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滑膛槍炮(Smoothbore)是一種身管內壁沒有膛線火器。人類最早期發明的火炮都是滑膛前裝炮,也就是不具有膛線、並需從炮口方向進行火藥與炮彈裝填的火炮設計。由於早期的滑膛炮炮彈與炮膛間密合不平整,火藥燃氣易外泄,除火藥推力減小造成射程近與殺傷力減弱外,射擊精準度也不佳,因此逐漸被之後發明的線膛炮所取代。但到了近代由於機械製造的工藝進步解決了精準度不足的問題,滑膛炮反而因為炮彈不會因自旋導致能量的損失,與發射時炮管損耗較小而重新獲得重視,而被運用設計於坦克炮。

目錄

早期設計

早期火器擁有光滑的膛管,發射炮彈時幾乎不帶旋轉。炮彈(拋射物)必須擁有穩定的外形,比如帶尾翼的箭狀物或球體,以此減小發射時的震動。然而,球體炮彈在飛行中會因馬格納斯效應隨機轉動[1]

之後人類發明了線膛炮,其炮管內壁刻有膛線(Rifling,又稱為來福線),炮彈發射時會受到膛線的制導而產生具有穩定功能的自旋效果,並進而提升槍炮的精準度。因此緣故線膛槍炮逐漸取代滑膛炮,並成為今日槍械武器的主流設計。然而,線膛槍炮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其火藥爆炸時部分動能會被用於產生自旋,無法完全利用在炮彈初速的產生上,而稍微減弱了破壞力。經過加工的槍管本身也有發射次數的壽命極限。

現代滑膛炮

在一度因為膛線槍炮的普及而式微之後,在近代滑膛炮因被用於反坦克火炮等用途,而重新獲得重視和發展。現代主戰坦克也大多使用滑膛炮,特別是所搭載的主炮為反坦克專用的無后座力炮之場合。採用滑膛炮發射的炮彈因飛行中不需旋轉,在離開炮口前不會承受巨大的旋轉力,因此不易磨損炮管。原本坦克在使用滑膛炮時射程可能較小,後來隨着翼穩脫殼穿甲彈等改良式的彈藥出現才得到解決;一般來說這種炮的口徑不會很大,但是造價較低,且可以發射如以色列制的拉哈特反坦克導彈(LAHAT)之類、以火炮而非火箭發射器作為發射載台的制導導彈

蘇聯是近代最早致力於把滑膛炮復活的國家,其於1960年代前所研製T-62主戰坦克,就裝備了115毫米口徑的滑膛主炮[2]。此型坦克炮採用由彈翼穩定的炮彈,好處是能把炮彈動能幾乎全都用於彈道和穿甲,而且對於高爆反坦克彈(HEAT)來說,若由會令炮彈自旋的線膛炮發射,會因其穿甲噴流消散而減弱穿甲威力。至於動能穿甲彈方面,由於要追求高長徑比以增強穿甲威力,若長徑比大於1:7的話則會很難自旋,再加上線膛炮由於炮彈和炮管內壁之間劇裂磨擦而令其壽命較短。諸多原因的考量下,滑膛炮成為一種比線膛炮更適合用於坦克主炮的設計,而重新成為今日主要的火炮設計型式。

視頻

滑膛槍炮 相關視頻

現代滑膛坦克炮並沒有膛線,炮彈不能自轉,為什麼還能打那麼准?
滑膛炮沒有膛線,為什麼威力卻比線膛跑大,而且越來越占據主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