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9,403
次編輯
變更
舜帝祭典
,無編輯摘要
[[File:非物质文化遗产.jpg|450px|缩略图|右|舜帝祭典[http://wx.163ns.com/uploads/r/rhlgid1440037556/7/9/f/7/55f2444eb081f.JPG 原图链接][http://www.91whw.com/560/560/45 来自中国九凝文化网 的图片]]]
'''舜帝祭典'''活动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祭祀礼仪既保持了传统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献花篮、行鞠躬礼、民俗文艺表演等内容。整个祭祀仪式分迎宾仪式、导引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既传承 [[ 历史 ]] ,又与时俱进,显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2011年5月23日,舜帝祭典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Ⅹ-132<ref>[http://www.ihchina.cn/Article/Index/detail?id=15290 舜帝祭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ref>。
==舜帝简介==
===姓氏起由===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舜]]在当帝之前,四岳曾向帝[[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帝尧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郑樵《 [[ 通志·氏族略 ]] 》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
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因而史称妫、陈、田、姚、胡为妫汭五姓。妫汭,古水名,又作沩汭,在今 [[ 山西 ]][[ 永济 ]] 南,源出 [[ 历山 ]] ,西流入[[黄河]]。前文已述,舜帝本为姚姓,因后居妫汭而得妫姓,故有时籍贯也被认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阳,一说[[浙江]]上虞)。
===历代祭祀===
[[File:舜帝祭典11.jpg|400px|缩略图|右|[http://wx.163ns.com/uploads/a/admin/e/4/7/8/55f244ba4c341.JPG 原图链接][http://www.91whw.com/560/560/45 来自中国九凝文化网 的图片]]]
舜帝是[[中华民族]]始祖五帝之一,是我国道德文化的创始人。《 [[ 史记 ]] 》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2002年至2005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九疑山]]玉琯岩[[舜帝]]陵庙遗址,是始建年代早,延续年代达1600多年,且规模宏大的祭祀舜帝的纪念性建筑。经专家论证评审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大禹舜帝陵始,历经各个朝代,祭祀舜帝陵暂成定制。据有关史料载,夏禹、[[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朝南望九疑遥祭舜帝陵。秦汉以后经 [[ 南北朝 ]] 、 [[ 隋 朝]] 、 [[ 唐 朝]] 、 [[ 宋 朝]] 、 [[ 元 朝]] 等朝代,祭舜香火不绝。南朝[[宋武帝]]刘裕遣官张邵、颜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张九龄]]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明[[朱元璋]]于洪武四年(1371年)亲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据统计,明代御祭15次。清承明制,御祭达45次。民国省祭4次。现舜帝陵内仍存在清 代祭祀碑30方,民国祭祀碑4方。
===改革开放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 改革开放 ]] 前,舜帝陵庙因年久失修,濒临倒塌,而间断了一段祭祀活动。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现代的舜帝陵祭典活动以“尊祖爱国、传承文明,凝聚人心、促进发展”为主题,祭祀礼仪既保持了传统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现代气息的献花篮、行鞠躬礼、民俗文艺表演等内容。整个祭祀仪式分迎宾仪式、导引仪式、祭典仪程、瞻仰仪式、谒陵仪式和祭文碑揭碑仪式,既传承历史,又与时俱进,显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
“舜帝祭典”确是一个值得保护的文化遗产,它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流传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凝聚海内外华人尤其是舜裔十大姓两亿华人的一种重要方式,也将对祖国统一和 [[ 中华民族 ]] 伟大复兴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代祭舜活动==
舜帝陵位於湖南省宁远县九嶷山,系中华民族尊祖祭舜之圣地,《史记》载:“舜南巡狩,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九嶷山因此成为炎黄子孙向往的圣地。
祭祀,在古代,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现代增添了缅怀、悼念之意。古代非常重视祭祀,《 [[ 左传 ]] 》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灾、求福、报谢。
===祭礼原则===
《 [[ 礼记 ]] 》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段话就是说古代制定祭礼的原则是,只有为国为民作出了贡献的人才能享祀。舜帝“勤民事,苦忧人”;缔造了以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为主的伦理道德,“德自舜明”;开创了“自强不息”、“至孝笃亲”、“天下为公”、“和合万邦”的人类文明,是中华民族世代崇敬的人文始祖<ref>[https://www.sogou.com/link?url=DSOYnZeCC_oFmTickJ_wj-1d3c3X7OfFU9_RJOlBdKNm_AAy0N0LCA.. 梁纪委:弘扬舜帝文化 引领廉洁风尚],搜狐网 2017-1-18</ref>。
===建庙祭祀===
秦汉直到唐、宋、元时期,舜庙筑於玉琯岩前,祭祀礼仪多在舜陵庙举行,有了固定的程式。祭祀礼仪不仅规定了仪程,也规定了祭品的陈设,整个[[礼仪]]已经包含了乐祭、歌祭、舞祭、物祭、文祭、燎祭等内容。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游,率左臣相 [[ 李斯 ]] 、太子胡亥,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汉武帝]]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帝於九疑。限於当时的交通条件,帝王们只能望祀九疑。
汉代後期开始遣官致祭。如南朝 [[ 宋武帝 ]][[ 刘裕 ]] 遣官 [[ 张邵 ]] 、 [[ 颜延之 ]] , [[ 唐玄宗 ]][[ 李隆基 ]] 遣官 [[ 张九龄 ]] 赴九疑祭舜,并留有祭文。
舜帝陵祭祀礼仪活动,经过唐宋文化鼎盛时期,逐渐成熟。明朝开始,规定三年一大祭,每年两祭,时间为农历的二月、八月上甲日,“遇国有大事”,遣官专程告祭。
宋代 [[ 朱熹 ]] 所作的“虞庙乐歌”,成为祭祀礼仪中的歌祭祭文。礼仪仪程中使用的“乐章”也正式规定下来。迎宾、沐浴、省牲、盥手等也进入了礼仪活动中,并成为定制。明代御祭十五次,清承明制,御祭达四十五次。与此同时,“民崇舜德,世代禋祀”的民间祭祀活动,逐步行成自己的祭祀礼仪,具有著民间不同风格的祭祀文化特色。
民祭的仪程、音乐、祭品,有自己的规制。特别是司仪和读祭文,其朗朗上口、节韵分明,有“唱”读的旋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