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74
次編輯
變更
吴友良
,無編輯摘要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吴友良
| 圖像 = [[File:吴友 良良2.jpg|缩略图|[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hd/2014/0611/109.shtml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电焊班班长
| 出生日期 =
'''吴友良''',男,汉族,[[中煤集团大屯公司]]发电厂检修分场电焊班班长。
[[File:吴友良.jpg|缩略图]]
==个人履历==
2010年4月被授予2007-2009年度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金牌焊工”是这样铸就的——记全国劳模吴友良==
约了吴友良几次,都因为他忙而推迟了。12月29日,在发电厂,吴友良见到我们就略带歉意地说:年底了。太忙了。是啊,2011年还剩下两天,作为车间负责安全的副主任,他能不忙吗?
坐在沙发上,他随手把安全帽放在了地上,里面有一副帆布手套,那是他随身必带的两样东西。一身浅蓝色工作服,脚蹬一双翻毛皮鞋,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员工,而他拥有的荣誉称号却有一大串,每一个都沉甸甸的:中煤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十佳文明职工、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模、上海市劳模、全国劳模,享受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煤炭行业享有盛誉的“金牌焊工”……
铺就20年成长之路的不仅是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汗水和心血。吴友良的手上至今留着很多伤痕的印记,那是金光闪闪的奖牌背后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
(一)
“金牌焊工”的荣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用辛勤的劳动铸就的。
20年磨砺,纸短情长。
#6、#7炉是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因设计缺陷,自投产以来,多次发生事故,造成停炉,一度被称为“礼拜机”,停炉后每次修复时间为一周以上,经济损失惨重。吴友良和工友们经过反复查找资料和分析、设计、修改,#6、#7炉播煤风出口全部改造完工,至今未发生一起上述事故,每年可为企业减少经济损失上千万元。
早在2001年6月,#3机组氢冷器总是漏氢,如不及时解决,会导致发电机烧毁,给机组运行带来重大安全隐患。而要购买一组氢冷器需20余万元。吴友良带领全班同志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终于摸索到了挂锡的方法,独创了“吴友良挂锡法”。
2007年12月7日,#3炉磨煤机直径近一米的轴瓦脱胎、刮离,被迫停炉抢修。吴友良反复计算研究,拿出解决方案。经过三天的连续作业,吴友良圆满完成了修复任务,同时也创造了“乌金烧镀法”焊接新工艺。
吴友良说,有的时候,我是被逼上梁山,看来,有压力才有动力。说起这些,他的脸上挂着自信的微笑。
“金牌焊工”的称号来之不易。更多的付出,一言难尽。
(二)
现在的劳模不兴“老黄牛”,也不兴“[[拼命三郎]]”,走俏的是学习型,知识型员工。吴友良深知这一点,他把学习当作生活的常态。
1991年,年仅23岁的吴友良来到发电厂,第一次手拿焊枪便出了洋相,焊条粘在了工件上,使尽浑身解数也拔不下来。情急之下用手去抓,结果可想而知,手被烫起了一溜水泡。
两年后,吴友良在全厂焊工技术大比武中一举夺得焊工专业理论和实践考试第二名,从此崭露头角。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清楚。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自1996年以来,吴友良先后参加发电厂、大屯公司、[[徐州市]]职工技能大赛,均夺得电焊工种金牌。早在1997年,他就考取了[[江苏省]]锅炉压力容器焊工技能教师资格证书,并先后取得了23项锅炉压力容器焊接合格证,成为江苏省特定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技能指导教师。初中毕业的吴友良,先后完成了业余高中的全部文化课程,取得了上海市经济管理专业的中专学历。2005年底,又通过了江苏电大经济管理专业大专课程的全部考试。“最近,我又开始读本科了。”他说。
知识是他向上的阶梯,追求是他前进的动力。
没有三头六臂,也没有特异功能,他是凡人,和你我一样。但他是全国劳模,你和我却不是。
(三)
没有优秀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多年来,吴友良乐于和大家共享技术,分享成功。
在电焊班的时候,全班在他的带动下,个个身怀绝技,在各类职工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屡创佳绩:在大屯公司第二、第四、第五、第六届技奥会上包揽了电焊工种的全部奖项;班里17名成员中有5人取得了江苏省焊工实践操作培训指导教师资格,拥有1名高级技师、10名技师、3名高级工,另有刚走上工作岗位的3位小伙子正在积极备战,准备考取高级工。
电焊班成为了快乐、团结、友爱、互助的温暖集体。
为了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人,为矿区生产服务,2005年11月18日,“吴友良劳模创新工作室” 和“吴友良焊工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立。随着吴友良来到他的创新工作室和焊工培训学校,一排平房坐落在发电厂厂区的南部,安静的小院别有洞天。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是技术比武的战场,培养人才的基地。自2005年以来,先后有143名学员经过严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拿到了国家认可的特种设备焊接合格证,有1200多人拿到IC卡,众多在这里接受了等级工培训的学员,如今成为生产的中坚力量。
“立足发展,注重实践,鼓励创新,自我超越,争当高技能人才”、“学习全国劳模,拿出手的都是精品,走出去的都是金牌”,这两条横幅上的标语,把这个培训基地的主旨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这里有教室、操作间、材料库,试验室,吴友良拿着一大串钥匙,一间一间打开,逐个向我们介绍,就像在炫耀他的豪华住宅,而那些设备仿佛就是他的高档家具。他拿起那些学员们的“作业”,向我们介绍和讲解。名师出高徒,能拜“金牌焊工”作老师,大屯的学员是幸运的。
吴友良说,去年工作室开展小改小革项目26个,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他似乎不太满足,说下一步,工作室要搞大项目,至于什么大项目,他没有透露。
(四)
尽管我们不再提倡劳模带病坚守岗位,揣着病假条上班,尽管我们反对那种置病榻上的亲人于不顾的缺乏人情味儿的奉献,并对此不屑或嗤之以鼻,然而,提起吴友良,我们不能不说他的家事,不能不为他的公而忘私而感动。
——吴友良的妻子在汽机运行长期三班倒,一天凌晨2时许,吴友良回厂里抢修设备故障,妻子上夜班。吴友良天蒙蒙亮才回家。进门发现,1岁多的宝宝从床上掉了下来,脑门上被磕下去一个坑,已经趴在冰冷的地板上睡着了。
——在老父亲患肺癌化疗期间,吴友良几次探亲都因突发的抢修任务而未能回老家。父亲病危,吴友良匆忙赶回去,奄奄一息的老父亲紧握住他的手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吴友良趴在父亲的身上泣不成声。
——2009年5月的一天,76岁的老母亲不慎将腰、腿摔伤,卧床不起。检修任务重、焊工人手少,分身乏术的吴友良不能回去照顾母亲。
——妻子因病住院,手术需要签字的时候,吴友良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进行焊接作业……
奉献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在工作和家事之间,劳模们首先选择的是工作。爱岗敬业在劳模身上,不是响亮的口号,不是漂亮的幌子,而是沉重的付出。
无私奉献说说容易,做到很难。吴友良说到了,也做到了。
在一个小时的采访中,吴友良手里一直拿着手机,电话铃响了6次,听得出来,谈的全是工作,没有一件是个人私事。
有人为吴友良大致统计过,他从来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如果把年休假、加班和调休加在一起,他可以一年不用上班。可是,他会休息吗?他能休息吗?……
采访结束时已是中午11点半,吴友良和我握手道别,一路小跑,去参加厂安监站每天这个时候召开的安全会。
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们的心里充满敬佩。
==参考资料==
[[Category:科學技術醫學人物]][[Category: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