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義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義學,俗稱義塾,清朝義學之設,系根據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定義學小學之制」,及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令各省府州縣多立義學,聚集孤寒,延師教讀」之規定而辦理。

義學之創立,由所在地官民義捐創立,或由官府創建,或單殊屬個人私設;學生年齡多為六歲至十一歲,學習讀書識字,為地方的基礎教育

歷史

義學產生於北宋時期,始於名相范仲淹,是一種專為民間孤寒子弟所設立的學校[1]。這類學校,有的是一些官員、地主出資在家鄉所開辦,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長沙地區自宋代開始,已有了義學的記載。宋真宗天禧(1017-1021)年間,湘陰人鄧咸「創義學於縣南,以訓族子弟及四方遊學。」

義學之創立,由所在地官民義捐創立,或由官司創建,或單殊屬個人私設;學生年齡為六歲至十一歲,學習讀書寫字,為地方的基礎教育。

教學內容

義學、教館和家塾,一般來說,主要是從事小學教育,又稱蒙學教育,故這類學校的老師又稱蒙師。從學者都是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而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讀書、作文、學算等,併兼有倫理教化的功能,常用的課本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昔時賢文》等[2]。這類學校除了少數由官僚地主商人等富貴人家所開設的以外,大多都十分簡陋,沒有專門的教舍,教師束脩微薄,僅能糊口,就學子弟也多出自貧苦人家,大多只求粗識文字面已。

中國古代曾有不少吟詠這類學校的小詩,反映了其中的一些情況。如宋代詩人劉克莊有詩云:「短衣穿結半瓠空,所住茅檐僅蔽風。久誦經書皆默記,橫挑史傳亦能通。青窗燈下研孤學,白首山中聚小童。卻羨安昌師弟子,只談《論語》至三公。」清代著名詩人袁枚也有詩吟道:「漆黑茅廬屋半間,豬窩牛圈浴鍋連。牧童八九縱橫坐,天地玄黃喊一年」。

視頻

義學 相關視頻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經典蒙學教育
【尕學堂】新時代中國蒙學教育新名片

參考文獻