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宗室耆英

增加 3,333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論曰:罷戰言和,始發於琦善,去備媚敵,致敗之由。伊里布有忍辱負重之心,無安危定傾之略,且廟謨未定,廷議紛紜,至江寧城下之盟,乃與耆英結束和議,損威喪權,貽害莫挽。耆英獨任善後,留廣州入城之隙,兵釁再開,浸致庚申之禍。三人者同受惡名,而耆英不保其身命,宜哉。<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811/306127.html 清咸豐朝兩廣總督兼辦通商事務耆英簡介耆英最後是怎麼死的]</ref>
==整頓朝政與耆英之死==
== 先帝褒獎有膽有識 治亂世,用重典” 時皇罪過無恥無 這是中國的傳統政治理念與經驗。[[肅順]]等人不可 ==超越歷史,他們治國理政、起衰振弱的一個重要方法,仍不外是大刀闊斧地整飭吏治,革除政治弊端。這不但適應了清王朝的政治需要,而且完全符合咸豐帝繼位之初銳意興革、勵精圖治的進取精神。
十九世紀中葉   咸豐帝在肅順等人的贊輔之下 一艘氣勢昂揚 將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傾排異己、遇事模棱 英國皇家 前朝重臣,文華殿大學士、 機大臣[[穆彰阿]]革職 停泊 永不敘用﹔同時又嚴懲了道光朝的另一重臣武英殿大學士耆英。 我國南京下關 如何懲處耆英 江面 問題 上, 幾名滿清大臣懷著沉重 肅順 心情登船 態度特別強硬 隨後 甚至有許多人認為肅順太過分了。鴉片戰爭失敗后 清政府被迫 與英 、法、美等西 代表璞鼎查進行 國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損失了許多利權,作為直接辦理對外 交涉 。之後 的清廷大員耆英 一份象徵著晚清屈辱開端 當然負有不可推卸 《南京條約》被敲定,自此 歷史責任。當時朝野上下多目其為畏葸(x?)媚外 甚至是裡通外 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開始徹底 走向了覆滅 賣國賊
這份條約為持續了兩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劃   其實,如何認識、處理中外關系,不但是擺在當時清廷 了一個慘痛 下各級官員面前 句號 新問題 ,將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侵略 中國 帶入波折多舛 近代社會。那麼 貪婪本性使然,處理解決中外關系和矛盾 在簽訂了這份屈辱的條約之後 也極具復雜性和艱巨性 滿清代表耆英、伊里布與英方代表璞鼎查分別走向了什麼樣的 決非如局外 生結局呢?等待著他們 所想象 又是怎 的命運呢?簡單容易,認為隻要堅決抵抗就一定可以戰勝外國侵略者。然而,要想振奮人心,震聾發聵,就必須殺一儆百。
在這三個人之中   咸豐帝即位不久 即親筆朱諭歷數 耆英 的結局 “畏葸 疑是最 能”、“抑民以奉夷,罔顧國家”、“喪盡天良”、“貽害國家”等罪狀,將其從正一品降 淒慘的了。在其簽訂《南京條約》之後 五品頂帶 五十五歲的耆英又與各列強國簽訂了多份條約 以六部員外郎候補 堪稱 這還 簽約簽到手抽筋 從寬 處理 此時的清廷仍認為“ 耆英 能力出眾” 受到咸豐帝的罷免之后,心中並不服氣 竟公然書寫楹聯:“先皇( 道光 帝)隆褒,有膽有識﹔時 (咸豐 )罪過,無恥無能”,借此發泄心中的不滿與憤懣。小鬼罵城隍,豈不 誇他“撫夷”得力 找死嗎?在當時的專制制度下,耆英如此大膽 並且 確為尋死之道。八年后 還御 耆英被 了匾額兩塊 自盡而死
