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官名。丞,通“承”、有辅佐的意思。官职中带丞字的为次官或更低级的辅佐官。很少的例外是汉哀帝废除御史大夫后,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的长官,后代沿习不改;另清朝的驿站长称驿丞。

汉朝九卿的次官均称丞,汉唐中央官署各署正官称令、次官称丞。唐以后,丞比较少作为官称,存在的有御史中丞、县丞、驿丞。清朝公文中习惯称府同知为丞。

字源

会意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1]。甲骨文字形上部为两只手,下部像一个人掉入了陷阱,整个字像一个人用双手把落入陷阱的人救上来。“丞”的本意就是拯救,是“拯”的古字。战国文字中,上部拯救的两只手位移到了跪坐的人形两侧。人的腿部与坎井相连,有些像隶书的“山”形(图2)。但秦简(图6)、汉印(图3)中,“凵”形依旧与“山”有别。在汉代文字中,“丞”的下部有的讹与“山”相近。《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认为丞字下部为山,“山”有向上奉承之意。隶书阶段,“凵”简化为一横,下部依旧与“山”有别。“丞”在秦汉是个常用字,多用为职官。“拯救”之“拯”,《说文》作“抍”,段玉裁改为“拯”,甚有见地。

相关职务

  • 县丞,丞是中国古代地方职官名。在县里地位一般仅次于县令(或县长),相当于现今的副县长。
  • 御史中丞,中国古代官名,为一种御史。秦与汉初,御史大夫为丞相副,与丞相、太尉并称三公。御史大夫有二丞,一在宫中,称为御史中丞,掌管侍御史;一在宫外,称御史丞。汉初时,丞相执政,政策由丞相遣给事中代奏皇帝,经皇帝许可后,由御史中丞及其属纪录(常见“制曰可”表示允许)并传递出宫,以御史大夫名义交丞相府施行。御史中丞、侍御史因为职务的便利,亦审查文书,检举非法。武帝时,用中书谒者省莅文书,御史中丞渐渐专掌兰台图籍秘书事,综领十三州刺史[2],监察天下郡国官吏、审计上报的各类文件帐簿等。汉朝自此规定,天下奏章上尚书台,但弹劾三公、九卿非法,则上御史台
  • 驿丞是明朝特有的地方基层官员,是各州县主管驿政事务的官员。主要为北京紫禁城传递资讯与情报,次要为押解流犯,三为明边境战争时当据点。根据《明史》卷七三载:“驿丞典邮传迎送之事,凡舟车、夫马、康糗、庖镇三布政司俱各一员。”

清朝时仍沿用明朝制度,以驿丞管理驿站事务,到雍正元年,则规定满人不得担任驿丞。

历史上,如李自成曾任银川驿丞。

视频

丞 相关视频

县丞到底是几品官员呢
御史中丞在古代是什么官职

参考文献

  1. 甲骨文与商代文字,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09-10
  2. 十三州刺史,中国台湾网,2008-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