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425
次編輯
變更
扬州评话
,無編輯摘要
龚午亭,东台人(约1821—1908),年轻时候在扬州读书,聪慧强记,过目不忘,爱读野史小说,能背诵如流,对人谈起其中故事,风趣横生,闻者无不爱听。后来又编成故事评说,绘影绘声,曲尽其妙,为人称赞。由此渐习评话,竟以此为业,蜚声艺坛。
清咸丰三年(1853 年 )太平天国革命军兴,扬州群众为避免清军骚扰,纷纷避到泰州、东台一带。龚午亭也回家乡东台开讲评话,每天座无虚席。由扬州一带逃难来的人们,争先恐后地来听龚午亭说书,由于前来听书的人日益增多,书场里常常无法容纳。
太平军战事结束后,龚午亭去扬州继续说书,声名更为显赫。当时扬州盛行“要听龚午亭,吃饭莫打停”的谚语。《龚午亭传》称:“春秋佳日,都人冶游,苛无午亭,则坐客为之不欢。”“上至公卿士大夫,下至村妇牧竖,莫不知有午亭”,“其声名流布海内……是以过扬州者得闻为幸,恒夸于众,以鸣得意。”
==“费家三国”——费骏良==
费骏良(1891 年 —1952 年 )原名费恒昌,字履平,东台西团人,后定居扬州。曾办私塾教书,后拜吴国良为师,学习说书。学会中、后部《三国》,后又得顾朝祯传授前部《三国》。又自编自说《东周列国》、《太平天国》,因所讲三部书中均有“国”字,听众称为“费家三国”。
费骏良秉性刚直,对当时官场腐败及社会上种种不公正的现象极为痛恨,常将所见所闻巧妙安插在书中,嘲讽时弊,抨击奸伪。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与王少堂、康又华、吴少良同在镇江演出。
有一次,他见到听众中有国民党省政府某厅官吏,便临时决定在《三国》后加说一节《西游记》。说时又借机发挥,以妖喻官,辛辣而含蓄,使在场的官吏们哭笑不得。
30年代初,由于他关心公益,乐于助人,很受同行尊重。在镇江被同行们推选为“书社联合会”委员。抗战期间,与同仁们在镇江举行募捐义演,支持前方的抗日将士。 建国后费骏良当选为苏北戏曲改进协会扬州分会主任,率先将柯蓝的《洋铁桶》的故事改编成扬州评话演出,并应邀在苏北人民广播电台播讲“费家三国”
==王少堂==
王少堂(1889~1968年~1968年)评话 [[ 艺术 ]] 家。名德庄,又名熙和,艺名少堂。祖籍江都,生于扬州安乐巷,伯父金章、父玉堂均为扬州评话艺人。他是" “ 王派《水浒》" ” 的代表人物,擅说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 “ 十回" ” 。
王少堂7岁从父学艺,9岁登台,12岁以家传武(松)十回正式从业,在扬州书坛崭露头角。20岁时成为扬州评话界四大名家之一。
他的表演,说表细腻、形神兼备、张弛有致、 口齿清雅,人称其艺术" “ 细致而不累赘,壮美而不粗疏" ” ,赢得了" “ 听戏要听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 ” 的赞誉。
==节目==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
==濒危状态==
同辉煌的历史相比,当前的扬州评话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演员阵容的明显萎缩,书场和听众的不断减少,听众年龄的普遍老化,继承与创新的措施不力,创作和研究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在青年中影响的日益消退等等,都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扬州评话的一些书目和流派,因为传承无人,正在面临消亡的危险。
如上所说,只知书名而书词已失传的评话书目达19部。历史上曾经盛行的“任门三国”、“李门三国”、“邓门水浒”、“宋门水浒”、“戴门西游记”、“金门平妖传”已经失传多时;“王水浒、康三国”等艺术流派,现在也已经奄奄一息。 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是复杂的。 从宏观上看,扬州评话面临困境并不奇怪,因为这些并不是孤立的现象。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冲击,已经使得传统艺术独霸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们对于娱乐形式拥有更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因此,包括扬州评话在内的几乎所有传统艺术,像昆曲和京剧等,都一无例外地受到了挑战。
从微观上看,扬州评话面临的困境也同自身的原因有关。例如,传统体制和传统意识对艺术生产力的束缚尚未彻底消除,在鼓励新书创作方面需要出台更为宏伟的规划与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及为适应新的听众需求在书场环境营造从业人员待遇及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加大投资力度等等。
这些因素,都关系到曲艺界自身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阻滞了曲艺事业的繁荣。 如果我们不是消极无为地对待当前扬州评话面临的窘境,而是 [[ 历史 ]] 地认识到传统曲艺正处于一种微妙的转型期,从而积极地想方设法去有所作为,那么扬州评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有可能得以延续其生命并得到发展。
==视频==
<center>{{#ev:youku|XODYwMzE2OTg4|center}}</center>
==參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