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门
三山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水西门,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内秦淮河西端,坐东朝西,西临外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南侧为西水关,是旧时从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故而俗称水西门。三山门是福船型(鱼腹型)的内瓮城城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今中华门),形制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三山门始建于杨吴时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明朝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其基础上重建,因南眺三山而命名为三山门。1953年前后三山门城门和西水关陆续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了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三山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如今剩下城门遗址和水西门地名沿用至今。
中文名称 三山门
地理位置 南京市秦淮区内秦淮河西端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始建年代杨吴时期
拆除时间 1953年前后
目录
历史沿革
杨吴时期,三山门始建。陆地城门原为建于南唐时的龙光门,一直沿用至两宋、元代,及至明代洪武年间,明代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这座旧有的城门[1] 。(1386年),在南唐龙光门的基础上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而改名为“三山门”,紧靠南面的水门即西水关,原是南唐的下水门,明代建成水城门,后称为水西门。这水陆二门在南唐以来一直就是商旅繁辏之地,明清时期为西出要道,凡从城西进入应天府城的人都是从水城门上岸入城。三门外山,孙楚酒楼所在地有明初十六楼的“鹤鸣楼”、“醉仙楼”、“轻烟楼”、“淡粉楼”、“翠柳楼”等。清朝康熙年间,建造觅渡桥,位于三山门外,旧名三山桥。壕水径此,与城内淮水合。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拆除了三山门瓮城和三山门水城门。1954年7月28日上午,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年久失修,中华门瓮城一处裂缝出现险情,伤了人。接着下午2点,三山门瓮城第三道瓮城东南角倒塌,将“孙仁记扫竹行”西山墙压倒,伤了一个孩子。因此,当年的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三山门瓮城。1958年又拆除了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三山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后,内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贯通,古亭被拆除,仅留水西门的地名,沿用至今。
遗址保护
三山门遗址由分布于凤台南路两侧的东西两部分组成,东广场为内瓮城遗址,西广场为西水关遗址。在古代,瓮城作为城市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一般在城门外,而南京明代的城墙则独创了内瓮城。内瓮城一般都为方形,三山门的船形内瓮城是南京现存的内瓮城实物,文物价值非常高。
布局构造
三山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和聚宝门(今中华门),形制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南都察院志》说:“本门冲繁。南至聚宝门界,北至石城门界,长达七百一十五丈,垛口八百六十四座,城下门券四层,右边水关一座”。三山门南侧的水关,即西水关,明代叫云台闸,为内秦淮和外秦淮合流处,是西水关明代金陵四十景中重要的一景。著名的孙楚酒楼就建在云台闸上,因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之句,又称“太白酒楼”。该酒楼后几经损毁、重建,到清代时仍矗立在三山门秦淮河畔,在清代乾隆“金陵四十八景”中,第十三景即“楼怀孙楚”。旁边有赏心亭,西有白鹭亭,再往西为二水亭,下有折柳亭,与风亭相连的有佳丽亭等古迹。三山门外辟有水西门大街,经过三山桥跨越秦淮河,通往外郭城江东门,两侧有分别有莫愁湖、南湖,如今的三山门遗址辟有水西门广场,众多城市干道在此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