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T-14阿瑪塔主力戰車

T-14阿瑪塔主力戰車
圖片來自ettoday

T-14型主戰坦克(或稱T-14主力戰車)是俄羅斯基於新型履帶通用平台「阿瑪塔重型履帶通用平台」為基礎研發的一款坦克。為俄羅斯總統普京2011年宣布的10年20兆盧布武器更新計劃要角,每輛造價估計達380萬美元,預計2020年服役。

在2018年7月30日,俄羅斯副總理告訴俄羅斯媒體,因為經濟上的考量,俄羅斯將不會大量生產T-14,而是升級現有的主力戰車。

目錄

歷史

2009年,俄羅斯烏拉爾機車車輛廠開始了阿瑪塔重型履帶通用平台[1] 的研發工作。阿瑪塔重型履帶通用平台包括了T-14主戰坦克、T-15步兵戰車BM-2火箭炮2S35自行火炮T-16裝甲維修車

T-14阿瑪塔主戰坦克拋棄了沿用了半個世紀的125毫米2A46系列滑膛炮,改為搭載一門全新設計的125毫米2A82型滑膛炮,在研製過程中,設計人員和生產人員儘可能地採用了最新技術。該炮採用自緊和部分鍍鉻炮管的火炮系統,既可以發射類似的現有炮彈,還有未來研發中的新型彈種。2006年秋天,俄羅斯軍方在火炮研製單位讓3門樣炮分別發射了787、613和554發炮彈。測試表明:該炮的炮口能量相對西方90年代初期研發搭載於「豹」2A6坦克等坦克的Rh120-L55相比高17%,炮管長度比後者短60厘米。

車體構造

一反早前曝光的想像圖或CG模擬動畫,正式亮相的T-14砲塔形狀超乎各方想像,T-14顯然非常重視環境探知與生存能力,目前可以從砲塔上識別出朝向四面的毫米(亦稱釐米)波雷達,用來探測迫近的反戰車武器。另外也能見到全向的光學監視器,可建立360度全方位的環境視覺。 配備於砲塔環基部的大型擲彈筒是已經研究多年的主動擲彈防禦系統,搭配雷達可以做到全自動發射彈藥摧毀敵方的反戰車武器,尤其著重對抗近年流行的反戰車飛彈威脅。 砲塔上方兩側並裝有最新型的小型可旋轉式擲彈發射器,可判斷是用來發射干擾彈,特別的是,砲塔左後側裝有垂直朝上為數頗多的干擾彈發射器,干擾彈裝配數量勝於以往所有戰車。

砲塔外型採用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的多面體設計,從實拍照片得以窺見砲塔縫隙的邊緣似乎相當薄,以上主要的探測裝置都建立在一個只能抵擋輕兵器射擊的「外殼」上,真正的砲塔核心寬度只有從左側大氣感測器到右側通訊天線的長條形範圍內,這部分才擁有厚實的裝甲。後續量產型號或有可能改變外觀。 另外,另一特徵是砲管位在砲盾相對低的位置,似乎違反無人砲塔可以設計的更為低矮的概念,合理判斷是為了獲得突破以往的俯仰角而設計,藉由擴張砲膛抬高的空間,使砲管能盡量壓低,因此呈現砲塔高度較高的外觀。俄系戰車向來以俯仰角小於西方同級戰車,不友善聞名。小俯仰角很大程度限制了野戰條件的戰術運用,而西方多款戰車設計都擁有過人的俯仰角設計,例如日本74式戰車搭配液壓系統升降,可獲得負12度射角。主砲擁有更大的俯仰角,則可更有效的從反斜面或隱蔽物後方射擊,擴大了戰術運用的彈性。

戰車底盤則為新型的7對乘載輪構型,有別於從T-64以來各型主力戰車的6對乘載輪設計,新的底盤更大,乘載力更高,後續改裝的潛力也更好。

攻擊火力

主炮是新式的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可以使用各種俄國制式125毫米炮彈。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在於,新型砲管沒有裝置排煙筒,因為是無人砲塔設計,因此不需要排煙,使得砲管結構可以造的更強,承受更大的膛壓,在不增加口徑的情況下獲得更高的威力。也因口徑不變而能使用舊型彈藥,簡化後勤與採購,射速每分鐘10-12發,最大有效穿甲距離8km,光學瞄準器對坦克大小目標日間有效距離5km,夜間3.5km,雷射測距器理論可達7.5km,另有性能較差的後備瞄準器。 Vacuum-1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彈頭長900mm,是專為2A82型主炮而設計的,能擊穿2km外的1000mm等效均質裝甲。另一為2A82型主炮設計的是新型的Telnik 高爆彈頭。與俄系坦克相同,2A82能發射導彈,編號3UBK21導彈特別為此而研發,除反坦克功能外,同時能作防空用。

副武器包括有12.7mm 的Kord重機槍(GRAU編號6P49),及7.62mm PK通用機槍(6P7K), 12.7mm 機槍備彈量300發,置於炮塔頂、車長觀測器之上。而7.62機槍備彈量1000發,另有1000發分開存放,與主炮同軸。所有機槍都是可搖距操控 ,顯然汲取近年城市戰教訓,具有掃蕩步兵或游擊隊,兼具一定防空能力的設計。

