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的婚俗 楊建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的婚俗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故鄉的婚俗》中國當代作家楊建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的婚俗

人們常說:「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風俗習慣各地千差萬別、迥然相異,有着明顯的地域特色,故鄉的婚嫁習俗也稱得上別具風格了。

我家住隴中黃土高原,山大溝深,村寨間來往不便,青年男女交流的機會不多。一二十年前的山鄉還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因而說媒的人便很有市場。

雖說女人愛說媒,可家鄉的男媒人好像要比女媒人多。女人介紹的多是附近的親朋,相比男人走的範圍要大些。他們雖不像戲曲中的媒婆那麼刁鑽,但也基本上巧舌如簧,憑着三寸不爛之舌,能將牛糞巴說成一朵花。家有兒子尚未成親的人家,常會提些禮品央求媒人,讓他們給自家兒子說一門親事。別看媒人不咋起眼,可人們輕易不敢得罪,如果他們在稠人廣眾之前對那家人說些壞話,那家人的兒子成親就會障礙重重。

媒人打探到誰家有女,便會親自上門去提,如女方家覺得還行,他會安排一個人陪同女孩到男方家看看,若女孩同意,婚事就算基本告成。然後是擇日定親,我們那兒叫「磕頭」,通常是男方父親和媒人帶上禮物到女方家,在桌子上點燃一支蠟燭,在桌前祭奠一些酒和茶水,然後磕三個頭,表示雙方已有了承諾,再也不能輕易反悔。

雖然定了親,但由于山區交通不便,男女間也不可能經常見面。但到端午、中秋之時,男方要到女方家去追節(准女婿到丈人家送節日禮物),他們會給未來的媳婦帶幾套衣服,再給女子父母買些煙酒之類的東西,藉此相互聯絡一下感情

雙方結婚多安排在農閒時,我們那兒正月里不結婚,因此臘月結婚的人就相對較多。結婚前男方先到陰陽先生那兒合一下八字,再選一個吉日。這些風俗可能是從《禮記·昏義》中流傳下來的,其意為「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

如果同天結婚的兩個新娘在路上相遇,她們會彼此交換一些小禮物,比如一個給另一個一隻頂針,那麼另一個就會送對方一個小圓鏡,所送禮物大多為針頭線腦之類的東西。這些在女兒上路前,做母親的都要準備好,並做一些細緻的交代。

出嫁的女兒普遍備有一個梳妝盒,裡面裝有鏡子、簪子、口紅等物。作為嫁妝女兒可帶梳子,但卻不能帶上篦子,據說那樣會把娘家的財產「篦光」。

送親的人數視情況而定,倘若是災年窮家相送的人就少些,女方擔心男方家花費太大,會讓女兒以後的生活出現困難。後來人數慢慢地從四至六人擴充到十人左右,大多為女方的至親,如舅舅、姑父、叔伯、兄弟等。

新媳婦到男方家門口時,男方家選好的掃床人要在門口迎接,掃床人大多是有兒有女、命運富貴的中老年婦女。家鄉的風俗,在進門前她要把新娘前額的頭髮拔掉兩根,據說那樣新媳婦進門後,會孝敬長輩、尊重丈夫,不惹事生非,不強勢霸道。傍晚年輕人鬧完洞房後,掃床的婦女會象徵性地在床上掃幾下,然後再撒一些棗兒、蓮子,寓意夫婦早生貴子。

據說以前女子出嫁時大戶人家用轎子,小戶人家用馬和毛驢。我記事時也有男方牽毛驢的,但好像都是用來馱嫁妝的,女子基本上都是步行而來。儘管騾子溫順力大,但接親時絕不能用,因為它不下駒,自然是婚禮最忌諱的,而馬性子又烈不聽使喚。後來大多由女婿來背嫁妝,在以車代步的今天估計見過那種場面的人已不多了。

新娘出門前,自家的親朋會給看熱鬧的小孩撒一些錢,小孩都叫「盼雨錢」。錢由男方帶來,全都是一分、二分的硬幣,總數也超不過一元。可小孩們不管那些,他們會歡聲雀躍地去搶,好像比做新郎的還要高興。

男方家的接親人多是年齡稍長、閱歷豐富的人,有時面對女方家的不滿、嘲諷,他們要能忍辱負重、好語化解。在女方家上完香後,他們就對娘舅、親房長輩一一敬酒,然後再讓新女婿給客人敬煙,給送親的人端飯、倒茶。主事人對此要做到心中有數、謀劃到位,以免失禮。迎親主事人和掃床婦女一樣,一般都是當年吉利的屬相,不過婚事上並沒有那麼嚴格。

送親的人多為女方的長輩,為表達對娘家人的尊重,男方家會安排他們住下來。坐完席後,他們會被領到男方的親房家,第二天上午再到男方家坐席,然後就上路回家。

村裡的人在娘家人離席後就開始坐席,人情先由某個人出頭事前買好,再把搭情人的姓名寫在紅紙上交給主家,最後平攤所有的花費。坐席時這些人都要給新娘掏一些見面錢,多少不等,主要看平時與主家的關係而定。而新人要向大家敬酒,再面對正房磕一個頭表示感謝。

新娘的親人離別時,會告訴新娘幾天後家裡來人接她。到時她的兄弟姊妹便會來一個接她回娘家。新娘在娘家住的天數要比在夫家少兩天,表示禮讓男方。第一次回娘家的新娘,她的親人還要把她再送回去,如此鄭重其事是要告訴男方,我家女兒在娘家我們把她當寶,到你們家可不要隨意欺侮她。

剛定親那年的春節,准女婿要到丈人家去拜年,順便也到女子的叔伯親房家轉轉,藉此相互認識一下。女方叔伯家大多會買一些鞋襪之類的東西送給准女婿。臘月里結了婚的新女婿也要拜年,若是前半年結婚的就無所謂了。

媳婦生下小孩後,女婿要提前告訴丈人家,何時孩子滿月,到時要「過出月」。這樣丈人家就會有所準備,他們會提前通知親房、姑姑、姨姨等。娘家人除給小孩買些衣服之類的東西外,還要蒸幾個大饃饃,就是在四周點有紅色花紋的幾個大饅頭。娘家人對此都比較重視,因為帶到女兒家要切給村里來的女人吃,她們會私下品評一番的。坐席時女兒母親帶來的女眷都要給小孩掏出月錢,但其他人的錢數都不超過外婆給的。

小外甥第一次到舅家,自然是掌上明珠。外婆要給外孫的衣扣上系一些紅線,寓意孩子健康成長;另外要在孩子衣兜里裝一些錢,以示孩子以後不缺錢花。

隨着城鄉一體化腳步的加快,人們交往的範圍也越來越大,古老的風俗卻日漸式微,現在基本上見不到那些有地域特色的婚俗了。至於「合卺(jīn)而酳(yìn)」、「六禮具備」等文化內涵深厚的儀式和禮儀幾乎成了古董,這也許是時代發展的大勢所趨,但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把它記錄下來,我覺得也是一種有益的傳承了。[1]

作者簡介

楊建增,甘肅天水人,中學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