道光駕崩後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咸豐八年初夏,英法聯軍攻陷大沽炮台,不久兵抵天津 繼位的新皇 京師震驚。 咸豐 帝急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趕赴天津議和。桂良、花沙納從未辦理過 列強國 外交涉,面對英法侵略者 蠻橫 態度 則截然不同 他任用了 恃強要挾,竟至一籌莫展。巡防大臣惠親王[[綿愉]] 林則徐 耆英較為熟悉外國情形,且 首的一批 外國人所信任,上奏咸豐帝 鷹派 棄瑕錄用 官員 耆英 本人也表示願意 鴿派 力任其難 官員進行了打壓 。咸豐 明確指出:“兩廣總督 遂再次起用 耆英 放任蠻夷入主中原,導致國家幾次陷入危機,並且 需將罪魁禍首耆英貶職處理 授予侍郎銜 ”之後,遭受打擊的 耆英 為宣洩自己的 萬萬也 滿 會想到 寫了一副對聯曰:“先皇獎勵有守有為 由此 他走 申斥無才無能 的不是重新從政崛起的光明坦途,而是通往黃泉冥府的不歸之路 當時, 咸豐 知道這 帝的如意算盤是,先由桂良等人出面答應英法提出的一些條 事後 如英法 面上並未發作 示滿意,即可簽約議和﹔如英法仍不滿意,可由耆英“再行允准幾條” 實際上 這樣 他心中早已大為光火 外國人或許即可就我范圍滿意簽約 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或者由桂良、花沙納對 英法 聯軍借助海軍之利故技重施 提出的各種要求先行拒絕 然后 次沿海一路北上偷襲清軍 由耆英出面調和轉圜
隨著聯軍的艦隊抵達天津   但是 朝廷陷入了恐慌之中 英法議和代表 為了安撫洋人,咸豐皇帝 派出 耆英 再次 抱有任何好感或信任,反而對其表示出特別的不滿 外國人交涉 鄙視 此時的英法聯軍已在 原因是他們攻佔兩 總督衙門后,繳 了一 批秘密 些清廷官方 檔案, 其中即有耆英向清帝報告其如何欺蒙、敷衍、控馭“外夷”的奏折。 檔案 議和過程 中, 他們獲知 英國人拒絕與耆英會面,並拿出耆英的奏折,交給桂良、花沙納等閱看。 耆英當 年在 時被搞得狼狽不堪,窘困異常,無法繼續參與對外議和 談判 時並未如實 ,便離開天津返回北京。按照耆英的說法是,此次對外議和,事關機密,且外國人耳目眾多,不能以書面形式 奏,因此必須親自回京向咸豐帝 朝廷 告。桂良、花沙納也認為英法對耆英頗為不滿 所以 他們對耆英的鄙視、報復 覺得這人當面一套背後一套 事關清廷尊嚴 實屬兩 奏請咸豐帝允准耆英進京 三刀之輩 陳夷情
所以,英法聯軍代表十分討厭   但是 耆英 ,拒絕與 在未獲咸豐帝允准 談判 最終,耆英只好無功而 即擅自離開天津 回北京 得知此事的鹹 再也按捺不住 聞訊后大 指責 耆英 不但 辦理夷務,實屬畏葸 無能, 而且無恥。 於大局未定之時,“不候旨擅自回京……實屬自速其死”,命[[僧格林沁]]將 耆英 再次以一副對聯反駁:“先帝褒獎有膽有識 鎖拿進京。惠親王綿愉亦因保舉不當,自請處分 皇罪過無恥無能 奏請將耆英審訊后即行正法 ”這次 咸豐 根本沒打算饒過 命恭親王奕?、惇親王奕?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共同審訊 耆英 ,直接賜其自盡了
  恭親王奕?等人從大清律例角度出發,認為,耆英不候諭旨即自行回京,確屬冒昧糊涂,不合情理。但是,耆英並非統兵將帥,而且其回京也是擔心撫局決裂。遍查大清律例,並沒有對清廷大員無旨擅自回京應作如何懲處的專門條文,因此奏請咸豐帝,將耆英定為絞監候。但是,時任理藩院尚書的肅順則從振刷政治的角度出發,上奏咸豐帝:耆英的供詞多為巧飾之詞,並無不可在奏章內奏陳的機密之事,顯然是“居心巧詐”,對於這樣的畏葸無能者,應即行正法,以儆官邪而申國法。最終,咸豐帝下令耆英自盡。有不少人認為肅順堅決主張處死耆英,難免有挾嫌報復的成分。不過,這種說法難以服人。因為他們並未說明肅順與耆英有何個人的恩恩怨怨﹔況且,不但惠親王綿愉在此之前曾奏請將耆英即行正法,即是咸豐帝也已定下了耆英“實屬自速其死”的基調。無論是咸豐帝也好,肅順等人也罷,他們之所以要罷斥穆彰阿、處死耆英,主要是治亂世用重典,亟欲振刷政治,整頓吏治的政治需要,希望朝廷上下由此而振作起來,改變中國積弱積貧的國勢。<ref>[httpshttp://newbook.qqpeople.com.cn/BIG5/69399/omn106153/20190215106154/20190215A0GACG6427821.html 三人在中國做了一件大事,兩個人被國人痛罵,一人回國後成了英雄]</ref>
==耆英實際上也死在了肅順手上==
72,918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