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納米比亞

增加 52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Multiple image | align = right | width = 200 | image1 = 納米比亞地理位置.gif| caption1 = 納米比亞地理位置  <br>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attachments/locator-maps/WA-locator-map.gif  原圖鍵連] | image2 = 納米比亞位置.gif | caption2 = 納米比亞位置 <br>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attachments/maps/WA-map.gif  原圖鍵連]  }}
'''納米比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Namibia),首都[[溫荷克]](Windhoek),位於[[非洲]]南部,與[[安哥拉]]、[[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南非]]接壤,西面為[[大西洋]]。面積約82.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53萬。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語言為[[南非語]](Afrikaans)、[[德語]]及 [[ 奧萬博語 ]] [[ 赫雷羅語 ]] 等方言。
<ref name="MOFA">{{Cite web |url =https://www.mofa.gov.tw/CountryInfo.aspx?CASN=D33B55D537402BAA&n=1C6028CA080A27B3&sms=26470E539B6FA395&s=CA60F31A88AF3736 | title = 納米比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Namibia | date=2018年3月 | publisher = 中華民國外交部全球資訊網 | language = ZH | accessdate = 2019-10-22}}</ref><ref name="CIA">{{cite web| url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ns/the-world-factbook/ |title=AFRICA NAMIBIA |date=2019-10-02| publisher=CIA|language = EN | accessdate = 2019-10-22}}</ref><ref name="FMPRC">{{cite web| url=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fz_677316/1206_678260/1206x0_678262/ |title=纳米比亚国家概况|date=2019年8月|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 language = ZH |accessdate=2019-10-22}}</ref>
約15,000年前於[[達馬拉蘭]](Damaraland)已有人類活動並於[[特韋弗爾泉]](Twyfelfontein)岩石上繪畫。約於公元前[[科伊科伊人]](Khoi-khoi)穿過[[卡拉哈里沙漠]]進入納米比亞。9世紀時[[達馬拉人]](Damara)遷徙並定居於納米比亞。[[班圖語]]系的[[赫雷羅人]](Herero)約於16世紀從東非大湖地區南下,穿過安哥拉到達尚比亞,並於1550年左右抵達[[庫內納河]](Cunene River or Kunene River),並向南方的納米比亞發展。
約18世紀中葉,赫雷羅人勢力範圍已擴大到[[卡奧科蘭]](Kaokoland)一帶,並向南拓展至[[斯瓦科普河]](Swakop River)。18世紀末葉由[[瓊克·阿夫里坎納]](Jonker Afrikaner)領導的Oorlam族(科伊科伊人的分支)打斷赫雷羅人的擴張行動並擁有納米比亞中部的主導權,並成為介於北部赫雷羅人與南部[[納瑪人]](Nama people 科伊科伊人的分支)間的緩衝。1861年隨著瓊克·阿夫里坎納的死亡留下納米比亞中部地區的權力真空,赫雷羅人與納瑪人相互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  1870年在[[雨果·哈恩]](Hugo Hahn)的斡旋下赫雷羅人與納瑪人簽屬和平協議 。<ref>{{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3 |title=Pre-history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 name="Bantu">{{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4 |title=Bantu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08}}</ref><refname="European">{{cite web| url=http://www.namibia-travel-guide.com/bradt_guide.asp?bradt=1025 |title=European Colonisation | publisher= Namibia Travel Guide | language = EN |accessdate=2019-11-11}}</ref>
