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泉州南音

增加 57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泉州南音 ''' 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ref>[https://www.sohu.com/a/199709710_534425 南音:中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汉族音乐 | 文艺] ,搜狐网,2017-10-23</ref>。主要流行于 [[ 泉州市 ]] 、闽南晋江、南安、安溪、永春、龙溪和 [[ 厦门市 ]] ,在 [[ 台湾 ]] [[ 南洋群岛 ]] 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 [[ 琵琶 ]] 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ref>[https://news.sina.com.cn/o/2018-04-07/doc-ifyuwqez6338150.shtml 水头老艺人:一生坚守只为这把琵琶],新浪网,2018-04-07</ref>。
==古乐起源==
泉州南音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乐。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被称为汉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拨子,且是横抱姿势,泉州南音至今保持这一遗制。南音中所用的“拍板”及其演奏方式与 [[ 敦煌壁画 ]] 中的伎乐图一样。南曲主要流行于泉州市、闽南晋江、南安、安溪、永春、龙溪和厦门市,在台湾及南洋群岛华侨居住的地方也很盛行。
一般认为南曲起源于唐,形成于宋:
(1)据文献记载: [[ 唐僖宗 ]] 光启元年(885), [[ 王潮 ]] [[ 王审知 ]] 兄弟率军入闽,他们带去了唐代“大曲”传播于汉族民间。大曲与当地汉族 民间音乐的相互影响和吸收,从而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南曲”。
(2)南曲的主奏乐器 琵琶称为南琶,为 曲颈琵琶,演奏姿势是斜抱着弹奏。所用 洞箫严格规定为一 尺八寸,亦称之为尺八。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均与唐旧制相符。
(3)南曲的曲牌名称有不少与唐代大曲、 法曲的曲牌名称相同。如《摩诃兜勒》《 子夜歌》、《 清平乐》、《 [[ 梁州曲 ]] 》、《 婆罗门》等。
(4)宋代“ 南戏”五大名剧:《 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记》、《 杀狗记》和《 [[ 琵琶记 ]] 》,南曲也演唱这些剧目。
==传承发展==
南曲在汉族民间流传,有赖于社团组织的传承和传播。清代以来在泉州、厦门和 [[ 晋江 ]] 、 南安、惠安、 [[ 安溪 ]] 等地都有社团成立,并有专业的教师传艺。建国以来,成立了不少 南音研究社、南音研究会。还建立了专业的南曲音乐团<ref>[http://www.mnw.cn/quanzhou/news/1461151.html 新中国成立以后 泉州南音传承首次举行传统拜师仪式],闽南网,2016-11-16</ref>。
==分类特点==
786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