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minster Abbey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音意合譯為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為西敏聖彼德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的通稱,是一座位于伦敦市中心西敏市區的大型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該地原為天主教本篤會的修道院,因此中文傳統音意合譯為「西敏寺」。後來此地以修道院名為地名,發展成今日的西敏市,也是倫敦中心的兩個市級行政區之一(另一個是倫敦市)。一直是英国君主(从英格兰、不列颠到英聯邦时期)安葬或加冕登基的地点。曾在1546–1556年短暂成为主教座堂,现为王家胜迹。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译名稱簡介
教堂原名“(Westminster Abbey)”,其中「Westminster」直译为“西教堂”,“west”指“西”,“minster”則是指主教座堂或大型教堂,特别指最初附属于修道院者;“abbey”中文作修道院,是天主教专有名词,因此中文传统音意合译为“西敏寺”。1579年以後,教堂改名「威斯敏斯特聖彼得協同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名称中的「Westminster」已不是修道院名而是地名了。
在华人界基于西敏寺本身规模宏大,亦常將之译作“西敏寺大教堂”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根据英国国教会的正式划分,1560年之后的西敏寺已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大教堂”(座堂)地位。(伦敦教区的主教座堂位于圣保罗座堂,英国国教会首席主教座堂则是坎特伯雷座堂。)
目录
历史沿革
據说在Saberht国王(Sæberht of Essex)时期,西敏寺最初就建在泰晤士河中的一个小岛上。
1045年至1065年间按照忏悔者爱德华的命令重建西敏寺。萨克逊王曾发誓要去朝圣,却没有信守诺言,教宗叫爱德华重建西敏寺赎罪。西敏寺最早是为本笃会教士而建的,于1065年12月28日完成。
1245年-1517年间西敏寺再次重建,大部分的重建工作是在理查三世时期由建筑师亨利·耶维尔(Henry Yevele)完成的。
1534年西敏寺修院也被国王控制,并在1540年关闭。这段时期内原本给西敏寺的拨款都全部被转移给聖保羅座堂。在女王玛丽一世统治时期西敏寺曾短暂地重开,但在1559年,伊丽莎白一世再次关闭了西敏寺。
1579年,伊丽莎白一世[1] 重开西敏寺,但规定由王室直接管理,並把建制從修道院改爲法政牧師團。由主任牧師(dean)管理,而且由国王任命。
直到19世纪,西敏寺是除牛津和剑桥以外英國最重要的學術重鎮。钦定版圣经旧约的前三分之一和新约的最后二分之一就是在这里被翻译成英文的。
參考文獻
- ↑ 「榮光女王」伊莉莎白一世駕崩,風傳媒,201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