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巴豆(学名:Croton tiglium),在中药中指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中药拉丁名:Fructus Crotonis)的干燥成熟果实。巴豆又名落水金剛、猛樹、廣仔子。广泛分布在中国长江以南各地。主產於四川、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形态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卵形至长卵形叶子互生,基出三大脉;夏季开小花,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椭圆蒴果。
巴豆全株有毒,以种子毒性最大。食后可引起恶心、呕吐、消化系统产生烧灼感、剧烈腹痛腹泻、便血、头晕头痛、呼吸困难、昏迷、痉挛、最后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实,根及叶亦供药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堆置2~3天,摊开,干燥。根、叶全年可采,根切片,叶晒干备用。
性状
本品呈卵圆形,一般具三棱,长1.8~2.2cm,直径1.4~2cm。表面灰黄色或稍深,粗糙,有纵线6条,顶端平截,基部有果梗痕。破开果壳,可见3室,每室含种子1粒。种子呈略扁的椭圆形,长1.2~1.5cm,直径0.7~0.9cm,表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外种皮薄而脆,内种皮呈白色薄膜;种仁黄白色,油质。无臭,味辛辣。[1]
鉴别
取本品约0.5g,研碎,加乙醚10ml,浸泡 2小时,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置试管中挥干,加盐酸羟胺饱和的甲醇溶液0.5ml 及麝香草酚酞指示液 1滴,再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4滴,加热至沸腾,冷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3 滴及氯仿1ml,振摇,上层溶液显紫红色。[2]
炮制
生巴豆:去皮取净仁。
性味
种子:辛,热;有大毒。
根、叶:辛、温。有毒。
归经
功能主治
种子:泻下祛积,逐水消肿。用于寒积停滞,胸腹胀满;外用蚀疱。用于恶疮疥癣,疣痣,白喉,疟疾,肠梗阻。
根:温中散寒,祛风活络。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跌打肿痛,毒蛇咬伤。叶:外用治冻疮,并可杀孑孓、蝇蛆。[3]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巴豆 Badou 藥用植物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巴豆 Badou 中藥材圖像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 生巴豆 Sheng Ba Dou 中藥標本數據庫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