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舜帝祭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舜帝祭典據《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九疑山舜帝陵是中華民族道德文化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之陵寢。對九疑山舜帝陵的祭祀活動,最早始於夏朝。大禹、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朝南望九疑遙祭舜帝。秦漢以後經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朝代,祭舜香火不絕。 舜帝祭典,湖南省寧遠縣傳統民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舜帝祭典的主要活動地在湖南省寧遠縣,望祭舜帝始於大禹,止於漢武帝。現代的舜帝陵祭典活動以"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 促進發展"為主題,祭祀禮儀既保持了傳統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現代氣息的獻花籃、行鞠躬禮、民俗文藝表演等內容。 歷經各朝各代,舜帝祭典成為定製。歷代帝王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經久不斷。自明代起,凡遇國家大典、大事,朝延都派遣官員來九疑山祭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共舉行過12次大規模的祭舜活動,2005年、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先後四次舉行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

舜帝祭典都沿用同一禮儀,使用統一樂章,新中國成立後,根據與時俱進的要求,祭祀禮儀稍有改變,但絕大部分仍沿用漢代禮儀程序。

2006年,舜帝陵祭典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舜帝祭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Ⅹ-132[1]

舜帝簡介

孟子》:「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史記》說舜目有雙瞳而名「重華」[2]

帝舜生於公元前2277年甲子,卒於公元前2178年癸卯。死後,禪位於禹。國號有虞,故稱有虞氏。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於姚地(今河南濮陽范縣),便以姚為姓,其後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在當帝之前,四岳曾向帝推薦過陶唐氏,舜繼承王位後帝堯曾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讓他們居住在媯河邊,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便以媯為姓。鄭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

舜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因而史稱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媯汭,古水名,又作溈汭,在今山西永濟南,源出歷山,西流入黃河。前文已述,舜帝本為姚姓,因後居媯汭而得媯姓,故有時籍貫也被認為是在山西,但舜原籍姚地(今河南濮陽,一說浙江上虞)。

歷代祭祀

慎終追遠,祭祖朝宗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舜帝是中華民族始祖五帝之一,是我國道德文化的創始人。《史記》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2002年至2005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主持發掘的九疑山玉琯岩舜帝陵廟遺址,是始建年代早,延續年代達1600多年,且規模宏大的祭祀舜帝的紀念性建築。經專家論證評審2006年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大禹舜帝陵始,歷經各個朝代,祭祀舜帝陵暫成定製。據有關史料載,夏禹、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朝南望九疑遙祭舜帝陵。秦漢以後經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等朝代,祭舜香火不絕。南朝宋武帝劉裕遣官張邵、顏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張九齡赴九疑祭舜,並留有祭文。明朱元璋於洪武四年(1371年)親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編修雷燧到九疑山祭舜。據統計,明代御祭15次。清承明制,御祭達45次。民國省祭4次。現舜帝陵內仍存在清 代祭祀碑30方,民國祭祀碑4方。

改革開放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改革開放前,舜帝陵廟因年久失修,瀕臨倒塌,而間斷了一段祭祀活動。

隨着九嶷山的旅遊開發,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已有一些民間零星的祭舜活動。九十年代起舜帝陵修葺一新,共舉行過10次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其中省祭2次,市祭2次,縣祭3次,民間團體祭3次。由此以官方帶動團體,由團體帶動民間的祭祀活動日漸瀕繁。特別是海內外舜裔宗親組織到九嶷山祭祖謁陵更是陸續不斷,從而體現了從古至今舜陵祭祀的一脈相傳。

現代的舜帝陵祭典活動以「尊祖愛國、傳承文明,凝聚人心、促進發展」為主題,祭祀禮儀既保持了傳統的祭典程式,又新添了具有現代氣息的獻花籃、行鞠躬禮、民俗文藝表演等內容。整個祭祀儀式分迎賓儀式、導引儀式、祭典儀程、瞻仰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既傳承歷史,又與時俱進,顯得隆重而富有地方特色。

