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我們需要回憶 許衛國
重新導向頁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賞
專欄 我們需要回憶
寫給我那《遠去的鄉村符號》
我不知道其它動物有沒有回憶功能,但我知道人不僅知道展望,還知道回憶,而且回憶占了大腦工作的很大一部分。
有人說,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這話可以是詩,可以是情調,但絕不是現實。我們獲得的知識和使用知識大部分來自回憶之中,我們的經驗和教訓也是來自回憶之中,而更為可貴的是,我們的情感和靈魂的棲息地大多是在回憶之中。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無數鄉村在各種各樣的偉大意義和發展需要中迅速消失,那種不顧村民生活習慣,心情感受,經濟承受的開發,不痛惜農耕文化的血肉相連,揮刀自宮,一律拆遷,管你千年,百年,一切化為烏有。留住鄉愁鄉韻,談何容易,幾年一過,故鄉除了方位,除了故鄉上邊那片無法拆遷的天空,就什麼也看不見了。故鄉沒有,父母再沒有了,我到底去愛什麼?尋根問祖,何處去尋去問?落葉歸根,根在哪裡,葉落何處?那時,恐怕也就只有《遠去的鄉村符號》之類,餘音不絕。
人類只不過是高級動物而已,但所有動物都有喜好山林草莽川澤的特性,身居100層高樓上的人還要弄幾盆花草擺在那逼仄的空間,不就是留戀自然嗎?留戀不就是回憶在作祟嗎?花草不就鄉村回憶標本之一嗎。鄉村不在了,不就剩下漸行漸遠的鄉村符號嗎?
在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形勢下,商品的喧囂,物質的誘惑,其節奏和壓力使很多人變得焦躁和不安。勞作倦怠之餘,多尋求安靜悠閒的調整;而恬淡悠慢的農業文明正是給我們一種閒適安寧溫馨的補養。現在我們離開電腦、電視、微信,就算走進了自然,就像進入世外桃源似得。而相對於城市化的煩躁與艷俗,鄉村則蘊含更多古樸、真誠、幽靜、詩意與溫情,它承載着我們老一輩人深情的回憶,親切的鄉音、真摯的親情,以及傳統的生活方式,淳樸的人際關係。雖然很多鄉村在最近幾年內的大量消失,有的有很高農耕文化價值的遺存也不復存在,但這並不代表鄉村文化的立即消亡,它很多珍藏在人們心中,所以,鄉村變得更加稀缺、更加珍貴。就算新時代的人也會饒有興趣去探尋祖輩的印記,特別是人的天性總是喜歡大自然,而只有泥土和田野才有大自然。在人們的記憶里,鄉村依然是安詳的、恬淡的,桃花源,採菊東籬下,小荷才露尖尖角,稻花香里說豐年,停車坐愛楓林晚,長風萬里送秋雁,春在溪頭薺菜花,日暮蒼山遠,風雪夜歸人,明月松間照,小麥覆隴黃……稍有文化的人,豈能忘卻鄉村。
故鄉的夜晚已被月光融化,故鄉的汗水很難再釀出醇香的美酒;但我忘不了故鄉的雨雪把淚水和乳汁一起饋贈於我,讓我記住生活的原味;忘不了,故鄉的風霜把溫柔和凜冽一起賦予我,讓我保持靈魂的知覺。
我常想一個人沒有了故鄉,沒有對故鄉的記憶和念想,沒有對故鄉痛感和嚮往,不知會是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怎麼活下去?可是我很快清醒,在當下,這已是杞人之憂了。
當我的故鄉從地球上無奈消失之後,我有一種突然成了孤兒的感覺,特別是故鄉和父母都相繼離開我以後,這種感覺更強烈,我幾乎對一切都感覺陌生。我好像雙目失明。也只有回到故鄉的土地上,故鄉的過去才次第復活,那些早已死去的人也在向我微笑,那些幾乎被掩埋的話語和行為都活靈活現地泛起在我腦海。
我並不想回到那個時代,也不可能回到那個時代,如果這樣你們會說我怕死,想返老還童。我說,也不全是的。我想的是故鄉不能就這樣不明不白的消失了,故鄉對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我總該為故鄉保留一粒沙土,一滴水,一片樹葉,一棵草,一縷炊煙,也算沒有忘恩負義吧。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事到如今,故鄉曾經的一些缺點,在當下都是不可多得了,都讓我肅然起敬;故鄉給我的那點痛苦,我更會加倍珍惜和感激。
很多金子都埋在地下,我們看到和擁有的只是微乎其微的一部分,我覺得故鄉有很多金子也買不到的東西,比如鄉親們那些鮮活的語言、事跡,以及創造的精神與物質的農耕文化,當今,任何文學大師、工藝巨匠都會垂涎這種智慧。
「和泥土打交道能有什麼出息?」,以我個人的事實證明出息確實不大,但我的身心始終要和泥土打交道,沒有出息就沒有出息吧。我絕不會因為「出息」,去假裝精神貴族,冒充文化洋人。太有出息,我可能也就不是人了。
所謂忘恩負義,那一定是厭惡回憶
所謂數典忘祖,那一定是蔑視回憶
所謂不忘初心,一定是珍視回憶
所謂正視歷史,一定是忠誠回憶
樹高千尺不忘根,落葉歸根,是感恩,是反哺,是真善美……
因為幸福 我回憶奮鬥
因為前行 我回憶起點
為了故鄉
為了故鄉死去的人
為了漸漸淡忘故鄉但還活着的人
為了那些將來想打探故鄉還沒有出生的人
我忍着心痛和淚水,寫下《遠去的鄉村符號》,但願你們得到的多是歡笑。
總是回憶,就沒有未來嗎?有!我們所沒有經歷的都是未來,當然還包括過去,包括在另一個世界。如今物質的故鄉消失了,父母就是故鄉,父母埋在哪裡,哪裡就是我的故鄉,我現在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回到故鄉,我們能成為故鄉的符號,也就算沒有白活了。[1]
作者簡介
許衛國,江蘇泗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