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耳念珠菌

增加 9 位元組, 1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Candida)的一種 ,屬真菌類別
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 為近年興起的念珠致病菌株,其具有多重抗藥之特性,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突發事件,因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 是一種 [[ 真菌 ]] ,首度於 2009 年在日本從病人的外耳道分離出來,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突發事件。
透過回溯性的念珠菌菌株調查,發現最早已知的菌株來自 1996 年的南韓,於重新鑑定後發現為 耳念珠菌(C. auris),而目前全球有五大洲中皆有該菌株的發現,由全基因體定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顯示,在地理上有 4 個不同的分枝 (南亞、東亞、南非 和南美洲)。<ref>[https://heho.com.tw/archives/269508 耳念珠菌],Heho健康</ref>
|}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這些部位包括腋窩和腹股溝等 [[ 皮膚 ]] 、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和呼吸道樣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 [[ 血液 ]] ,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甚至致命。
已確定的耳念珠菌感染的風險因素包括使用抗細菌和抗真菌藥物、血管和腹部手術、侵入性醫療儀器(例如中央靜脈導管、術後引流管和導尿管)的使用、 [[ 免疫系統 ]] 受抑制、慢性腎病、血液透析、 [[ 糖尿病 ]] 和長期入住深切治療部。<ref>[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6835.html 耳念珠菌],衛生防護中心</ref>
==感染途徑==
耳念珠菌並不容易傳給他人,主要會透過自身傳染、接觸傳播以及間接傳播,耳念珠菌主要存在於醫院中,帶菌者藉由共同物件或醫療儀器將耳念珠菌傳給其他人,耳念珠菌(C. auris)可以持續在人體皮膚及 黏膜移生,亦能長時間存在環境中,因此容易在醫療照護機構中經由人傳 人直接或間接地傳播、感染。
==哪些人容易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不過主要還是 [[ 免疫力 ]] 較差者容易感染,主要發生於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病患。
==耳念珠菌難以對付?==
耳念珠菌入血造成的入侵性感染,徵狀與其他細菌性 [[ 敗血症 ]] 很相似,例如會出現發燒、血壓下降等。如果醫生早期只處方抗生素而非抗真菌藥物,臨牀上就沒有效用。若等待抽血種菌後確定為耳念珠菌,醫生再處方抗真菌藥物對付,屆時或已延誤治療。
耳念珠菌亦具有多重抗藥性,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未必有效,或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根據外國經驗,目前有3種抗真菌藥能對付耳念珠菌,分別是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B及氟康唑,但耳念珠菌對氟康唑、兩性黴素B分別有約九成及三成抗藥性,會減低治療效果。至於耳念珠菌對棘白菌素的抗藥性少於百分之五,最大機會有效對付耳念珠菌,而且副作用較少。
32,95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