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617
次編輯
變更
福建芗剧
,無編輯摘要
|}
'''福建芗剧'''是二十世纪初叶发源于[[宜兰县|宜兰]]的[[歌仔戏|台湾歌仔戏]]分支 <ref>[http://www.sohu.com/a/25688794_216664 漳州戏曲芗剧与歌仔戏:花开两岸 跨海传戏] ,搜狐,海峡视窗,2015-08-04 12:03</ref> 。[[台湾]]歌仔戏在回传入福建后,在当地称为芗剧。歌仔戏在台湾正式成型时,传采用[[中国]][[福建]][[漳州]]一带的「歌仔」;「歌仔」又称「杂锦歌」、「什锦歌」、「锦歌」。锦歌是什锦歌之简称;1953年,中国福建省文化厅决定将流传于漳州[[九龙江]],又称芗江,当地的台湾歌仔戏正式称为「芗剧」。编印发行《闽南民间音乐资料汇刊》时,因「什锦」一词过于粗俗,书中略称为锦歌。以早在[[闽南]]有歌仔,没有「锦歌」。而九龙江在龙海县石码地域一段被称为[[锦江]]。因政治考量,曾刻意称当地的歌仔为「锦歌」,并视之为歌仔剧的根源)。乃是吸收民间小戏与民谣曲调而来,以七字或五字组成一句,每四句组成一段,由方言俚语演唱来说故事的一种民歌。
==历史沿革==
1925年厦门[[梨园戏]]团双珠凤曾聘请台湾歌仔戏艺员去教戏,自此在闽南地区流行 <ref>[https://fj.qq.com/a/20111111/000197.htm 歌仔戏在闽台文化中孕育生成],腾讯,2011年11月11日16:16</ref> 。1926年台湾玉兰班前往厦门新世界剧场连演四个月。1928年台湾福佬人前往[[福建省]][[漳州]][[白礁慈济宫]]谒祖时,聘请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前往演出酬神,曾在厦门演出,引起当地轰动。其后闽南地区便纷纷组成歌仔戏班。当时到中国教戏的台湾演员有[[戴水宝]]、[[温红涂]]等,以温红涂的影响最大。
福建当地艺员[[邵江海]]、[[林文祥]]都是台湾歌仔戏艺员温红涂的学生,他们的同学还有[[王锦泉]]、[[吴泰山]]、[[卢培森]]等人,他们两人据歌仔戏曲调加以变革,成为「改良调」(以台湾后来称为「都马调」的「杂碎仔调」为主的系列曲调,杂碎在这里是什锦的意思),组演所谓改良戏,日治下的台湾乐器被查禁,[[邵江海]]、[[林文祥]]等人用[[南管]](泉州南音)的乐器「[[三弦]]」(皮面,共鸣箱蒙蟒皮或蛇皮)和「[[萧|洞箫]]」(即「[[尺八]]」;比民乐的洞箫要长,有时也用民乐洞箫。注:这里指的民乐何意?中国洞箫可略分为北箫及南箫。南箫保留旧制,而北箫在规制上,一般都长于南箫。尺八仍是唐制「篴、通洞」,一尺八寸,九竹节的规制。尔后保留在台系南箫中,日系尺八仅要求一尺八寸,对竹节数目并无限制。所谓民乐洞箫,是指广东民乐,或另有所指?)代替台湾[[月琴]]和台湾品仔([[笛]]),主弦(领奏琴师)的胡琴类乐器[[壳子弦]]、[[大广弦]]则用新发明的[[六角弦]]代替,躲过[[国民政府]]取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