「舜帝祭典」確是一個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它是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流傳下來的,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寶庫中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成為凝聚海內外華人尤其是舜裔十大姓兩億華人的一種重要方式,也將對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產生深遠的影響。

祭舜活動

祭祀意義

舜帝陵位於湖南省寧遠縣九嶷山,系中華民族尊祖祭舜之聖地,九嶷山因此成為炎黃子孫嚮往的聖地。

祭祀,在古代,是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現代增添了緬懷、悼念之意。古代非常重視祭祀,《左傳》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將祭祀與戰爭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祭祀的目的主要是弭災、求福、報謝。

祭禮原則

禮記》載:「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段話就是說古代制定祭禮的原則是,只有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的人才能享祀。舜帝「勤民事,苦憂人」;締造了以人的社會行為規範為主的倫理道德,「德自舜明」;開創了「自強不息」、「至孝篤親」、「天下為公」、「和合萬邦」的人類文明,是中華民族世代崇敬的人文始祖[3]

建廟祭祀

從夏代開始,九疑山就建有祭祀舜帝的廟宇。最初建在九疑大陽溪,當地人呼為大廟,由於離陵山還有二十多公里,也只能遠望陵山而祭祀,因而當地望祭的山崗稱為「望崗」。

大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而祭舜開始,四千多年來,祭舜活動傳承不輟。

傳承不輟

秦漢直到唐、宋、元時期,舜廟築於玉琯岩前,祭祀禮儀多在舜陵廟舉行,有了固定的程式。祭祀禮儀不僅規定了儀程,也規定了祭品的陳設,整個禮儀已經包含了樂祭、歌祭、舞祭、物祭、文祭、燎祭等內容。

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遊,率左臣相李斯、太子胡亥,十一月行至雲夢,望祀虞舜於九疑山。

漢武帝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於盛唐,望祀虞帝於九疑。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帝王們只能望祀九疑。

漢代後期開始遣官致祭。如南朝宋武帝劉裕遣官張邵顏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張九齡赴九疑祭舜,並留有祭文。

舜帝陵祭祀禮儀活動,經過唐宋文化鼎盛時期,逐漸成熟。明朝開始,規定三年一大祭,每年兩祭,時間為農曆的二月、八月上甲日,「遇國有大事」,遣官專程告祭。

宋代朱熹所作的「虞廟樂歌」,成為祭祀禮儀中的歌祭祭文。禮儀儀程中使用的「樂章」也正式規定下來。迎賓、沐浴、省牲、盥手等也進入了禮儀活動中,並成為定製。明代御祭十五次,清承明制,御祭達四十五次。與此同時,「民崇舜德,世代禋祀」的民間祭祀活動,逐步行成自己的祭祀禮儀,具有著民間不同風格的祭祀文化特色。

民祭的儀程、音樂、祭品,有自己的規制。特別是司儀和讀祭文,其朗朗上口、節韻分明,有「唱」讀的旋律味。

近幾年海內外地舜裔宗親團體,紛紛來九嶷山祭祀,甚是火爆。湖南省政府、舜帝陵基金會、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等都舉行了大型祭祀活動。

官方祭祀

湖南省公祭舜帝大典原圖鏈接來自 中國網 的圖片

官方祭祀可分為告祭、例祭、公祭。

告祭

多為國家大事,如靖邊除患、萬壽晉徽、即位親政、立儲冊後、撫民禳災等均先期遣官祭告。如洪武四年,明代皇帝朱元璋派遣翰林國史編修雷燧於九嶷舜帝陵告祭改朝換代。祭文為:「朕生後世,為民於草野之間。當有元失馭,天下紛紜,乃乘群雄大亂之秋,集眾用武。荷皇天后土眷佑,遂平大亂,以有天下,主宰庶民,今已四年矣。君生前世,作蒸民主,大德無窮,垂法至今,後人不忘者,以其量同天地故也。朕典百神之祀,考君陵墓在此,然相去三千餘年,觀於帝典,大哉聖德,非天者何?雖竊慕於心,奈稟性之愚。時有古今,民俗亦異,仰惟聖謨,萬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聖靈不昧,尚其鑒納焉。尚饗!」