動力系統

T-14動力系統源自T-95,使用ChTZ的 12Н360 (A-85-3A)柴油引擎,4行程X型12汽缸設計,正常輸出1,500hp馬力,需要時可達至2,000hp,但會大幅縮短壽命。輸出1,500hp時壽命為2000小時,降低輸出至1,200hp時,壽命可長達10,000小時,以控制電子化。

使用12段自動變速器,最高速度80-90km/h(50-56mph),最大行程500km。路輪設計基於T-80,有7對700mm路輪 ,配以主動懸掛

防護力

T-14使的裝甲除了Malachit反應裝甲,同時也有Afghanit主動防禦系統,此系統包含有毫米波雷達,使T-14能探測、追蹤及欄截從任何方位來襲反坦克攻擊,動能穿甲彈縱列彈頭均可應付。目前,該系統可以攔截最高速度目標為1700m/s,預計將可改進能對付3000m/s的目標。

網上防衛雜誌Defense Update分析結果是Afghanit的主要探測器是四塊裝在炮塔則疑似主動陣列雷達作360度探測,也有可能有第五面置於炮塔頂部。系統擁有硬殺及軟殺手段,系統會主動地擊毀來犯物體(如火箭或彈頭),同時對敵方制導系統進行干擾。該雜誌認為這個系統能有效地應付現代反戰車導彈(例如地獄火拖式標槍式長釘式導彈、Brimstone)的攻擊。

Afghanit硬殺發射器是長管狀,每五個為一組置於炮塔前方及車身,以電子訊號觸發發射爆炸成形彈頭全方位對付目標。T-14另有NII Stali的上半球保護裝置,擁有兩個可操控彈倉,每個含12發彈藥。炮塔頂部的垂直發射裝置也有兩個同類彈倉。另外防空機鎗配合主動陣列雷達的話有可能足以擊毀來犯導彈或低速飛行彈頭。

目前已經確定T-14阿瑪塔戰車配備全自動裝填的無人炮塔,車輛的三名組員(車長、駕駛、炮手)均坐在炮塔前方一個等效900mm均質裝甲的裝甲防護艙以增加被致命性擊中時成員的存活率。原本猜測三人是並坐,但從2015年衛國戰爭70周年閱兵典禮曝光的照片來看,暫時無法判斷第三人(砲手)坐在什麼位置,目前猜測駕駛後方的艙蓋為砲手位置。車身及炮塔的前、頂及則均裝有反應裝甲,炮塔的外形有降低電波及訊號。所有的系統的功能狀態全由電腦化的綜合控制系統監控,作戰時,軟件能分析威脅,並作出應對的建議,甚至自動作出處理行動。一般運作時,系統能查測及修正乘員不慎的操作錯誤。2015年中,T-14所用的陶瓷裝甲開始批量生產。

北京衛視的專題報導中分析T-14下了極大功夫在解決以往俄製坦克的一大通病:就是彈藥誘爆導致的砲塔被炸飛,除了人員傷亡大以外砲塔分離的畫面在媒體四處傳播對於士氣和裝甲兵戰鬥積極性有較大影響,也給全世界一種俄製坦克中看不中用、只能靠便宜的數量優勢當砲灰打消耗戰印象。T-14由於人員已經藉由裝甲與炮塔籃分開配置,即使彈藥受攻擊發生誘爆,也能較以往戰車有更好的人員倖存率;裝彈機的彈藥倉較以往俄系戰車更下沉,位於裝甲更多的車體所以更難被擊中,由於無人在砲塔中所以滅火劑裝置更加強力。其眾多的光電干擾和十門主動硬殺傷攔截彈,本身也讓坦克更難被擊中。

感測器及通訊系統

T-14備有工作在26.5-40GHz (100km)頻段的主動陣列雷達,主要用作構成主動防禦系統,能同時追蹤40個空中或25個地上小至0.3m的目標。追蹤系統能把目標位置傳送給主動防禦系統或主炮控制電腦,建構成全自動攻擊功能。目標資料也能傳送至炮兵部隊,使T-14能協助防空及偵測。

車長與炮手使用相同的大型多頻段影象觀測器,覆蓋可見光熱成像,並備有激光測距儀。車長的觀測器位於炮塔頂,覆蓋360°視野,炮手的則位於主炮左旁,用作操作主炮及反坦克導彈。所提供的影象能在日間分辨出7500m外的坦克大小目標,而夜間用的熱成象儀則是3500m遠。另有一後備觀測儀,作用距離2000m(日間)/1000m(夜間)。而駕駛員除潛望鏡也附設了前視紅外線及圍繞車身的多個閉路電視。由於乘員都座於車前,失去了在全車最高點360°的觀測點—炮塔頂,為彌補失去的狀況警覺,車身各處安裝了多個視像鏡頭,為乘員提供360°的視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