=== 歐洲航海家與殖民者 ===
[[File:Cape Cross.jpg|thumb|220px|右|由迪亞哥‧康樹立之十字架 <br>圖中為花崗岩製的複製品 <br>真品於德國殖民時代被移往歐洲 <br>[https://citizen.co.za/news/news-world/2131669/germany-to-return-15th-century-seafarer-cross-to-namibia/ 來源網站]]]
==== 地理大發現與殖民者====
在15世紀,歐洲與東方之間的貿易開闢了納米比亞沿海和好望角周圍的航線。最早記載踏上納米比亞土地的是 [[ 葡萄牙 ]] 人[[迪亞哥‧康]](Diogo Cão)於1485年在[[骷髏海岸]](Skeleton Coast)的[[開普克羅斯]](Cape Cross)稍事停留,並豎起了石灰岩製成的十字架。1487年[[巴塞洛繆‧迪亞茲]](Bartholomeu Diaz)到達[[鯨灣]](又譯[[沃爾維斯灣]],[[華維斯灣]], Walvis Bay)並向南到達現在的[[呂德里茨]](Lüderitz)。但荒蕪的海岸讓已佔領安哥拉的葡萄牙人和[[開普殖民地]]的 [[ 荷蘭 ]] 人對納米比亞興趣不大  1793年開普殖民地的荷蘭人決定佔領鄰近地區唯一良好的深水港—鯨灣。不久[[法國]]入侵荷蘭,這舉動促使[[英國]]奪取開普殖民地及鯨灣的控制權。即便如此,歐洲人對納米比亞內陸的了解卻很少,直到19世紀中葉[[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查爾斯‧約翰‧安德森]](Karl Johan Andersson)等探險家、傳教士[[雨果·哈恩]](Hugo Hahn)和商人才逐漸開始向內陸探索
1793 於1870 開普殖民地 在雨果·哈恩 荷蘭 斡旋下赫雷羅 決定佔領鄰近地區唯一良好的深水港—鯨灣 與納瑪人簽屬和平協議 不久[[法國]]入侵荷蘭, 舉動促使[[英國]]奪取開普殖民地及鯨灣 段相對和平 控制權。即便如此, 時代傳教士與商人等 歐洲 人對 勢力迅速的擴大於 納米比亞 了解卻很少,直到19世紀中葉[[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查爾斯‧約翰‧安德森]](Charles John Andersson)等探險家、傳教士和 影響力。納瑪人與歐洲 商人 進行貿易並收取過路費、授予 始向內陸探索 發及狩獵的許可證。而赫雷羅人主要進行槍枝貿易,對他們而言,牛象徵財富,因此繁殖更多的牛群比舶來品更具意義。這導致赫雷羅人實力比以前更強大,而納瑪人的力量逐漸衰退 。<ref name="Bantu"/><ref name="European"/>
==== 德屬西南非 ====
19世紀末歐洲列強展開「[[瓜分非洲]]」(Scramble for Africa)的行動。1884年[[德國]]商人[[阿道夫·呂德里茨]](Adolf Lüderitz)於西南沿海地區購買土地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城鎮 [[ 呂德里茨 ]](Lüderitz) ,不久便由德國政府收購並控制該地區,1890年德國占領納米比亞全境,並命名為[[德屬西南非]](German South West Africa)。1890年英國與德國簽訂[[黑爾戈蘭-桑給巴爾條約]](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英國將現今波札那地區劃為[[貝專納保護國]](Bechuanaland),並於 確立了[[貝專納保護國]](Bechuanaland 現今波札那)與 德屬西南非 洲確立了 邊界-英國將狹窄的土地割讓給了 德國 旋即 德國 以當時總理[[列奧·馮·卡普里維]](Leo von Caprivi)命名為[[卡普里維地帶]](Caprivi Strip)。
1904年,一支名叫赫雷羅(Herero)的部族受不了殖民暴政而發動起義,在一場衝突中殺死數十個德國平民,原本屬敵對部族的納馬族(Nama,舊稱納馬夸Namaqua)也與赫雷羅並肩作戰。德國派出托塔將軍(Lothar von Trotha)領導1萬5千名士兵無情鎮壓,是為「赫雷羅與納馬大屠殺」(Herero and Namaqua genocide)。1905年至1908年間,80%的赫雷羅人和50%的納馬族人死去,他們不是被德軍殺死,就是在集中營奴役下勞動至死,或者因為營內極端惡劣的環境而病死。4年之內,估計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直到1908年納馬族與德國談和,整起滅絕事件才就此落幕。
16,69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