例祭

由官方明確規定時間,例行祭祀。每年春秋二祭,由地方官代祭,並規定祭銀數量。清乾隆二年(1737年)定祭祀銀一百五十兩。

公祭

則提前公示,公眾參與,官民同祭[4]。據志書記載,古代舜帝陵祭典,規模浩大,祀禮隆重。朝廷派遣四品以上京官出任祭祀官,擇日從京師出發,前面以傘仗龍旗引路。祭祀大使至,地方官出城跪迎,恭奉御祭文、香帛於龍亭內,行三跪九叩禮。擇定祭期,使者致齋三日。地方官備鼓樂、儀仗,各官穿吉服,行一跪三叩首禮,迎龍亭至祭所。當地瑤總率瑤族青年男女百餘人敲鑼打鼓,盛裝列隊五裏外,沿途鋪以松針翠柏。

舜帝陵官方祭祀

流傳至今,主要是公祭大典。禮儀既有承襲,亦有與時出新。整個祭祀禮儀分為迎賓儀式、導引儀式、祭典儀式、瞻仰儀式、謁陵儀式和祭文碑揭碑儀式。

祭典主要儀程

迎神、行禮、初獻禮、進帛、進爵、讀祝、行亞獻禮、行三獻禮等)。分為鳴金、擊鼓、鳴炮、就位、盥手、敬供品、敬香、行鞠躬禮、讀祭文、焚帛書、獻花籃、樂舞告祭、禮成等。每一項均演奏專用樂章,各官與參祭人員均按司儀的呼請行跪拜叩首之禮。其中,亞獻禮奏恢平之章樂曲時,由朝廷太常寺樂舞生伴干戚舞;終獻禮奏靖平之章,由九嶷山瑤族男女青年三十二人伴舞。

民間祭祀

民間祭祀多為家庭家族、民間社團。除清明節、舜誕日外,其餘均由祭祀人自擇日期,四時不拘。民間社團的祭祀儀式多依照各地的祭祀程式進行。

祭祀方式

望祭有遙望和瞻仰兩種。遙望指在遠離九嶷山的地方朝著九嶷山的望祭,多在古代,帝王無法親臨所採取的形式。瞻仰儀式多在儀程中安排,瞻仰舜帝陵內的舜帝坐像。

物祭即祭典上陳列供品,以示懷念的一種祭祀方式。

樂祭是在祭祀禮儀中,伴之以音樂的一種祭祀方式,是舜帝陵祭祀禮儀自古以來的一大特色,體現了紀念舜帝對音樂藝術的貢獻以及對舜帝道德教化的懷念。古代對祭舜儀式配有專門樂章,每章都有專門的歌詞。

舞祭是在祭祀禮儀中,伴之以舞蹈的一種祭祀方式。

文祭就是以恭讀祭文的形式進行祭祀,在禮儀結束後,多刻於碑石上,立於陵廟內。祭文主要是頌揚舜帝功德,闡明祭祀人的志向。   

花籃祭是現代借用對先烈敬獻花籃的祭祀方式,所行成的一種新的祭祀方式。這種方式體現了現代文明,即祭祀人向舜帝像敬獻花籃,以示對舜帝的崇敬與懷念。政府級的公祭活動,花籃由威武的軍人抬送,更增添了祭祀的莊嚴、肅穆與隆重。

帝舜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道德倫理文化,它和黃帝的政體文化、炎帝的農耕文化共同構成中國上古文明的三座里程碑。帝舜文化形成於4500年前的舜帝時期,由孔子發揚光大成為。

舜是有虞氏部族的首領,五帝之一,被稱為中華人文始祖之一。史載舜「生於姚墟,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販於頓丘,就時於負夏」,據專家考證,這些地點都在濮陽縣境內,至今濮陽仍流傳著許多有關舜帝的美好傳說和文化遺蹟。

