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依附理論

增加 2,084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約翰·鮑比被稱為「依附理論」之父,<ref name=“douban">[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6245219/ “依恋理论之父”约翰·鲍尔比经典作品]</ref>而瑪麗·愛因斯沃斯被後世稱為「依附理論」之母。 <ref name=“每日頭條"/>-- 她發明的許多情境測驗研究提升「依附理論」的立論,是現代「依附理論」的「基石」。<ref name=“知乎">{{cite web |url=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17590 | title= 依恋理论 | language=zh | date=  | publisher=知乎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3}}</ref>
 
瑪麗·愛因斯沃斯將一歲大的寶寶與母親及陌生人共處一室,過一會兒請母親離開,觀看寶寶和陌生人的互動,歸納出孩子有以下三種反應: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母親在場時,孩子敢自由地探索周遭事物;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稍微緊張、不安,但仍可和陌生人友善地相處;當母親返回時,孩子表現得愉悅並尋求肢體上的安慰。
 
2.抗拒型(resist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後,孩子會呈現出焦慮、哭鬧等狀態;母親返回後,孩子產生衝突的表現,孩子會跑向母親,但是母親要接近他時,卻會跑走,或者對母親拳打腳踢,似乎以行動怪罪母親先前的遺棄。
 
3.逃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
母親離開時,孩子只有少許的痛苦反應;母親回來後,也不會表現得高興,常用「忽略或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周遭事物的變化。
 
除此之外,另有第四種類型,這種類型的學術名稱稱為紊亂型依附(Disoriented Attachment),此類型是由安斯沃斯的同事[[瑪麗‧緬]](Mary Main)所提出,此類型的孩子沒有特定的反應模式,而是會根據環境來表現出迴避型依附策略或焦慮型依附策略。<ref name=“kk0">{{cite web |url=https://kknews.cc/psychology/aoa3n6v.html | title= 愛情 一種立足四宮的依附 | language=zh | date=2017-06-01 | publisher=每日頭條 | author= | accessdate=2019-08-23}}</ref>
==='''哈利.哈洛的靈長類實驗'''===
* 依附關係並不只是影響嬰兒,兒童和母親互動的關係,愛因斯沃斯認為這些孩子長大成人在建立其人際關係時,特別是親密關係,這些特點仍會顯露出來,終其一生依附關係都會影響到個體成年後的兩性關係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和社交生活。<ref name=“壹讀">[https://read01.com/mxoMNO.html 【科研助手】瑪麗·愛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 ]</ref>
 
在安斯沃斯之後更有[[辛蒂‧哈珊]](Cindy Hazan)與[[飛利浦‧薛佛]](Phillip Shaver)兩位心理學家,依安斯沃斯的理論推演,假設愛情亦是一種依附型式,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依附型態。<ref name=“kk0"/>
===親密依附===
人的依附關係在各個年齡階段間各有不同,在幼兒時為親子依附;成年時則為親密依附。依附是「生死相關的事」,因為幼兒若沒有成人可供依附就無法存活。所以當我們依附的對象從「父母」轉到「另一半」時,另一半對自己的一舉一動,才會這麼讓人在意,甚至無法理性的判斷跟處理,那是因為生存的安全感被威脅了。
== 參考資料 ==
{{reflist}}
== 視頻 ==
{{#iDisplay:z0731dvt701 |480|360| qq}}<br>
恋爱关系中的四种依附理论了解一下 是没有安全感又黏人<br><br>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9UJhzJtDAs |alignment= left |dimensions= 480 |description= 《愛情也可以很科學》 依附理論的介紹與應用}}<p/>
[[Category:170 心理學總論]]
[[Category:發展心理學]]
13,36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