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耳念珠菌是念珠菌(Candida)的一種。
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 為近年興起的念珠致病菌株,其具有多重抗藥之特性,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突發事件,因而引起相當大的關注。
耳念珠菌 (Candida auris) 是一種真菌,首度於 2009 年在日本從病人的外耳道分離出來,且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南美洲及非洲的醫療院所造成感染症及群突發事件。
透過回溯性的念珠菌菌株調查,發現最早已知的菌株來自 1996 年的南韓,於重新鑑定後發現為 耳念珠菌(C. auris),而目前全球有五大洲中皆有該菌株的發現,由全基因體定序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顯示,在地理上有 4 個不同的分枝 (南亞、東亞、南非 和南美洲)。[1]
病徵
耳念珠菌可在非侵入性的身體部位繁殖而不發病,這些部位包括腋窩和腹股溝等皮膚、鼻孔、外耳道、傷口、尿液和呼吸道樣本。 另一方面,耳念珠菌發病時可影響腹腔、傷口、耳朵和血液,而這些感染可以變得嚴重,甚至致命。
已確定的耳念珠菌感染的風險因素包括使用抗細菌和抗真菌藥物、血管和腹部手術、侵入性醫療儀器(例如中央靜脈導管、術後引流管和導尿管)的使用、免疫系統受抑制、慢性腎病、血液透析、糖尿病和長期入住深切治療部。[2]
感染途徑
耳念珠菌並不容易傳給他人,主要會透過自身傳染、接觸傳播以及間接傳播,耳念珠菌主要存在於醫院中,帶菌者藉由共同物件或醫療儀器將耳念珠菌傳給其他人,耳念珠菌(C. auris)可以持續在人體皮膚及 黏膜移生,亦能長時間存在環境中,因此容易在醫療照護機構中經由人傳人直接或間接地傳播、感染。
哪些人容易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不過主要還是免疫力較差者容易感染,主要發生於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洗腎等病患。
何預防感染?
美國及歐洲的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及英格蘭公共衛生部門 (Public Health England) 已頒佈指引以避免耳念珠菌感染發生,一般來說,須將感染者安置於單人病房,照顧者也須落實以下措施:
- 徹底執行手部衛生
- 使用建議的產品清潔及消毒病人照護環境 (每日及終期清潔)
- 進行病人接觸者之篩檢以找出傳播源,這些病人應採取與感染病人相同的感染管制措施
感染後的治療方式?
由於耳念珠菌具有多重抗藥性,因此常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目前有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 B 及氟康唑三種抗真菌藥物可治療耳念珠菌,若病人出現侵入性感染,通常需要服藥兩週。[3]
耳念珠菌難以對付?
耳念珠菌入血造成的入侵性感染,徵狀與其他細菌性敗血症很相似,例如會出現發燒、血壓下降等。如果醫生早期只處方抗生素而非抗真菌藥物,臨牀上就沒有效用。若等待抽血種菌後確定為耳念珠菌,醫生再處方抗真菌藥物對付,屆時或已延誤治療。
耳念珠菌亦具有多重抗藥性,常用的抗真菌藥物未必有效,或需要同時採用多種抗真菌藥物治療。根據外國經驗,目前有3種抗真菌藥能對付耳念珠菌,分別是棘白菌素類、兩性黴素B及氟康唑,但耳念珠菌對氟康唑、兩性黴素B分別有約九成及三成抗藥性,會減低治療效果。至於耳念珠菌對棘白菌素的抗藥性少於百分之五,最大機會有效對付耳念珠菌,而且副作用較少。
如果病人出現耳念珠菌入侵性感染,通常需服用兩星期抗真菌藥物;若只是耳念珠菌帶菌者,並沒有受感染及明顯病徵,則毋須服用抗真菌藥物。[4]
視頻
【每日必看】耳念珠菌美病例增 近半數90天亡!台曾有3例|"放射性氚水"1年2度洩漏 美國明州核廠關閉檢修 20230325 @CtiNews
傳染病蔓延中! 美國爆「耳念珠菌」疫情 梅毒捲土重來|方念華|FOCUS全球新聞 20230324
FOCUS/超級「耳念珠菌」半數90天亡 紐約淪陷麻疹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