世界舜聯

2006年9月25日至27日,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第十九屆國際大會將在濮陽市濮陽縣舉行[5],這個世界性大會將再次把全世界華人的目光吸引到了帝舜故里———濮陽

歷史上有無舜帝其人,舜帝和濮陽有何關係、舜帝文化的價值何在?記者日前來到濮陽縣進行了實地採訪。

中華慈孝節啟動暨恭祭舜帝姚重華公典禮在河南濮陽舉行

首屆中華慈孝節啟動儀式暨恭祭舜帝姚重華公典禮活動於2017年5月20日上午九時在河南濮陽帝舜宮舉行。 來自海內外200餘名舜帝後裔代表參加了祭祀典禮等相關活動。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原智庫名譽主席、中國創意產業創始人厲無畏為活動發賀信表示祝賀;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武家奉代表舜帝後裔及中華慈孝節倡導者代表在恭祭典禮上選讀了祭文。

共青團中央,國家婦聯,中國對外友協,國家旅遊總局,國家發委改委、文化部、民政部有關司局領導,各社會團體、機構,宗教界德高望重的人士及各姓氏宗親會長、秘書長、著名專家、學者、企業家代表參與本次活動。

典禮儀式上,首屆中華慈孝節組委會主任、中原智庫主任、中原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陳思樺代表中原智庫向中華姓氏文化創意產業園及河南濮陽揮公帝舜宮管理處分別授予「中華智庫研究基地」、「舜帝故里」的榮譽牌匾。

香港衛視姓氏宗親台台長余木根代表香港衛視姓氏宗親台向中華姓氏文化創意產業園分別授予「中華慈孝文化影視實景拍攝基地」、「香港衛視姓氏宗親影視制播基地」、「中華姓氏文化產業園」的榮譽牌匾。

首屆中華慈孝節組委會常務副主任兼秘書長、中華姓氏文化創意產業園董事長姚鋒代表舜帝後裔宣讀了創立「中華慈孝節」的倡議書。首屆中華慈孝節組委會副主任、河南華夏姓氏博物院院長朱國林代表首屆中華慈孝節組委會宣布了在中華姓氏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內設立「中華慈孝園」主題公園的決定。

活動當日還舉行了「全國十大慈孝人物」評選活動啟動儀式及「2017首屆中華慈孝節高峰論壇」等活動。中華當代孝道名人鄭玉璽、中原智庫主任陳思樺、台灣孔子學院院長孔維琴、非物質文化研究名人魯常樂、蘇軾嫡孫蘇俊七、朱熹嫡孫朱國林、范仲淹嫡孫范玉峰等專家學者及名人後裔代表在論壇上做了主題演講。

帝舜文化名片

明清看北京,秦漢看西安,上古看濮陽。文化積澱豐厚的濮陽,十分重視打造帝舜文化名片。

濮陽縣組團參加2001年8月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玻舉行的第15屆世界舜裔聯誼大會[6],首次向大會常委會提出申辦2006年世界舜裔聯誼大會的申請,同時又積極組織人員編撰了《帝舜故里》等宣傳書籍及畫冊,廣泛宣傳、推介與聯誼,營造濃厚的申辦氛圍,此外還多方籌措資金,重新修繕姚墟舜井、歷山虞舜廟等。

「帝舜故里」規劃占地7公頃,分祭典大殿、鐘鼓樓區、神道設施區、旅遊服務管理區四個部分,工程在2006年在濮陽完成。

一處氣勢宏偉的皇家園林和後人追思先賢的聖地。占地面積300餘畝,由前、中、後三個區域組成。一期投資完成後,將滿足2006年第十九屆國際大會的祭祀需要。

視頻

寧遠舜帝祭典 相關視頻

去寧遠九嶷山舜帝陵 主播陪你看祭祖大典表
寧遠縣飛象航拍樣片:九嶷山舜帝陵航拍視頻
寧遠舜帝陵一日游
中國湖南永州寧遠九嶷山風光,舜帝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