕过潼关,进入关中。但后秦守军战斗力甚强,城坚难下。檀道济不得不回军河南,会同王镇恶合攻潼关。后秦太宰姚绍率军五万援救,开关出战。晋军奋击,杀伤秦军千余人。秦军受挫后退驻定城(今陕西省华阴东),据险固守。相拒数月,姚绍病死军中。秦军失去主将,无心战守。八月,王镇恶率舟师由黄河入渭水,至渭桥登岸,破后秦军。姚泓出城投降,后秦灭亡。

刘裕东归后,任檀道济为征虏将军、琅琊内史。及刘裕建宋,檀道济以佐命之功,改任丹阳尹、护军将军。永初三年(422年),又奉命出为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今江苏省扬州),监淮南诸军。

武帝死,少帝即位,檀道济与徐羡之、傅亮、谢晦四人同为顾命大臣。北魏以宋值新丧,大举南进,共出数路,攻略宋地,司州全部及青州、兖州、豫州大部分地区很快被魏军夺占。檀道济闻警,率军救援。军至彭城,司、青二州并告危急,檀道济领兵不多,不足分赴,而青州道近,守军薄弱,便统兵兼程往救。魏军见宋援军将至,撤去青州治所东阳(今山东省费县西南)之围。檀道济兵至东阳,军粮耗尽,只得停止追击,又见东阳城已残敝不堪,移青州治所于不其城(今山东省即墨西南),尔后回军湘陆(今山东省鱼台东南),阻止了魏军南进的势头。

次年,因少帝游戏无度,荒怠朝政,徐羡之等密谋废立,召回檀道济共谋其事。当睌,檀道济与谢晦同宿领军府。谢晦心怀恐惧,辗转难寐,而檀道济触床即鼾声如雷。为此,谢晦深深佩服檀道济的镇静和胆量。次日,几位顾命大臣入殿矫诏太后令,废少帝,迎刘义隆入承大统。

文帝继位之初,朝中大权仍掌握在徐羡之、傅亮等人的手中。元嘉三年(426),文帝下令追查弑立之事,徐羡之畏罪自缢,傅亮被缚诛杀。当时,谢晦已出镇荆州,闻徐、傅已死,知道文帝秋后算账,便拥三万精兵抗拒朝命。文帝从广陵召回檀道济,对他说:"废立之事,你未参与谋划,我不加追究。谢晦据荆州之地,抗表犯上,威胁建康,不知你有何良策?"檀道济说:"谢晦老练干达,富有谋略,我过去与他同从武帝北征,入关十策,有九策出于谢晦胸中。但他未曾率军决胜于疆场,戎事非其所长。若陛下信任,可让我衔命征讨,可一战擒之。"文帝大喜,遂亲统大军数万,以檀道济为先锋,溯江西上,击溃谢晦。因此平乱之功,檀道济进号征南大将军,任江州刺史。

元嘉七年(430年),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前部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又失守,退驻滑台。翌年一月,檀道济率师往救滑台,军至寿张(今山东省东平西南),遇魏安平公乙旃眷。檀道济领军奋勇冲击,大破魏军,并乘胜北进,前后二十余日,连战三十余次,宋军多捷,进抵历城(今山东省济南)。魏将叔孙建一面督军正面迎击,一面纵轻骑绕出其后,焚烧粮草,致使宋军乏食,不能再进。此时,魏军已攻下滑台,数军交攻于檀道济。四面遇敌,军粮又断,檀道济不得不引军南还。魏军乘隙追击,宋军畏惧,檀道济乘夜命军卒唱筹量沙,即以少数米粒覆盖于沙上,以迷惑魏军。魏军误以为宋军仍有余粮,不敢再追,只是集结于宋军四周。檀道济又命军卒披甲执锐,自己却乘舆便服,谈笑风生,泰然若定,引军徐徐而还。魏军见状,疑有埋伏,不复进逼。毫发末损的檀道济率军返回京城。

此次北伐,檀道济虽然没有克定河南,但在四面遇敌、军粮已断的危急情况下,镇定自若,全军而返。实属不易。自此之后,魏人惮惧檀道济的威名,不再轻易南犯。文帝嘉其智勇,进位司空,镇守寻阳。

檀道济立功数朝,威名日重,左右心腹都是百战之将,他的几个儿子又多具才气,引起了朝廷的猜忌。当时,文帝久病不愈,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及领军将军刘湛担心文帝晏驾后,难以钳制檀道济,便内文帝屡进谗言,劝其尽早除掉檀道济,以绝后患。

元嘉十三年(436年),檀道济奉诏回京。临行前,其妻向氏说:"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召,恐有大祸。"檀道济却说:"我率师扺御外寇,镇守边境,不负国家,国家又何故负我心。"于是坦然入京。适逢文帝病情好转,卧榻召见,文帝慰勉鼓励,让他返阙议事,用心边防。不料檀道济刚要启程,文帝病情加剧。刘湛劝刘义康不可放虎归山,即假托王命,以收买人心、图谋不就之名逮捕檀道济,旋加杀害。同时被杀害的还有檀道济的十一个儿子及薛彤、高进之等大将。临刑前,檀道济投帻于地,愤怒地喊道:"你们这是在自毁长城啊!"

檀道济被枉杀,国人痛心。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北魏诸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吴人无可畏惧也!"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再令众将北伐。东线屡遭困挫,致使魏人南扺瓜步,欲饮马长江。面对一江之隔的劲敌,宋文帝长叹一声:"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可此时檀道济已屈死十四年了。<ref>[https://guoxue.baike.so.com/query/view?type=word&title=%E6%AA%80 檀],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20,8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